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胜古迹 「介绍世界各地的名胜古迹,让你每次旅游都是一次历史征途」 历史遗迹 | 名城古都| 各地习俗| 世界风景 这几天,全国大部分地区都遭遇了强降水天气,许多城市中的多处路段内涝严重。“落雨大,水浸街”,一出门就是汪洋大海,行车如行船的状况就发生我们身边,让广大网友不禁感慨:这年头有车有房不行,还得有条船! 其实和现在一样,几千年的古人也曾遭遇过这样的情景,苏东坡亲历此景,还写下一首诗:“忽意丙申午,京邑大雨滂。蔡河中夜决,横浸国南方。车马无复见,纷纷操栰郎。”在内涝如此严重的情况下,城里已经看不见车马,只有小船纷纷来去。 暴雨来临,城市内涝,在这样时候我们就会意识到一个城市的排水系统有多么重要,如果有一座不怕淹的城市,不管下多大的雨,积水总会流走,这是多么令人骄傲! 在中国广博的大地上,确实有这样一个神奇的地方:当广大地区的排水系统堪忧时,有一个地方,却安然无恙,这就是江西的赣州古城。 江西赣州古人留下来的排水系统——福寿沟,这个在宋代修建的地下排水系统,历经近千年至今仍在继续发挥着它的排水功能,成为一个历史上的奇迹。 福寿沟,修建于北宋时期,工程由数度出任都水丞的水利专家刘彝主持,是罕见的成熟、精密的古代城市排水系统。虽经历了900多年的风雨,至今仍完好畅通,并继续作为赣州居民日常排放污水的主要通道。 福寿沟,处处隐含着古人防洪排涝的远见与巧思,它使得赣州老城区的人,不管暴雨来的多么猛烈,都不用担心内涝,生活如常,井然有序。 赣州,位于赣江上游,曾一度是洪水泛滥之地。史料记载,在宋朝之前,赣州城人民屡屡遭受洪涝灾害的侵袭,老百姓苦不堪言。 北宋熙宁年间(公元1068年—1077年),一个叫刘彝的官员在此任知州,规划并修建了赣州城区的街道。同时根据街道布局和地形特点,采取分区排水的原则,建成了两个排水干道系统,因为两条沟的走向形似篆体的“福”“寿”二字,故名“福寿沟”。 福寿沟工程主要分为三大部分: 一是将原来简易的下水道改造成矩形断面,砖石砌垒,断面宽大约90公分,高180公分左右,沟顶用砖石垒盖,纵横遍布城市的的各个角落,分别将城市的污水收集排放到贡江和章江。 二是将福寿二沟与城内的的三池(凤凰池、金鱼池、嘶马池)以及清水塘、荷包塘、蕹菜塘、花园塘、铁盔塘等几十口池塘连通起来,一方面增加城市暴雨时的雨水调节容量,减少街道淹没的面积和时间,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池塘养鱼、淤泥种菜,形成生态环保循环链。 三是建设了12个防止洪水季节江水倒灌,造成城内内涝灾害的水窗,这种水窗结构由外闸门、度龙桥、内闸门和调节池四部分组成,主要是运用水力学原理,江水上涨时,利用水力将外闸门自动关闭,若水位下降到低于水窗,则借水窗内沟道之水力将内闸门冲开。 浩大的福、寿两沟工程费时将近十年时间才完工,这一令人称奇的古代城市排水系统,对赣州城市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赣州的老百姓带来了极大的好处。 据赣州史志记载,福、寿两沟建成后,解决了江水倒灌和城区内涝的水患。赣州城的城市下水道福、寿两沟历经千年,一直沿用至今,成为中国城市建设史上的奇迹。 走进赣州,我们看到的是赣州古人对于城市水系健康运转的良苦用心,处处贯穿着古人防患未然、规避洪涝的巧妙心思。福寿沟能发挥作用,离不开赣州古城的整体规划,离不开赣州城保留的古城墙和古城水系。 民间传说认为,赣州是座龟形“浮城”,不管江水怎样涨,赣州城都能跟着浮起来。现存的赣州古城,是由唐末五代时风水学家杨筠松选址建造的“上水龟城”,城形如龟,可以减小洪水对城墙的冲击力。 此外,赣州建城时摒弃了当时流行的土城,改用砖石修砌城墙,并冶铁固基。赣州人还有防患于未然的意识,历代以来不断加高加固城墙,戒备洪水。 雨一直下,你那里可好? 不管如何,我们总相信: 暴风雨会过去, 晴朗的天终会到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