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我的漫漫读书路》,描述了我从“不看书,看专业书,直至迷上心理学和哲学”的几个阶段。 前阵子听了复旦王德峰教授有关读书的讲座,如醍醐灌顶,觉得他说到我的心坎上了。忍不住分享一些他的语录, 和大家互相督促,一起成长~~ “天下的书分三类: 一种是作为工具的书。第二种是娱乐的书。它们因人而异,可以用来消磨时间。第三类则是思想的书。” “今天要讲的重点是“思想的书”。那么问题来了:何谓思想呢?” “我们平时会思考,会做判断推理。这不等于思想,这叫趋利避害。通常来说,我们根据经验和逻辑,发现事物的因果关系,逻辑推论来趋利避害。但趋利避害并不是真正的思想。” “思想是什么意思?思想是超出知识和经验的层面,去反思人生和文明的根基,倘若我们突然有了这种要求,就已经跨入思想的大门了。” 3 怎样的书 才能算作思想之书 “只有伟大的人文经典才能叫做“思想的书”,因为它能够改变人的生活态度。” “如果没有读过伟大的人文经典,我们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来自这个时代和社会的价值标准和压力。虽然我们身在其中不以为这样有什么问题。但其实,这样的生活状态和行为是有问题的,比如我们会焦虑或纠结。” “读人文经典就是和伟大的心灵对话,就像恋爱。甚至于我们还可以移情别恋。多次移情别恋之后,我们有可能成为思想上的巨人。” “怎样跨入思想之门?痛苦是前提。当我们遇到真正的痛苦,而且这些痛苦逼我们追问人生或文明的根基的时候,我们就被推入了思想之门。” “没有痛苦也能进去的人是少数,这种人叫“宿慧”或“有慧根”。但是,我们大多数人,只有遇到大痛苦才会去寻求思想。” 5 思想之书的作用 明德/去蔽 “思想的书并不是从外部把思想灌输给我们,它只是启发我们本有的东西。按照儒家的语言,这叫“明德”(出自《大学》的第一句)。” “我们读思想的书就是去蔽,让本有的东西呈现出来。前提是我们有人生阅历。因为,当我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了生命感受时,阅读伟大的人文经典能够使我们发现自己的生命感受。无论我们读儒教还是佛教的经典,如果始终没有把生命感受放进去,我们是不懂的,那个时候的任何讨论,一定只是逻辑的讨论。” “阅读的时候要把我们的感受放进去,然后再拎出来。一旦拎出来,我们原有的生命感受,就提升为生命境界了。” ![]() “怎样才算读懂思想的书了呢?” “读思想的书不是头脑的思考活动,而是心灵的活动,要读出法喜来。在法喜最强烈的时候,叫悲喜交集,不免落泪。如果没有达到这样的状态?怎么可能读懂呢?” “读人文经典和学物理学是两回事情,学物理学到流泪是不可能的,它是头脑的活动。但是,你读人文经典不流泪,就不可能理解它。当你读书的时候,突然有某一个段落,引起你深切的感动,忍不住流泪,这就是悟,这就是懂了。” ![]() ![]() “中国哲学是人生哲学,都是静观所得;西方的哲学是知识的哲学,都是思辩而来。” 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呢?
![]() ![]() “西方哲学锻炼理性的思考,效果和数学差不多,中国哲学则是滋养心灵。换句话说,这就是头脑和心的分别。”
![]() 后记 在书友会活动里,Claire曾经介绍了一本大家都很熟悉的书:《小王子》。其中最吸引我的一个片段,Claire是这样讲的:
这,就是教授所说的“欢喜最强烈的时候,悲喜交加”吧。看过《小王子》的人有很多,又有多少人真的读懂它了呢? |
|
来自: 姜雷athygob786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