分享

【揭阳黄氏民间故事】哙得过七洲洋,唔得过尖浦渡

 369蓝田书院 2016-07-20

尖浦渡,明清时称为北溪渡,旧址于揭阳尖浦北溪港。始置时为尖浦人出入耕作之渡。清初,乡人根据其村的四周河水澄碧如玉,遂将村名改为玉浦,故尖浦渡也称玉浦渡。
       民国时期,位于榕江北河南岸之县城日趋繁荣,玉浦人进城经商创业日多。那时,县城的韩祠路、北马路、北滘路、镇屐街、果只池、学宫前等地,都有玉浦黄氏族人开创的商行商号。最著名的有捷和五金行、大梅丰旅馆、舞昌田料行、玉顺米行、万顺兴米业、、荣源干果行等等。为方便进城经商务工的乡人,尖浦渡从北溪港迁徏于县城北门火船头斜对面,并拓宽道路,筑建渡亭,增置渡船。

       其时,民国政府重视交通,发展水陆运输,水运小电船可通航至汕头港,陆运则修筑公路,其中揭安公路、揭普公路,均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建成通车,并在玉浦境内设置玉和汽车站(距尖浦渡约300米)。至此,玉和汽车站与尖浦渡均成揭阳交通要塞,许多水运来的货物经此转运各地,而且过往客商频繁。人来人往,货如轮转,尖浦渡出现了繁荣的景象。玉浦因占有此优越的地利,乡人农闲时多到尖浦渡帮客商搬运货物,以出卖苦力谋生。由于乡人都是自发到渡口营生,并无章法约束。因之在渡口也滋生个别游手好闲占渡谋利之人,发生了一些不愉快之事。
       
传说某年某日,锡场一番客从南洋归梓探家,他手提“呷咇(藤箱)”,风尘仆仆,从汕头乘船至县城北门码头,眼看日色不早,急于回家,正想登渡过河,忽然面前出现两个彪形大汉,这个呾:“看你打扮,必有大赚。”那个说:“行旅我来提,你着先付钱。”番客答曰:“不敢当、不敢当!行旅我哙提,下船再付过渡钱。”刚要举步,即被拦住。这个又说:“此钱非那钱,不付步难移。”那个又说:“此是尖浦渡,唔听着吃苦!”旁边又有人嚷:“伊勿付钱,就勿甲伊客气!”番客此刻,归心似箭,怎耐相缠,眼见日已斜西,渡船将似箭离弦,只得忍受这窝囊气,勉强交钱。上渡船后,越觉此事离奇,无从说理,心中愤慨无比。口呼“哙得过七洲洋,唔得过尖浦渡!”摆渡者耳闻目睹,既同情番客,又不能助臂,心中甚不过意。

      有人暗中把此事告知黄农杰乡长,乡长拍案而起:“岂有此理,简直使玉浦蒙耻,此现象须立即制止!”随后,对渡口进行整治并建章立制。自此,不愉快之事再也没有发生,过往乘客甚为满意。一个月后,番客重返南洋,又过尖浦渡。摆渡者印象尤深,忙招手呼喊,请番客上渡。此时番客另有感叹:彼一时也,此一时,彼时无理索钱!此时彬彬有礼,长此以往,玉浦兴矣!

       番客返回南洋后,把前后两次过尖浦渡的情景告诉在海外的潮人。从此,“哙得过七洲洋,唔得过尖浦渡”便在海内外流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