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是亲情难割舍·台州晚报

 tphxc 2016-07-21

  何贤超

  

  《惜别》一书是止庵先生身经母亲离世,沉淀三年之作。在书中,他用哀而不伤的文字,娓娓道来,如话家常,读来令人动情而不滥情。他用文字再次跟母亲作了一场心灵的告别,并写下自己对生死的感悟。这不仅是止庵先生个人的惜别,更能唤起大众心中的“惜别”。

  止庵的母亲无疑是一个充满生活情趣的人,书中用很大的篇幅描写老太太热衷读书、看电影、烹饪、养花、编织、集邮、收藏小物,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很讲究。

  老太太身患绝症之后说:“我只有二十年生活得很高兴,是否太短了呢?他们害我过了二十五年非人的生活,我想能多过一些舒适的生活。”所谓二十五年非人生活,对于那一代知识分子来说,可谓刻骨铭心。止庵的母亲出身名门,早年积极投身革命,但依然未能在文革时期幸免于难,她沦为扫大街的清洁工,以致得了重病都无医院敢收留,其情可悯,可问苍天。最惨的是小名叫“东东”的二儿子在二十五岁时突然离家出走,留下老太太一生的痛,而这“痛”是止庵母亲在暗夜里独自等待,默默地承受下来。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止庵的母亲来说,生存本身就是对于过去境遇的反抗,能活下来已经是幸运了,争取把剩下的日子过得好一点,则被赋予了某种特殊意义或特殊价值。比如止庵的母亲写给他姐姐信中说道:“我本不会烧菜,但我吃过可口的菜,经过自己用心地去烧,就能很可口。”这之后,止庵的母亲开始学做菜,渐渐变得好吃,更至于讲究色、香、味。

  周作人曾在《北京的茶食》一文中强调“生活的艺术”:“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需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但是越精炼越好。”

  止庵的母亲晚年就是深娴这种“生活的艺术”的人,她把自己的生活过得风生水起,有滋有味,令人心生羡慕。

  从书中约略知道,止庵的父亲很早去世,姐姐远在美国,作为家中最小的儿子,止庵多年来一直陪伴母亲,尽孝左右。在外人看来这真是一幅多么令人羡慕的晚年怡情图,署名“冰川”的博主写道:“……多有趣的老人,每晚有闲心看闲书,还有个爱闲问的儿子陪着,令人羡慕的一对母子。”

  这样日常生活的图景在书中比比皆是:与母亲一起看碟、听音乐,陪母亲赏月、观烟火,推母亲上商场购物,带母亲到餐厅吃饭,替母亲照料花草……生活就是这样的平凡和实在,也只有内心优雅的人,才把生活过得如此有内涵,有质量。

  尤其令人感动的是止庵的母亲病重期间,止庵、止庵的大哥及姐姐轮流在医院陪护,三人接替给母亲念书,持续三天,遂告停止,改为念报纸,此后止庵的母亲持续昏迷,直至离世。

  在这期间,止庵经历了母亲的晚年、患病、危重和离世。能够完整的陪母亲走完人生最后的路程,也许是一件幸事,但毫无疑问,在作者心中留下了永恒的伤痛。

  止庵的母亲去世时,止庵写道:“我一直握着她的手,她的体温倏忽丧失,手变凉了。我再也没有母亲了。”母亲去世了,什么都没有了,对止庵来说,他所感到痛惜者正在于此:一个普通人的死,真的就是结束。

  “永远”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词,但母亲去世后,才让止庵体会到,“永远”是有始无终的无底的深渊。母亲窗前的灯光曾是母亲在家的明证,而如今却是母亲已经永远不在的证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