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东方的海洋传奇,郑成功的海盗家族
文/ 柳润涛 说到明清时期中国与海洋有关的伟大人物,人们第一印象一定是郑和。其次可能是郑成功,施琅等都可能是在备选之列。但是,他们都不是这篇故事的主角。本文的主人公,是活跃在明末的一群海商(盗),其中以明末郑芝龙为代表。他们来往穿梭于大洋之内,周旋于明政府、荷兰人、葡萄牙人、西班牙人之间,一度垄断控制中国沿海贸易,富可敌国,拥兵数十万,用勇气、狡诈、智慧与坚忍不拔,在黄色农业文明书就的历史上,留下了一丝带有蓝色海洋的气息。 一、中国沿海这片神奇的海 中国的海洋,并非一直沉睡着。自隋唐以来,海洋已经被广泛用于贸易。自宋以降,中国海洋贸易更是勃兴。南宋王朝因为北方大片领土被占领,为了开辟财源,大力发展海洋贸易,设市舶司,泉州、宁波等都是当时著名港口。元代更是贸易昌盛,泉州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港口。马可波罗笔下的刺桐城(泉州),“沿海有一个港口,船舶往来如织,装载着各种商品,驶往行省的各地出售。这里的胡椒出口量非常大,但其中运往亚历山大港以供应西方各地所需的数量却微乎其微,恐怕还不到百分之一。刺桐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于此,货物堆积如山,买卖的盛况令人难以想像。” 明代自太祖开始,实行海禁政策。在轰轰烈烈的郑和下西洋后,官方禁止,或者说是不鼓励和支持贸易。但是这并未阻止民间走私贸易。数百年间,民间进行的海上贸易一直存在。1576年,明穆宗隆庆元年,放松海禁,史称“隆庆开关”,民间贸易逐渐兴起。 当时海洋贸易主要集中在东海和南海。冬季一月份,来自西伯利亚的偏西风覆盖日本海、黄海、东海,给日本带来大量雨雪。南海南部反而是东北风占上风,从菲律宾到越南方向的风变强。夏季,南海整体变成西南风,东海吹南风。在汽船初现之前,船只的动力主要是风。举个例子,如果从中国出发准备去东南亚,可以选择在秋天停靠华南港口,冬天待北方来的疾风转强时扬帆南下,春夏时节,再从东南亚返回中国。
图一:东亚大陆的冬夏季风。 二、明末东亚海洋竞争的主要力量 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以葡萄牙、西班牙为先锋,荷兰英国随其后,在16世纪的100年里,足迹基本上涵盖了整个世界。拉丁美洲称为西班牙和葡萄牙帝国巨大的。从菲律宾到印度、南非,满载着货物的卡拉克大帆船横行无阻。随着马六甲的陷落,菲律宾被征服,澳门成为葡萄牙贸易据点,巴达维亚成为荷兰人大本营。大量运输着生丝、茶叶、香料、白银、瓷器等商品的船只来往穿梭,中国周边这片古老的海域变得吵闹而拥挤。 作为本地区最大也是最古老的国家,明王朝在17世纪初正发生着深刻改革。帝国在朝鲜刚刚与日本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战争,财政出现巨大危机。东北的辽阔土地上,女真人的威胁逐渐变大,北疆危机再显。在帝国东南部海域上,随着隆庆开关,官方主导的朝贡性质的贸易逐渐式微,民间贸易蓬勃发展,大量华人前往东南亚谋生,中国的船队来往于菲律宾、越南、中国大陆、日本之间。 日本经历了长期战乱的战国时代后,丰臣秀吉携织田信长之余威,于1590年基本统一日本。随后两次发动战争侵入朝鲜,妄图以此为跳板攻入中国本土。但是明军在朝鲜狠狠的给妄自尊大的日本人上了一课。日本主要在平户开埠,出口白银,进口生丝、茶叶等商品。同时天主教、火绳枪等外来物也逐渐传入日本。其中后者深刻影响了日本战国后期的战局。 葡萄牙人在开辟好望角航线,在印度扎稳脚跟后,随后身影出现在南海。在占领澳门之前,葡萄牙人的身影已经出现在这片海域很多年。1553年,葡萄牙人在澳门站稳脚跟,很快形成了以澳门为转运中心的几条重要航线,其中以澳门—果阿—欧洲的航线最为重要。这条航线上通行着载重量1000吨~1500吨的大船,将中国的货物经果阿运到欧洲,再把欧洲的货物运到澳门,然后再换乘小船运往广州。 西班牙人紧随其后。麦哲伦进行全球航行的时候,发现了菲律宾群岛。1559年,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写信给墨西哥总督,反复强调拓殖菲律宾群岛的重要性。西班牙冒险家黎牙实比从1565年开始,历时7年,征服菲律宾全岛,并建立殖民统治。正处在国力巅峰时期的西班牙狂妄自信,甚至制订了详细的征服中国计划书,认为只要有10000或12000名士兵就足以征服中国。西班牙国王菲利浦二世本已批准了该计划,后来因为无敌船队的覆灭,才使该计划被搁置而最终取消。由于中国人在菲律宾群岛扎根多年,财富众多。随后西班牙人与当地华人爆发冲突。1603年10月3日,华侨爆发大起义,但由于缺少武器和军事经验,他们仅坚持了41天。起义很快演变成一场大屠杀,至少2万华侨被杀。 荷兰是17世纪初新涌进这片海域的欧洲人。作为欧洲当时最新崛起的国家,荷兰因为其富裕而成为哈布斯堡帝国主要税源地。因不满西班牙的横征暴敛,西属尼德兰爆发大范围起义。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被英国人击败那一年,尼德兰北方七省在奥兰治·摩里斯的领导下宣布成立荷兰共和国。随后荷兰进入快速爆发期。通过采取宽容的宗教政策、务实的贸易措施、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以及强大的商船队,荷兰人后来居上,很快在东亚取代了西葡曾经的地位。1601年,荷兰商船首次来到中国。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1619年,荷兰攻占爪哇岛上的雅加达,自此以后,荷兰就把它作为侵略印度尼西亚的中心据点。因此荷兰虽然进入最晚,但是势头最猛。
图二:明末欧洲人所画的南海贸易图 三、中国的海商集团——以郑芝龙为例 之所以选择郑芝龙作为海商集团的代表,是因为郑芝龙的一生,与日本人、明政府、葡萄牙 人、荷兰人等都产生过交集,因此他的人生轨迹可以简要概括出明末东亚中国海商集团的活动。其次,郑芝龙、郑成功、郑经祖孙三代,在半个多世纪长的时间里,依靠郑芝龙创造的舰队家底,深刻的影响了东亚海洋世界,成为绝唱。 郑芝龙,字日甲,号飞黄,福建南安县石井乡人,1604年生。他在家中排行老大,因此小名叫“一官”。据记载,郑芝龙年少时“性情逸荡,不喜读书,有膂力,好拳棒,以勇力闻名乡里”。郑芝龙的父亲是泉州厂库的一名小官,负责军械的保管与检查。郑芝龙从小耳濡目染,对各类武器非常熟悉。大概郑芝龙也不是省事儿的主,并且当时闽粤下海经商成风,17岁那年,其父把其送到澳门的舅舅黄程那里学习经商。那时的澳门已被葡萄牙占领,不少福建人在那里与葡萄牙人做买卖。在激烈的商业竞争和利益角逐中,郑芝龙很快展示出了自己的智慧和才干。他学会了一点葡萄牙语,经常充当商务翻译,赚点外快。随后他还学会了荷兰语。在澳门的环境里,他接受了天主教的洗礼,以期尽快融入葡萄牙人的社会。这一点上,郑芝龙展现出了其不同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素质。 1622年,郑芝龙替舅父黄程贩运货物来到日本平户。当时日本正是德川家康幕府时期,他前去拜谒德川家康,并赠以药物。在日本平户,郑芝龙结识了对他一生至关重要的第一个人——李旦。 李旦是泉州人,早年在菲律宾经商,积累了巨额财富。后来与西班牙人发生冲突,被拘留在西班牙船上服苦役9年,后逃往日本平户,依靠人脉与胆识,很快东山再起。他是当时东亚海洋最有实力的海商之一,本人于日本当局、英国东印度公司、荷兰东印度公司、明政府都有深厚的关系。李旦以平户为据点,他的商船常年驶在台湾、菲律宾、澳门、印度支那等地。像李旦这样的人,你可以说他是合法商人,但是同时他也是海盗头子。商人从一个港口装满货物,去下一个港口售卖,然后周而复始。海盗是从别人的船上抢来货物,然后再去贩卖。这样的生意是暴利。 郑芝龙投入李旦门下后。李旦觉得他能干可靠,“抚为义子”,交给一部分资产和船只让他到越南做生意,获大利。1622年,荷兰人在澎湖安营扎寨,以此为根据地,威胁福建。李旦因为其个人威望,充当起荷兰人与明政府的和事佬。懂荷兰语的郑芝龙充当李旦翻译。最终明政府以允许荷兰人转移到台湾大员(今台南)为代价,换取荷兰人撤出澎湖。郑芝龙初露头角。这一年,郑芝龙18岁。随后,奉李旦之命,郑芝龙在荷兰人手下干过一段时间的海盗,劫掠过往船只。在此期间,郑芝龙还结识了李旦的兄弟颜思齐。颜思齐在台湾拥有一支船队,曾经率领3000度漳州、泉州的贫民,到台湾拓殖。虽然颜思齐也有较强的势力,但是臣属于李旦。在这些日子里,郑芝龙迅速成长,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海盗。1624年,郑芝龙在日本的妻子,田川氏为其产下大儿子,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郑成功。 1625年,是对郑芝龙一生中至关重要的一年。义父李旦死后无子,郑芝龙作为义子,也许通过其他一些铁血手腕,收编了李旦的所有船队。随后颜思齐在台湾暴死,郑芝龙率舰队南下,收编了颜思齐的手下。从17岁登船去澳门时那个毛头小伙子,到一跃成为东亚最大的海盗(商)首领,郑芝龙只用了4年。在弱肉强食,只认强者的海盗世界里,郑芝龙依靠他的能力、智谋和勇力,年纪轻轻就收伏了两支最大的海盗船队。1626年,郑芝龙率船队登陆福建,史书记载“连舟浮海,自龙井登岸,袭漳浦镇,杀守将。进泊金门、厦门,竖旗招兵,饥民及游手悉往投之,旬日间,众至数千”。
图三:荷兰人画中的郑芝龙,YQUEN即为一官。 四、亦官亦商亦盗的海盗生涯 在福建站稳脚跟后,明政府赶到郑芝龙威胁日大,遂命福建巡抚俞咨皋进剿郑芝龙。1627年10月,双方在将军澳大战,明军大败。随后郑芝龙进驻厦门,并以此为陆上基地,扩张势力。最终,郑芝龙选择在安平(今福建晋江安海镇)建立大本营。在荷兰总督德韦特致东印度公司总部的报告中:“中国海贼日益壮大,几乎控制了整个中国海。他们已壮大到拥有400艘戎克船和六七万之徒众,此头领名叫一官。” 此时的明王朝风雨飘摇。东北努尔哈赤威胁日大,内部李自成、张献忠暴动,官吏贪污腐败,朋党林立。崇祯继位,决定招安郑芝龙。对于郑芝龙而言,这是一个稳赚不赔的买卖。第一,郑芝龙本身已经很有实力,要钱有钱,要兵有兵,此时接受招安,正好今后可借官方名义,行事更便利。类似于现代的亿万富翁,想尽方法也要在政协或者人大谋个名分,政治上有靠山。第二,郑芝龙因为实力不断强大,此时已经成为荷兰人的眼中钉。为专心致志对付荷兰人,郑芝龙需要与朝廷修好。第三,有了朝廷名分,吞并其他海盗的时候也算是师出有名。对于那些小海盗而言,投靠郑芝龙比投靠没有名分的其他海盗,更加保险,背靠大树好乘凉,算是朝廷的船。于是双方一拍即合。1628年,明政府授郑芝龙游击名分,寻迁副将。 有了朝廷的大旗之后,郑芝龙大举进攻同行李魁奇、杨禄杨策兄弟、诸采老、钟斌等势力,并收编了这些海盗的残兵败将。只有一个比较大的刘香,投靠荷兰人,与郑芝龙分庭抗礼。 郑芝龙为规范内部管理,以仁、义、礼、智、信命名,建立5大遍布东亚海洋的流通渠道。以金、木、水、火、土命名5支船队,航行东西洋之间。同时,他颁布郑氏令旗,缴纳保护费的商船悬挂令旗,保其平安,否则没收财物。如果悬挂令旗的船只被劫,郑芝龙赔偿其财物。这项收入,以后达到每年400万两黄金之巨。 在郑芝龙垄断中国东南沿海贸易的时候,与荷兰人产生了尖锐的矛盾。荷兰人认为,占领台湾 的目的就是以此作为对华贸易中转站,并控制中国与海外贸易的咽喉。消灭郑芝龙,才能畅通无阻进入中国内陆进行贸易。郑芝龙的存在,是横亘在荷兰人与明政府之间的一堵墙,夺走了本属于荷兰人的利润,并且控制了中国内陆巨大的市场。因此消灭郑芝龙势在必得。而在郑芝龙一方,早年与荷兰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深知荷兰人武器装备精良,远非之前消灭的海盗可比。郑芝龙明白,荷兰人志在控制整个东亚海洋贸易。一山难容二虎,大战在即。 五、料罗湾海战 1632年12月4日,郑芝龙与刘香的船队在福州附近遭遇,发生血战,从早上打到傍晚,双方各死伤800~1000人。郑芝龙弟弟郑芝虎在身上两处负伤的情况下,冲入敌阵,被刘香的人用四爪锚和铁链缠住,几乎不能脱身,后来是部下拼死救出。刘香本人则向南逃逸而去。郑刘两方的仇恨愈加深厚。 荷兰以盖伦船为主。夹板战舰长30丈,宽6丈,舰体船板厚达2尺以上,树有5个桅杆,船艉有3层尾楼,是舰长工作休息的地方。舰体两侧开多个舷窗,内置铜炮,用于近距离射击。船桅下左右对称放置多门2丈长巨型红夷铁炮,威力奇大无比。因此荷兰船只火力优于郑芝龙方。动力上,中国船帆多为硬式长方形船帆,这些帆升降容易,但是因为中国船只多为平板船,不能升的过高。西方船只多为三角帆,虽然操作复杂,但是因为船只吃水深,船桅可以建的很高,因此荷兰船只机动性也胜过郑芝龙方。郑芝龙的优势在于船只数量多,可以弥补舰队质量上的不足。在早期海战,技术差距并非非常大的时候,数量的优势足以弥补这些装备上的差距。
图四:荷兰盖伦帆船
图五:中国福船 明崇祯六年(1633年)7月,新任荷兰台湾长官普特曼斯(Hans Putmans)为迫使明朝开放贸易,企图用武力强占大陆沿海,在刘香的帮助下,不宣而战,派出8艘战舰,对刚刚追剿刘香回到厦门没有戒备的郑芝龙部和明朝官兵发动突袭。击沉、烧毁和弄沉港内郑芝龙和明朝官兵的二十几艘战船。这些船只是郑芝龙的精锐部队,也是当时中国最先进的海上武装船队,船上配备完善,架有十六、二十到三十六门大炮。8-9月,双方展开了多次试探性的交火。在此期间,另一海盗李国助加入荷兰、刘香集团。 1633年9月,郑芝龙亲率主力从福建漳州港口出发,共有大小战舰150多艘,其中大船50艘,火攻船100余艘。荷兰方面,主力是9艘荷兰大战舰,此外还有刘香等中国海盗50多艘船只。尽管郑芝龙拥有数量优势,但是从实力对比上看,荷兰人战船质量更胜一筹,因此郑芝龙并不占绝对优势。 双方在金门岛南部的料罗湾口遭遇,,荷刘舰队摆开了一个荷兰战舰居中,海盗船四散策应的防御阵形,明军舰队则在料罗湾东南角展开,以郑芝龙部队为先锋,顺东风采取了两路突击,黑虎掏心的战术。按照事先布置,明军主力部队全部直奔荷兰舰队,只以辅助部队对付海盗船。同时,他们采用了荷兰人在欧洲战场从未见过的打法――火海战术。明军150艘战船中,只有50艘是炮舰(装备英国炮),其余100条小船清一色的火船,随着一声令下,在大船火炮掩护下,百条火船蜂拥而上搭钩点火。Brouckersheaven遭烧毁,Weiringen遭击沉,Slotendijck遭掳获(船上约100人遭俘虏),其余船只在面对明军强大实力全部在受重伤后逃走。参战的刘香战船50艘,全军覆没在了料罗湾。
图六:料罗湾海战形势图。 料罗湾海战后,失去荷兰支持的刘香如丧家之犬,郑芝龙再次攻打刘香,刘香自焚而死。荷兰人被迫每年缴纳给郑芝龙12万金法郎,得到允许在东亚海洋进行贸易的保证。此后东南海疆各股武装集团李魁奇、杨六、杨七、钟斌等均唯郑芝龙之命是从。崇祯十三年(1640年), 明廷擢升郑芝龙为福建总兵官,署都督同知。
图七:料罗湾海战电脑模拟图 郑芝龙极力发展海上贸易,经常满载丝绸、瓷器、铁器等货物,驶往柬埔寨、暹罗、占城、交趾、三佛齐、菲律宾、咬留巴(今雅加达)、马六甲等国贸易,换回苏木、胡椒、象牙、犀角等。在短短几年内,成为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亚洲商业贸易的最强竞争对手。 六、郑氏海上帝国的没落 在郑芝龙势力发展至顶峰时期,中国大陆发生了巨变1644年,李自成占领北京,崇祯煤山上吊。同年,山海关大战,清军入关,占领北京。称雄一时的李自成一溃千里。南明弘光帝继位,左良玉进兵南京,南明内讧。清军兵分多路,势不可挡,1645年,史可法死难扬州。随后南京陷落,嘉定三屠。一系列的事件,深深的震撼到了郑芝龙。 1645年,郑芝龙、黄道周等人扶朱聿键于福州登基称帝,改元为隆武,后世称之为隆武帝,也称唐王。尽管郑芝龙称雄海洋,一时无二。但是八旗铁骑一年之内横扫曾经强大一时的大明帝国。尽管南明有几十万的军队,但是指挥上不相统属,南明内部尽是马士英,阮大铖这样的小人。清军迅速的扫平江南,奔郑芝龙的根据地福建而来。 也许是郑芝龙出于对清军的恐惧,也许是意图想像18年前那样接受明朝招安,继续保持自己的海洋帝国。加之郑芝龙作为隆武政权的实际支撑者,与大臣黄道周产生了很大的矛盾。郑芝龙下令,撤去福建各路关防,放清军入闽。郑芝龙的这一决定,不仅仅使他自己陷入道义上困境,数百年来为人不齿。17年后,更是丧失了自己的生命。 从历史的大背景看,郑芝龙的这一决定,更是一个悲剧。郑芝龙作为当时中国海洋势力的代表,崛起于官方体系之外,成为东南海洋的实际控制者。郑芝龙背后的这支力量,不仅仅是他本人的力量,更是中国数百年民间海商力量之精华。中国海商作为一个新兴的阶层,他们对明朝有过斗争与妥协。在荷兰殖民者的压力下,这一批人最终选择了向明朝妥协而与荷兰人抗争的道路。在明末十几年内,这一策略是成功的。郑芝龙背靠大陆,控制了台湾海峡的航线,从而与台湾的荷兰人对抗。清初,郑芝龙降清,其实也是想承袭历史上有效的策略,与没有海上利益的清朝协调,力争得其支持,从而可以全力对抗荷兰人,在东亚海上争霸。 可惜来自东北的女真人无法理解这种立场与诚意。他们仅仅是将郑芝龙当作割据地方的一个豪强。将其控制。郑芝龙虽然投降清朝,但是余部在其子郑成功的带领下,坚持在厦门等地抗清。1659年,郑成功率兵从海路入长江,连下镇江等地,兵锋直指南京。可惜由于战术指挥失误,功败垂成。
图八:郑成功北伐南京 1661年(清朝顺治十八年,南明永历十五年)三月,郑成功亲率2.5万名兵将,分乘百艘战船,从金门出发。于1662年收复台湾。随后,郑成功着手远征菲律宾,可惜在此之前不幸病逝。又20多年后,郑成功孙郑克爽投降施琅率领的清朝水师。 从1625年郑芝龙统领李旦、颜思齐船队开始,到1683年郑克爽投降。郑氏海上帝国历时58年。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依靠海洋力量建立的地方政权。至此,中国海商的这段传奇成为绝响。直到160年后,鸦片战争打响,中国的海洋才再次苏醒。 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新闻的观点和立场 点击展开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