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给迷茫的人们——读《给青年诗人的信》有感

 AND_AL 2016-07-21
可能因为恰逢毕业季;或者因为司法考试正在进行改革;也可能因为很多人像我一样,眼看着一年就过去了一半,但年初的计划明显没完成;又或者因为天气炎热,人们开始变得烦躁。


最近收到多位网友发来的信息,他们可能偶然或经常读过我码的不成样子的文字,觉得我可能是一个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目标清晰的人,所以在面对毕业后是选择考研、出国、工作的选择时;面对想参加司法考试,却没信心通过,也不知道考过后自己是不是喜欢法律职业的迷茫时;面对常常计划的很好,却总也无法执行的困惑时;对日复一日的重复厌烦,但却没有勇气改变的烦恼时;想和我交流一下,听听我的意见和建议;想听听我的司法考试经历,作为励志的榜样。


说实话,收到这些信息之后我很是惶恐,也不敢回复,因为我即没有能力更没有资格回答他们这些问题。

首先,面对未来,虽然我敢说自己的目标从来都是清晰的,但到具体的决定上我也正迷茫和困惑着呢;而说起多年前能够跨界以较高的分数通过司法考试,当然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也有一定的运气成分,所以当不得励志榜样;而最重要的是,像我这样已经四十多的人了,还一事无成,生活的一塌糊涂,实在没资格给别人什么意见和建议。


但不回复又觉得好像辜负了朋友的信任,回复又怕误人,我也困惑着呢。不过,忽然想起近期有朋友介绍的,里尔克著的《给青年诗人的信》,这本书十多年前我就读过。里尔克是德国著名诗人,《给青年诗人的信》是作者三十岁左右时写给一个年轻诗人的,但信中并没有谈论写诗的技巧,谈论的是如何生活,是对一个年轻人面对生活和写作的迷茫的解答。




当然,作者写这些信是在二十世纪初,距今已经一百多年了。可是一百多年过去了,年轻人还是年轻人。关于人生的未知,前途的迷茫,意义的追寻,爱的探索,现在的我们不见得比那时的人们懂得更多。所以,网友的这些问题,也许这本小书中有答案,于是周末时我又去图书馆重读了一遍。下面的文字大多是从书中摘录的。


作者在信中谈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必须写?


作者的答案是:

请你走向内心。探索那叫你写的缘由,考察它的根是不是盘在你心的深处;你要坦白承认,万一你写不出来,是不是必须得因此而死去。这是最重要的,在你夜深最寂静的时候问问自己:我必须写吗?你要在自身内挖掘一个深的答复。若是这个答复表示同意,而你也能够以一种坚强、单纯的‘我必须’来对答那严肃的问题,那么,你就根据这个需要去建造你的生活吧;你的生活直到它最寻常最细琐的时刻,都必须是这个创造冲动的标志和证明。


作者在信中谈的是写诗,其实推而开来,这其实也不只是写诗,任何一种你愿意为之奉献一生的志业,都应该非此不可吧!

就像是不是参加司法考试,你也要问自己,参加司法考试的目地是什么?如果目标是成为一名律师,那么也要在你内心挖掘出一个答复,什么是你必须要做的。当然,如果还没有,也没关系,继续多尝试、多忍耐就是了。而对司法考试,时间允许、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尝试一下也没问题,因为在依法治国持续推进的大环境下,就算不能通过考试,就算将来不从事法律职业,多掌握一些法律知识,不论对你将来的工作和生活,都是有帮忙的。只是别纠结于考试本身就好。


作者在信中谈到工作时写到:

你先进入一个职业,它使你成为独立的人,事事完全由你自己料理。你耐心地等着吧,看你内心的生活是不是由于这职业的形式而受到限制。我认为这职业是很艰难很不容易对付的,因为它被广大的习俗所累。并且不容人对于它的问题有个人的意见存在。


这里的收信人是一名奥地利军官,所以,作者写到收信人的职业不容有个人的意见存在,正是基于此。但想想,对这个社会的大多数人来说,特别是对当下中国的大多数人来说,同样难容个人的意见存在。对此我们也要习惯在保持个性的基础努力适应现实。


作者在信中谈到工作时还写到:

我知道你的职业是枯燥的,我不能排除你的苦恼,我只能劝你想一想,是不是一切职业都是这样,向个人尽是无理的要求,尽是敌意,它同样也饱受了许多低声忍气、不满于那枯燥的职责的人们的憎恶。你要知道,你现在必须应付的职业并不见得比旁的职业被什么习俗、偏见呀、谬误呀连累得更厉害。凡是你在这种职业中所经验的,你也许在任何一种现有的职业里都会感到,甚至纵使你脱离各种任务,独自向社会寻找一种轻易而独立的接触,这种压迫之感也不会对你有什么减轻。


我大概是在十多年前接触到律师职业的,当时觉得特别有趣,也很新鲜。觉得经常可以见不同的当事人,处理不同的案子,每天都是新的;不用像我原来从事的工作那样,每天都是单调的重复,于是发生了兴趣。但当时认识的律师朋友告诉我,其实我看到的只是表像,是的,律师工作需要不断学习,有机会接触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但律师的日常工作同样是琐碎的,也有着很多的单调重复。


那位对日复一日的重复厌烦,但却没有勇气改变的朋友,我不知道他是从事什么职业的,但正像作者在信中谈到的,其实当今天社会,除了极少数从事创造性劳动的人之外,多数人的工作中都有着程度不同的单调重复,我们应该努力以一种平和的心态面对这一切,单调重复的工作平和面对,更要努力把单调重复的工作做的不同。




作者在信中谈到寂寞时写到:

在寂寞中你不要彷徨迷惑,由于你自身内有一些愿望要从这寂寞里脱身。——也正是这个愿望,如果你平静地、卓越地,像一件工具似的去运用它,它就会帮助你把你的寂寞扩展到广远的地方。寂寞根本不是我们所能选择或弃舍的事物。我们都是寂寞的。人能够自欺,好像并不寂寞,只不过如此而已。


作者在信中谈到挫折时写到:

如果有一种悲哀在你面前出现,它是从未见过的那样广大,如果有一种不安,像光与云影似的掠过你的行为与一切工作,你不要恐惧。你必须想,那是有些事在你身边发生了;那是生活没有忘记你,它把你握在手中,它永远不会让你失落。你要知道,你是在过渡中,要愿望自己有所变化。


作者在信中谈到迷茫时写到:

对于你心里一切的疑难要多多忍耐,要去爱这些“问题的本身”,像是爱一间锁闭了的房屋,或是一本用别种文字写成的书。现在你不要去追求那些你还不能得到的答案,因为你还不能在生活里体验到它们。一切都要亲身生活。


读完这些信,你会发现,作者的说法其实没什么新鲜的东西,当然这也可能是因为毕竟是一百多年前的人写的。而且作者只能说是一位还不错的诗人,即不是神仙也不是圣人,说不出来现在流行的成功学大师们那样的言论。


而能耐得住寂寞,能正确面对挫折,肯担当,懂付出,也早已不再是现在的社会推崇的品质,可正是这些改变让越来越的现代人陷入迷茫之中,也许回归内心,把生活过得更扎实一点,才是我们平复内心,在这个嘈杂的时代里能够平静生活的方法之一吧!


码了这么多,可能有朋友会觉得我是在推荐这本书。但说实话,虽然因为就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我很快就读了两遍,但我并不推荐朋友们读。一来,这本书中,作者说的都是些很老土的话,都是些大家都懂的道理;二来,这本书是冯至先生1931年的译本,虽然后来对某些欠妥的地方进行过修改,但整体的译文还是保持了那个年代的风格,有些文字跟现在人们的表述方式不同,读来不那么舒服。


另外,正如作者在信中写的那样:

你不要相信,那试行劝慰你的人是无忧无虑地生活在那些有时对你有益的简单而平静的几句话里,他的生活同样有许多的辛苦与悲哀。


其实多数人都是这样的,也许别人的宽慰劝解有助你更好的看清问题的本质,但能让你走出迷茫的还是你自己。


最后,把作者在信中的这句话送自己也送给每位朋友:


愿你自己有充分的忍耐去担当,

有充分单纯的心去信仰。

请你相信,无论如何,生活是合理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