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化解海员的“生源”危机

 联合参谋学院 2016-07-20

 

  航运市场低迷致使海员流失逐渐加剧

  近年来航运市场低迷,海员流失逐渐加剧。作为船舶管理的重要部分,如何化解海员的“生源”危机?如何提高海员的国际竞争力?

  在船舶管理中,海员管理为船舶技术管理服务,海员是船舶技术管理活动的最核心相关方。

  所有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成果需要一线海员去实践和检验,海员是主要的执行者。

  船舶所有的安全事故,人为因素占80%以上,海员的能力、素质和态度是船舶安全的保障。

  上海至精国际船舶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汪永健在接受《航运交易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船舶管理而言,比较注重的是安全、经营、管理等方面,但是任何好的制度都需要海员去贯彻,目前航运市场对于海员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普通海员逐渐流失

  目前从事马绍尔船旗国安检及相关检验工作的时阳自2006年开始担任轮机长,曾经在国内外多艘船舶上当过海员。他认为,如果没有海员对人类和世界的贡献,世界将有一半的人将忍受寒冷和饥饿;世界贸易约90%的货物由海上运输完成,65亿人的生活离不开150多万海员的贡献;世界经济和社会一体化,国际航运业的运行安全、环保、经济更离不开海员的专业服务和杰出贡献。

  时阳说道,“可是人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新闻:海员上船‘两面针’、‘黑中介’,各航运组织对海员管理唯利是图,服务和培训意识缺失,海员被歧视,社会待遇不公。最为关键的是,海员的职业前景、在社会中的发展空间。被各种门槛挡在传统社会之外。时至今日,海员已经成为重要的‘弱势群体’。目前航运市场低迷,船东生存艰难,时有拖欠工资现象,导致海员心态受影响,流失速度加快,安全事故频发,最终将重创航运企业。”

  汪永健对于海员特别是普通海员的流失同样忧心忡忡。他表示:“那些在甲板、机舱里工作的普通海员,如水手、机工等,每月工资拿到手也就四五千元,这个行业很难有吸引力。我们很有危机感,可能5年后,普通海员就招不到人了。就目前而言,这种情况要比高级海员面临的问题更严峻。”

  汪永健建议,可以对招聘外籍海员放开限制,“显然,这个问题需要多个部门进行协调,例如劳动保障部门、交通运输部门等等。”他还从船舶管理企业的角度表示,外籍船舶管理企业有很好的管理经验和技术,但进入中国市场后却很难开展业务,其中海员的工资就很难发放,因为中国的外汇受到监管,这些问题不是一个部门可以解决的,需要整体大环境的改善。

  上海中船船舶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李学刚同样向《航运交易公报》记者表示,要保障海员行业的吸引力,建议缩短海员在船上的工作周期。“比如散货船(船型船厂买卖)等普通船舶,干部海员(三副、三管轮以上级别)工作周期控制在5加减1月或者6加减1月,普通海员控制在8加减1月。一些危险性较高的如海上平台的海员工作周期可以控制在3加减1月或者4加减1月。”

  高级海员竞争力弱

  时阳表示,世界海员主要来自中国、菲律宾、印度、缅甸、印尼、俄罗斯、土耳其、希腊、乌克兰、罗马尼亚、塞尔维亚等国。“中国国际海员号称有50万,但绝大部分是靠着中国国企和私企船东的‘近水楼台’,真正能融入国际市场,能与国际各国海员同场竞技的,只是少部分,能派到欧美高端市场的海员比例不到5%,而菲律宾海员占比高达50%以上。”

  建设国际一流的航运强国,需要国际一流的航海人才。国际一流航运企业优秀的船长/轮机长,优秀的机务/海务,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复合型人才,是国际高端航运组织的重要人才储备。时阳建议,要打通这些人才在国内高端航运组织(代表国家形象的引水、代表国家质量和标准的验船师、行使国家主权的专业海事检查官、控制教学质量的海事院校教授、代表国家装备工艺技术的研究机构/生产厂家的研究员等组织)的职业发展通道,把他们作为航运强国的重要人才储备,这是航运强国的捷径和英明选择。同时呼吁顶层设计,《海员法》的立法是航运强国的迫切需要。

  时阳建议推动成立“中国海员阳光发展基金”,帮助广大中西部待业青年,煤炭、钢铁产业大量失业工人加入海员队伍,互助共赢,共同开创航运强国的未来。他表示,对于中西部学子,高中、技校或工科毕业身体好的待业青年,或可成立风投基金,引入风险担保机制,按国外模式,先培训普通海员,工作3年或5年后,再择优培养成轮机员和驾驶员;对于失业工人,有安全意识、有技能的技工可以择优吸收到海员队伍中,前期的培训和实习需要国家、企业给予再就业培训等经济上的帮助,使他们顺利再就业。

  李学刚从业32年,见证了中国海员的成长,认为与32年前相比,尽管目前海员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海员行业的吸引力正在逐渐消失。

  李学刚认为加大海员行业的吸引力要基于一个重要前提:航运市场好。“如果航运企业不赚钱,就无法改善海员工作条件。今年散货船干部海员的平均工资比去年降低5%,如果这种局面持续下去,将不利于海员队伍健康发展。”他提出要加大对海员职业的宣传力度。

  制度保障海员权益

  6月25日是第六个“世界海员日”,国际海事组织(IMO)将今年的活动主题定为“远航,为了世界”。交通运输部6月24日公布的 《2015年中国船员发展报告》显示,截至去年12月31日,中国共有注册船员137.224万人,比2010年增长25.6%,船员规模总体满足航运发展需求。数量飞速增长的同时,质量也在稳步提高。近年来,中国船员培训质量和考试管理能力进一步提高,包括持续完善船员培训管理质量体系,组织起草船员培训大纲,转化运用IMO 示范课程,建设船员实操评估示范中心,完善船员考试大纲和题库,加强考官和评估员队伍建设,完善发证管理制度,目前已经打破传统行政区域管理,实现海员异地办证,便利了广大海员。

  目前,世界贸易90%的货物由海上运输完成,全球65亿人的生活所需离不开全球150万名海员的辛勤工作。但是,随着国际航运市场低迷,海员就业机会减少、职业吸引力下降。中国海事局巡视员郑和平介绍,海员一般工作8~10个月才安排一次2~4个月的休假,加上海上航行生活艰苦、枯燥,很多海员干几年攒到钱后纷纷转行,行业流动性很大。

  为了让船员职业更具吸引力、方便船员工作,交通运输部6月24日公布第三批船员服务清单,包括出版“船员宝典”系列丛书、实行海船船员证书无纸化申办、提供内河船舶船员手机短信提醒服务以及缩短海船船员考试成绩公布时间等。“在之前两年第一批、第二批便利船员服务清单的基础上,服务范围扩大到内河船舶船员。”郑和平说。

  与此同时,不断完善法规体系建设、充分履约国际合作,从根本上改善船员发展内外环境,保障船员权益,成效已经初步显现。

  目前,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条例》为主体的法规体系更加完善,涵盖船员注册、培训、考试、发证、值班、服务、权益等各方面。此外还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船舶船员值班规则》,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船舶船员适任考试和发证规则》、《内河船舶船员特殊培训考试和发证办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违法记分办法》。

  近年来,中国加大了履行国际公约、保障船员权益工作力度。去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批准《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的决定,中国成为第68个批准公约的国家;通过《中国—东盟海事教育与培训发展战略》;中国履行《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独立评价报告通过了IMO审核,以零缺陷继续保持IMO“白名单”国家身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