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评《理解孩子的语言》:孩子的心,你能读懂多少

 tphxc 2016-07-21

何贤桂

台州人,教育研究者,已出版《陪孩子一起快乐成长》、《父母与教师的最佳沟通》、《灵魂的拷问》

法国心理学家费利奥沙教授所著的《理解孩子的语言:孩子的笑、哭泣和害怕》,是她20年情感教育的结晶。本书探讨的是孩子的情绪问题,作者认为孩子的情绪有特定的内涵,“它表达了某种愿望,能起到治愈的作用”。作为父母,他们有能力理解自己的孩子,也能够帮助孩子提高情商。

费利奥沙用大量的篇幅逐一分析了孩子的恐惧、愤怒、悲伤和快乐这几种情绪。每个孩子都会在某一天感到烦躁、厌烦、悲伤、愤怒、恐惧、憎恨等情绪。孩子不懂得如何全盘考虑某个问题,一旦有了情绪反应,就可能受情绪控制而无法自拔,这是因为孩子的大脑尚未发育成熟,他的思维方式是“前逻辑思维”,以自我为中心,一意孤行。当孩子害怕、大笑或哭泣时,他不会理性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父母在养育孩子时,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孩子出现反复无常的情绪,如何恰到好处地与孩子交流,这正是当代育儿的困境。费利奥沙认为有七个几乎可以涵盖所有困境的问题,即“他有过什么经历”、“他想表达的到底是什么”、“我想向他传达什么信息”、“我为什么要对孩子说这些话”、“我的需求和孩子的需求有冲突吗”、“对我来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我的目标是什么”。在那些被父母称为“无理取闹”的行为背后,都可能隐藏着需要我们仔细观察的情绪。其实,孩子的无理取闹是父母与孩子较劲的结果。例如孩子要求在饭前吃零食,这并非无理取闹,而是在探索。但很多父母会拒绝孩子的这一要求,诱使孩子产生对抗情绪。所以在处理孩子的情绪时,我们不妨多问问自己这个七个问题。

有情绪是健康的,但压抑情绪对人非常有害。孩子的自我意识是在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其前提是他的所有情绪都被允许、被表达和被倾听。相反,假如周围的大人全面否定这些情绪,拒绝倾听他的情绪,甚至因此取笑他,那孩子会贬低自己,觉得自己没用,让人讨厌,则将自己的情绪掩藏起来,让自己看起来和别人所期待的一样。这样的孩子看似乖巧,但十分危险。孩子的情绪得不到关注、认同和倾听,就相当于将情绪放进了高压锅,他的内心深处时常有想打人、想毁坏东西、想惩罚他人等冲动。譬如孩子生病打针的时候,他很少哭,但回家后,他经常学起医生,拿着牙签、双面胶、创口贴给我们打针,这不仅仅是游戏,而是孩子在宣泄被压抑的情绪。有时候,他在睡觉前特别黏人,烦躁不安,甚至在睡到半夜哭起来,这其实都是情绪被延迟发泄的表现。所以作者认为,“消灭别人和让别人尝尝苦头的欲望并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冲动,而是一种让自己不受情绪伤害的保护机制”。如果大人接受孩子的情绪表达,他们就能感知一个完整的自我,而不会付诸暴力了。

孩子毕竟是孩子,哭泣是他的权利。可在我们周围,当孩子哭泣的时候,大人比孩子更急躁,动不动就威吓孩子:“哭什么哭”、“快停下来”、“再哭我就走了”……但实际上,孩子不会真正领悟大人的话,甚至会哭得更加厉害。在这方面,中国父母对男孩的教育更为苛刻,他们将男孩培养为“强者”,认为“男儿有泪不轻弹”、“父爱如山”,其结果是使得男孩子错失表达情绪的机会,导致许多中国男人像一座大山一样默默地存在,无法将内心丰富的情感自然地表达出来。

许多父母都可能不理解,为什么自己“为孩子奉献了一切”,可孩子却不听他们的话,越大越不听话。殊不知,亲子关系的紧张大都由大人引起的。不少父母可能忘记了,尊重孩子首先就要尊重和接纳他们的情绪。父母的职责是陪伴孩子,帮助他为自己的情绪找到发泄的出口,不要让他独自面对内心的躁动。不管孩子因为什么原因而产生情绪,父母都要向他表示:父母都会在他身边。即使他摔坏了玩具、打破了杯子、欺负了同伴,大人也要确切地告诉他:父母无条件地爱他。我们可以批评他的行为,告诉他任何人都会生气、嫉妒,但在情感上要依然爱他,让他放心。

总而言之,我们不应该只顾着自己去做一个“好妈妈”或“好爸爸”,而是应该多倾听孩子的害怕、哭泣、愤怒和快乐等情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