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安万年】之二百四拾五:“狱中对”,刘文静描绘出顺天应人四海定的唐王朝蓝图

 自然自觉自在 2020-10-14

人们都很熟悉三国时期诸蔼亮的“隆中对”,它成就了刘备,建立了蜀国,使天下三分;也有人知晓秦朝末年韩信的“汉中对”,它成就了刘邦,建立了汉朝,使天下一统;但估计很少有人听说过刘文静的“狱中对”,它成就了李渊,建立了唐朝,使天下归宁。

这位与李渊的次子、后来的唐太宗李世民在晋阳大狱中作了一番“狱中对”的刘文静,就是大唐美好蓝图的绘制者,是唐朝得以建立的始作俑者,是一位在唐朝建立中不得不提、不可忽略、绕不过去的人物。他曾在李渊父子把握起兵时机、制定入关战略、联络塞上突厥等事件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刘文静,世居京兆武功,即今天的陕西武功人,长得很帅,而且胸怀大志,善权谋策略。隋朝末年时,出任晋阳县令,即在今天的山西太原。历史是如此地巧合,公元617年,颇有实力和人缘的李渊升任太原留守。乱世、思想、实力三者在太原结合、碰撞,不干一番事业,似乎是浪费人生。

刘文静是那种深度自信之人。生逢乱世,对一般人来说,都会为人生艰难和世事难料担忧,而刘文静却深信:世道越乱,越有作为。他有个名叫裴(péi)寂朋友,是隋炀帝设在晋阳的行宫总监(晋阳宫监)。这两人很有缘,在唐朝命运上,刘文静贡献巨大,裴寂只是跟定李渊;但在个人命运上,刘文静是先知先觉命多舛(chuǎn);裴寂是后知后觉安天年。看来,人不能太聪明!那句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六......有时还得想想!

有一次,刘文静和裴寂夜话,裴寂想着天下群雄并起,见到城头烽火日警,就长吁短叹道:“还没有成就什么事业,就遇上这天下大乱的局面,今后该以何为生呀!”刘文静却坦然地答道:“世道已是如此,无法改变,只要我们二人联手,还担心不能富贵吗?”此话表露出,他对未来的乐观豁达。

刘文静善于识人和把握时机。他看出李渊胸怀大志,便与其深度结交,同时,他还对李渊的次子李世民也非常赞赏。他常对裴寂道:“李世民绝非庸碌之辈。他豁达大度,神武雄豪,是和汉高帝刘邦、魏太祖曹操一样,数一流人物,年纪虽轻,却是天纵之才。”但裴寂对此并不认同,这也成了两人命运的分水岭。

后来,刘文静因与瓦岗李密有姻亲关系,被关进太原郡狱。李世民认为刘文静可以共谋大事,便乘刘文静落难之时,专门去狱中探望,以期相互结交,并向他询问对时局的看法,达成政治共识,建立革命友情,从而产生了对唐王朝建立起到关键作用的“狱中对”。

刘文静认为:“如今天下大乱,没有商汤、周武、汉高、光武这样的旷世奇才,不能力挽狂澜,平定天下。”李世民一听,便道:“您怎么就知道没有(奇才)呢?我今天来可不是为个人私情,而是为了天下大事。我是觉得您能图谋大事,所以才来看拜望您的。可以和我说一说您对形势的看法吗?”

刘文静一直看好李世民,今天正是一吐为快、倾心交流的好时机,于是他便侃侃而谈:“如今,李密久围洛阳,皇帝杨广远在淮南,四海之内,大贼跨州连郡;小盗窃据山泽,各地义军数以万计,真正的英雄就会应运而生。如能顺天应人,高举义旗,则天下不难平定。”

他分析完天下大势,接着谈到太原起兵的天时、地利、人和等有利形势:“今日太原兵健马强,府库盈积,四周避乱的百姓都纷纷来投靠太原城,一旦聚集起来,可得十万之众,令尊所领之兵也有数万,君言出口,谁敢不从?有如此“人和”之条件,正是英雄用武之时、之地。”

接着,他明确了李唐的战略方向和目标:“关中乃天府之地,豪俊虽遍地皆起,但却无所归依,您父子若能挥兵乘虚入关,就可以号令天下,不过一年半载,则帝业可成。”高人就是高人,把时势看得很透彻。听完刘文静的一席话,李世民眼前豁然开朗,大笑道:“您的话正和我想的一样。”

李世民之不诚实,由此可见一斑。既然自己已经宏伟蓝图在胸,还有必要跑到狱中去向刘文静求教吗?!但无论如何,李渊父子还是下定了决心,举兵于山西晋阳,成立了大将军府,任命刘文静为大将军府司马,按照刘文静提出的蓝图,正式开始了大唐王朝的宏大的创建工程。

李渊晋阳起兵之时,天下已经被各路英雄折腾得千疮百孔。刘文静便提出北连突厥的策略。他认为,这时北连突厥有很多好处,既可免除南下的后顾之忧,也可以借助突厥的兵威,更主要现实情况是,当时很多割据者都向突厥称臣,所以,李唐北连突厥,有点逼不得已,但可以避免这种形势下遭受敌视。

刘文静不仅是北连突厥的倡导者,还是具体执行者。他通过外交策略,让突厥可汗同意支持李渊。当时,李渊缺乏战马,刘文静就以外交使者的身份,多次出使突厥,说服突厥用战马支援李渊。由于李渊财力有限,刘文静还说服突厥,以赊账的方式,从突厥处获得了数千匹良马。 

古时的战马,如同今天的装甲车和坦克。战马的充实,让李渊父子如虎添翼,大大提高了战斗力。刘文静的北连突厥战略,让李渊受益匪浅,李唐南进的大后方安定下来了,而且提升了战斗力。进军关中的问题也就基本解决了。一次,李渊当着刘文静的面感慨道:“不是你的外效策略,怎么伎有现在的局面呢?”

按照刘文静“狱中对”的蓝本,公元617年,李渊占领关中,坐拥长安。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唐朝建立。仅仅两年之后,公元619年,“先知先觉”的刘文静就被李渊以谋反之名诛杀,而“后知后觉”的老朋友裴寂则高官厚禄。这刘文静,到底是聪明呢?还是糊涂呢?

刘文静之死,死在其被私心贪念蒙住了心灵之光。公元武619年,唐高祖武德二年,刘文静随李世民镇守长春宫(在今陕西大荔)。他自认为才能在裴寂之上,且又屡建军功,但地位却远不如裴寂,因而心中不平,常在议论朝政时与裴寂对立,凡是裴寂赞同的都要加以反对,二人之间从朋友逐渐变成了死敌。

一次,刘文静与兄弟刘文起饮宴,醉后口出怨言,拔佩刀砍斫(zhuó)厅柱,称定要斩杀裴寂。恰巧家中几次发生妖祟(suì)之事,刘文起便召来巫师,在夜间披发衔刀,作法驱除妖孽。刘文静有个失宠的小妾,将这些事告诉其兄,让他向皇帝告变,诬称刘文静谋反,报仇的同时,说不定可谋点福利。

唐高祖李渊便将刘文静交付属吏,命裴寂与萧瑀审讯。裴寂审刘文静,仇敌审仇敌,审出的不是仇恨,便是性命。刘文静面对审讯,直言道:“太原起兵时,我是司马,与长史裴寂地位相当。而今裴寂官居仆射,而我的官衔与赏赐却远不如他。我东征西讨,家属却无所庇护,确有不满之心。”制定出大唐蓝图的刘文静,心中却是如此狭隘,人心真的很丰富多彩!

当时的重臣李纲、萧瑀等,都认为刘文静并非谋反,只是私欲重了些。李世民也极力保全刘文静,对父亲唐高祖道:“刘文静在起兵之初,先定非常之策,事成才告知裴寂。京师平定时,二人地位和待遇却有了悬殊。他只是有不满情绪,并无谋反之心。”这话由李世民说,不但救不了刘文静,而且加速了其死亡。

有救人的,就有害命的。“太子党”裴寂却趁机向李渊进言道:“刘文静的才能、谋略确实在众人之上,但生性猜忌阴险,忿不顾难,其丑言怪节已经显露。如今天下未定,外有劲敌,若赦免刘文静,必贻后患。”唐高祖对刘文静本就有猜忌之心,又听信裴寂谗言,遂将刘文静、刘文起兄弟二人处斩,抄没其家产。

刘文静临刑之时,抚膺(yīng)长叹道:“‘高鸟尽,良弓藏。’此言不虚啊!”他死时年五十二岁。记得当年在太原时,他对裴寂说过:“只要我们二人联手,还担心不能富贵吗?”但仅仅两年之后,在长安时,情况却完全不一样了,这就是人生,也是真正的人性!在权力和富贵面前,人性被严重扭曲!

刘文静被杀,本质在了皇位的继承人问题上。李渊立国后的第五天,李渊就把长子李建成立为唐王朝的太子,裴寂站在了太子一边。李渊一直把李建成当作自己的继承人,而不是战功赫赫的李世民。李世民在大肆发展自己的军事力量的同时,也在快速扩张自己的政治势力,李渊不寒而栗。

李世民广罗才智之士,与朝中才略超群、地位显赫的刘文静结盟,这其中的动机李渊早已看在眼里,因此他要想办法制止。刘文静正当其冲,便成了这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在刘文静兵败之后,李渊便除去了他的职务。后来虽然恢复了爵位,但他的地位已经大不如前了。

在此之后,刘文静不但没有汲取教训,反而过高估计了强大的李世民这个后盾,对自己的行为很是放纵,竟在家中请来法师作法诅咒斐寂,这给了李渊杀他的理由,非要“认定”他有谋反的举动。李世民为了保全他的得力助手出面求情,让李渊更加坚定了杀刘文静的决心,最终父子联手把刘文静送上了断头台。

 

真可谓是“世事如局,局局新;人生如梦,梦梦空”啊!刘文静看透了世事迷局,却没参透人心迷雾。李渊有私心,他没看明白;李世民有私心,他没看清楚;更重要发的是,自己的如炽私心,他完全没约束。到最后,曾经的“狱中对”描绘出的唐王朝蓝图,虽然顺天应人四海定,却换不回自己的性命。可悲!

...............................................

................................................

自然于道,自觉于法,自在于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