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的联想 作者:余光中(台湾) 已经进入中年,还如此迷信 迷信着美 对此莲池,我欲下跪
想起爱情已死了很久 想起爱情 最初的烦恼,最后的玩具
想起西方,水仙也渴毙了 拜伦的坟上 为一只死蝉,鸦在争吵
战争不因海明威不在而停止 仍有人欢喜 在这种火光中来写日记 虚无成为流行的癌症 当黄昏来袭 许多灵魂便告别肉体
我的却拒绝远行,我愿在此 伴每一朵莲 守小千世界,守住神秘
是以东方甚远,东方甚近 心中有神 则莲合为座,莲叠如台
诺,叶何田田,莲何翩翩 你可能想象 美在其中,神在其上
我在其侧,我在其间,我是蜻蜓 风中有尘 有火药味,需要拭泪,我的眼睛 ----------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常见的意象,莲所代表的既有儒家君子品格之高洁,也有佛家“莲华藏世界”之广阔;莲既可见人性,也可见神性,在传统生活中具有深远的意义。
余光中曾说“一位诗人,一生也只追求几个中心的意象而已”,作为现代诗歌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无论是《等你,在雨中》的烈焰红莲,还是《幻》中那一池妩媚的莲,都体现出这位诗人将“莲”这一传统意象融入现代诗歌艺术的追求。而《莲的联想》则标志着诗人走向新古典主义。
这首诗以余氏特有的三联句式,将具象的“莲”,通过同向的结构句式,完成了一波又一波诗歌情绪推进;同时在不同的意象中进行有序的跳跃,并建立起句和句之间某种潜在联系和独特的张力。凭借这一张力,诗人完成了诗歌由物向人、由人向神的跳跃,形成了具象到抽象,再返回实象的回环。 诗人在《莲的联想》新版自序中写道:“对我而言,莲的小名应为水仙,水生的花没有比它更为飘逸,更富灵气的了”。诗中,“想起西方,水仙也渴毙了 /拜伦的坟上 /为一只死蝉,鸦在争吵 ”的句子,似乎是在印证自序中诗人的某种认知。在“水仙”和“拜伦的坟”的背后是丰富的意涵,而“战争”与“海明威”关系的思考和探究,则为诗人进一步探讨莲所引发的移情描写进行了铺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