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最后的“遗言”

 Wdjljjfj 2016-07-20

漂泊在外十三年,再次回到家乡已是年近七旬的老人。面对政治理想的破灭,这位一生奋斗的老人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春秋》这本编年体史书中。

经过孔子的修订。《春秋》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知丘者以《春秋》,罪丘者亦以《春秋》

《史记·孔子世家》载: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约其文辞而指博......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罪丘者亦以《春秋》。为何后世知在焉,罪亦在焉者?

孔子最后的“遗言”周润发饰演孔子的电影海报

当时55岁的孔子与弟子奔走列国,栖栖惶惶、席不暇暖,为灾难深重的人类探寻新的道路。然而,从公元前497年去鲁至公元前484年归国,孔子携其弟子在外奔波十三年,'干七十余君,莫能用。'当时的世界正醉心于疯狂的权力斗争,没有人愿意坐下来倾听一位'不识时务'的老人的理想和志向——他的伟大也正在于他所生活的时代还不足以理解他的伟大。而他所能做的就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光发愤工作,为其发起的儒学运动撰写一篇纲领性文件,此即儒家之'经王'——《春秋》。在这部书中,为人类的福祉奉献了毕生精力的孔子为他所眷恋的世界留下了最后的遗言。

孔子最后的“遗言”

《春秋》'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是孔子在一生的政治活动失败之后为后世的政治家写的一本布道的书,其中蕴涵中国道统的精义——只有当思想家成为政治家的导师,学术凌驾政治成为第一权力中心的时候,人类才能克服深深植根于下腹部的弱点,进而从主宰那里争得最大限度的自由。'王者之迹息而诗亡,诗亡而后《春秋》作'。

微言大义与春秋笔法

在孔子编订的六艺之中,《诗》、《书》、《礼》、《乐》属于殷周文明之旧典,《大易》、《春秋》则代表了'仁'与理性时代的'人'订立的新约。《易》原为备于王宫的三代卜巫之书,由孔子之《易传》而获得全新的内涵。

孔子把《春秋》列为“六经”之一,作为教授学生历史知识的重要教科书。孔子按照自己的观点对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作了评判,并选择他认为恰当的字眼来暗寓褒贬之意,因此《春秋》被后人看做是一部具有“微言大义”的经典,是定名分、制法度的范本。

相传孔子在作《春秋》时,曾经运用一些隐微的言辞,暗喻、示意某种深远的意义,后世儒家学者们把孔子这种文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所谓“春秋笔法”称为“微言大义”。

并且,在史书和文学作品的写作上,也对后人产生很大影响。史学家从中领悟到修史应该有严格而明确的倾向性,文学家往往体会了遣词造句力求简洁而意蕴深刻。当然,刻意求深,也难免造成文意晦涩的弊病。

孔子最后的“遗言”左传中记载的曹刿论战

例如,“郑伯克段于鄢”。《左传》对此解释说,由于共叔段的表现违背了做弟弟的身份,所以《春秋》经不用“弟”字称呼他,这一事件如同两个国君之间争权,所以用“克”字,又由于共叔段的失败是因郑庄公蓄意逼迫造成的,所以经文不称郑庄公的谥号,而用“郑伯”,以批评他对弟弟有失教诲的错误。今天看来,《春秋》的这种“微言大义”被古人过分渲染、夸大了。

《春秋》在语言上极为精练,遣词井然有序。就因文字过于简质,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相继出现,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称之为“传”。其中左丘明《春秋左氏传》,公羊高《春秋公羊传》,毂梁喜《春秋毂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列入儒家经典。

孔子最后的“遗言”

【学国学网】一个有视角的国学传播平台。

微信【学国学网】ID:lexueguoxu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