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运筹帷幄——李渊父子为何能夺得天下?

 茂林之家 2016-07-21

无论是分散还是集中兵力的部署,都应审时度势,顺应情况而灵活变化,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运筹帷幄,战无不胜,攻无不克。隋末天下,天下大乱,起义大军不胜数数,渊父子最终为何能夺得天下?究其因果,在其运筹帷幄之法。

人物导读

运筹帷幄——李渊父子为何能夺得天下?

唐高祖李渊(566年-635年6月25日),字叔德,陇西成纪人,祖籍邢州尧山,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出身于北周的贵族家庭,七岁袭封唐国公。隋末天下大乱时,李渊乘势从太原起兵,攻占长安。义宁二年(618年)农历五月,李渊接受其所立的隋恭帝的禅让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并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运筹帷幄——李渊父子为何能夺得天下?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一说599年1月23日)-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故事

李渊从晋阳发兵,进入临汾郡,驻守在离霍邑有五十多里路的地方。隋将宋老生率精兵两万人驻守霍邑,另有大将军屈突通带领数万骑兵戍守河东,共同抗拒李渊。

李渊的将领请求先攻打河东,任瑰对李渊说:“关中的豪杰,盼望我们义军的到来已有多年了。我在冯翊多年,请让我前去晓谕,他们一定会起而效忠我们。我们大军从梁山度河,直走韩城,进逼郃阳。当地的长官萧造是一名文官,听说大军来到一定会请求归顺。然后我们再击鼓进兵,直攻永丰。虽然尚未进入长安城,但整个关中已在我们的掌握中了。”

裴寂说:“屈突通率大军戍守河东,如果我们不先击败他,而直攻长安,万一失败退兵,就会被屈突通所率领的河东兵攻击。敌军前后夹击,对我军相当危险啊。”裴寂说的话是按常理来说的,分析得很有道理,如果真的是那样的话,李渊父子的军队就被打败了,后果不堪设想。

但李世民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说:“话不是这么说的,用兵作战讲的是快速。我们借着多次胜利威猛的气势,一路抚慰归顺的士兵、百姓,这时向西进攻长安,长安的百姓,望见我军的军旗就已震惊骇怕。我们趁对方还不及思考计谋、还不及奋起作战勇气时,一举攻下长安,就如同摇撼树上的枯叶一样容易。如果只在长安城外耗费时日,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仔细计谋,修治防备完成部署,只不过是使自己白白浪费时间,消磨军士斗志,那么大势就去了。再说关中群豪并起,不能没有归属,这点更要紧,也不能不早加招抚。屈突通只是一名奴才,不值得顾虑的。”

李世民真可谓是自古英雄出少年,小小年纪就对带兵打仗十分精通,分析得头头是道,懂得作战时“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

不料这期间一直大雨不停,李渊无法进兵,军中粮食短缺。这时,又传出突厥和刘武周暗中勾结偷袭晋阳的消息。而晋阳正是李渊起兵的地方,因而此时情形十分危急。

李渊想回晋阳救援,李世民却说:“现在稻谷已经成熟了,遍布原野,不必为军中缺粮而发愁!驻守霍邑和我们作战的宋老生个性轻率急躁,只需一场胜仗就能制服他。刘武周和突厥表面虽然亲善,内心却相互猜忌。刘武周虽想攻太原,但又挂记着近在咫尺的马邑,这就给我们有回旋的余地。我军打着举大义、救苍生的旗号,就应该奋不顾身先入咸阳,以号召天下。现在遇到小小的敌人,就立即调转军队,我怕为大义而投效我军的壮士,会因而离散解体,则我们也不过是防守太原城的地方贼而已,这如何保全自己呢?”

但是李渊不听他的意见,仍然准备回撤。李世民想再进帐劝止,可是李渊已经睡了。李世民无法进帐,没有办法,但心急如焚,只有在帐外号哭。他的哭声传到帐内,李渊被惊醒,只好召李世民进去。

李渊问:“你为何在帐外大哭?”

李世民说:“今天我们高举义旗出兵,向前拚战就成功,懦弱后退就离散;士卒离散在前,敌军乘危于后,不要多久就命丧黄泉,我怎不悲伤大哭呢?”

李渊终于觉悟,说:“但军队已经出发了,怎么办呢?”

李世民说:“右军严整装备还未出发。左军虽然已经离开,依我估计距离并不远,请准我追赶。”

于是李世民当夜便追上左军。

很快,粮食的问题解决了。接着李世民用计诱宋老生出兵,宋老生大败被杀。这时天色已暗,李渊下令登城,由于没有登城的城梯,士兵们就搭成肉梯,终于攻下霍邑。这就为之后他们父子取得天下打下了基础。

其实任瑰的献计与李密游说杨玄感、魏思温游说徐敬业,都是同出一辙。然而只有李渊采纳,因而取得天下,另外二人不用,所以败亡。我们来看看他们的故事。

杨玄感是隋末最先起兵反对杨广的贵族首领。当初他有谋反的野心,李密向他献三计,说:“天子远征辽海,您若率领军队直接进入蓟县,控制险要,天子因为前方有高丽国,归路又被您阻断,您就可不战而胜,这是上策。关中形势险要,我们向西而行,沿途不攻城镇,直取长安,安抚当地豪杰,招抚当地百姓,占据要塞严加防守,天子即使回到京城,但那时已经失去了民心,这样我们就可以从长计议了,这是中策。但如果先就近攻打东都(即洛阳),以号令四方士民,只怕别人早已事先防备,如果在百日之内无法取胜,等天子援军一到,胜败的结果,就不是我所能预料的了,这是下策。”

但杨玄感说:“不对!朝廷百官的家属都在东都,如果先取得东都,就会动摇他们的斗志,再说如果大军所经过的城邑,都不加以攻占,又如何显示我的威武呢?所以我认为你所说的下策,正是我的上策。”

李密还想争辩,可杨玄感心意已定,挥挥手让他出去,不想再听从他的建议。

李密见他非要一意孤行,无奈地摇摇头。他退出后,失望地对别人说:“杨公想造反却不想求胜,我们快成为阶下囚了。”不久,杨玄感果然兵败。

杨玄感不听从李密的意见,因而功亏一篑,徐敬业也是同样。

武则天时,徐敬业在扬州起事。他询问军师魏思温的看法,魏思温说:“明公以匡复大唐为借口,就该率军直攻洛阳,那么天下人都会知道明公起兵是为王室靖难,四方都会群起响应,天下也就指日可定了。”

徐敬业却说:“不对,金陵有长江为天险,仍有王者霸气,不如先攻取常州、润州,奠下根基,然后再北攻中原。”他认为这是谋反,不是勤王,无法使民众信服。

魏思温说:“山东的豪杰们怨恨武后专政,听说明公举兵,都自带粮食准备投效我军,应利用这大好形势啊,而现在为何只想死守金陵,置自己于死地呢?”徐敬业仍不接纳,自己带兵攻打润州。

魏思温叹着气说:“用兵时最忌讳兵力分散,徐敬业不集中兵力渡过淮河,率领山东豪杰攻取洛阳,我看很快就要败亡了。”

李密替杨玄感所拟的计谋,是何等明智,但为自己策划,却又愚笨无比。魏思温的谋略是对的,反观徐敬业的做法,在战略上犯了错误,他这样哪里是为平王室之乱呢?

由此看来,李世民高瞻远瞩,有智谋、有勇气,而李渊又善于采取他人的意见,这对黄金父子搭档能取得天下也是在情理之中。

作者观点

历史上的战役,有不战就获胜的,有百战方胜的;有正大光明地获胜,也有以诈取胜的;有仿效古人兵法而胜的,更有独创战法获胜的。天时不同,地利不同,敌情不同,因而对敌作战的方式也有所不同,这种种应敌获胜的方法该如何选择,就依靠将领的智慧了。

薪尽火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