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十八宿劃分之謎: 是赤道還是黃道?

 数风流人物sflr 2016-07-20
古代天文學重視觀測,在長期實務的基礎上,早在漢代以前,中國就領先了世界各國,建立了明確赤道坐標體系<br />
<br />
中國觀測日、月、五行星以及其他星象,均以赤道坐標為尺度,從廿八宿的星象選取上來看,天市垣、太微垣、軒轅都近於黃道而不用,獨採用了選在黃道以北的虛、危、室、壁和遠在黃道以南的柳、星、張、翼星象。使用歲差現象來推算,約在三千五百年以前,冬至在虛,夏至在星,春分在昴,秋分在房,則廿八宿多很接近於赤道。加上廿八宿之中,沒取用包含織女、天狼、大角、五車等的一等星在內,而取亢、女、胃、觜等暗星,可以說明廿八星宿並非以明亮的星象作為取捨標準。在劃分上也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其創立和完備的過程中作了調整,經歷了演變才成為今日所流傳下來的體系<br />
<br />
在<周禮>出現廿八星之號,<史記>以前廿八宿星名各有不同,<堯典>只有四宿,<爾雅.釋天>有十七宿,<月令>已有廿五宿,到了<史記.律書>,廿八宿才算完備。
二十八宿的演變:

各設若干星座,一般的名稱,只是各宿的一個星座,代表各宿的主體,每座星數有的是後代增加的,有的仍是原來數目

廿八宿星度即是星分度,指星宿的相距度,也就是星宿的廣度或範圍,古今所載皆有所不同。用各宿標準星,測距星間的距離,用赤道上的度數來表示,即赤道廣度或赤道宿度。<續漢書.律歷志>開始列有黃道上的度數,叫做黃道廣度或稱黃道宿度。<淮南子.天文訓>記載,兩者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是在箕宿多了四分之一度,這是由於泰以十月為歲首,箕立冬後宿,從小雪始也。(69頁)

歷代曆志上,從漢到唐初為止,廿八宿相距度數沒有變更過,到了唐開元實測之後,畢觜參鬼四宿有了一度的增減。宋仁宗皇祐初年測定的結果和一行所測,已經有十四個星宿不一樣了,以後每次的實測都有變動。可以看出漢代到元-代之間,觜、參二宿的易位現象出現,即在漢代是觜二、參九,唐代是觜一、參十,到了元朝則觜只有百分之五度,參是十一又百分之十度,這顯示了觜、參二宿有了前後易位的趨勢。從明代以後到現已經完全了對換角度,明崇禎元年測改,變成了參在前而觜在後了(明史志:參廿四分,觜十一度廿四分)。這種易位的現象完全是由於歲差所引起的緣故。雖然所測的星度稍有不同,但總體上而言可以說沒有多大的變化,除了奎、昴、參有所爭論之外,大體上是完全一致的

奎宿的距星:按照<步天歌>所載,應是仙女座η星,但和<明史志>第一所載的赤緯度相差甚大,有人以認為是仙女座ξ星為距星,赤緯雖然較接近,但赤經相差卻更大,因而仍以仙女座η星為距星

昴宿的距星:按照<明史志>所載,應係金牛座η星或17星,η星比17星亮一等,由於兩星非常靠近,應以<步天歌>所載為依據,以金牛座17星先過子午圈做為距星,另外中國廿八宿的距星,多是暗星,不一定用亮星

參宿的距星:按照<步天歌>所載,應是獵戶座三星中央一星(ε星)東側的ξ星,但據<明史志>所載,則在三星的最西即中央星西側的δ星,由於獵戶座δ星(一段稱為參宿三)能滿足歷代所測定的觜、參各宿的星宿度,因而可以斷定古代是以δ星參宿三為距星的。據<儀像考成>載,可以知道了歲差的關係,引起了觜、參二宿前後次序的改變,清代才以參宿中三星之東一星ξ星(參宿一)作距星。自古以來,觜宿皆在之前,參宿在後,以何星做距星古無明文,已經不可考證,宋<天文誌>云:觜三星距西南星;參十星,距中星西第一星。西法觜宿距中上星,參宿亦距中西一星。現今若按觜宿中上星,在西南僅六分餘,而西南星小,中上星,大則以中上星作距可也;若參宿以中西一星作距星,則觜宿之黃道度已經在參宿後一度餘,即赤道度亦在參宿之後三十一分餘,今依次順序以參宿中三星之東一星ξ星(參宿一)作距星,則觜宿黃道度,恒在參宿之前一度弱,與觜宿前後之序相合也。(第78頁章節-有廿八星距資訊。 )

總之,廿八宿最初是沿著赤道劃分的,並不是沿日月的黃道路徑劃分的,而後經歷了多次的演變,從漢唐都分天部,落下閎運算載曆,太初測定之後,沒有變更過。四分曆才增加了黃道宿度,而尚不知有歲差,魏晉南北朝相沿承用,隋以後方知有了歲差現象,而廿八宿仍以赤道為準。到了唐一行才改變了畢、觜、參、鬼四宿星的距度,以後下經五代,繼續使用到了宋皇祐、元豐疊經改測,而紀元曆在度數後分為太、半、少三種。從元以後使用分數,所測漸密。直到明清用西法實測過五次,增星頗多,可以說是廿八宿最後而最大的變動(以上擷取自陳遵媯著:中國天文學史-星象編,第65頁至第72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