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基础理论12-01

 茅庐轩 2016-07-21

第十二单元 病  因

一、六淫

1.六淫的概念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当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如春天应温而反寒,秋天应凉而反热等),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如过剧的暴热、暴冷),在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六气才能成为致病因素,并侵犯人体发生疾病。这种情况下的六气,便称为“六淫”。

2.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

(1)六淫致病多与季节气候、居住环境有关。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初秋多湿病,深秋多燥病,冬季多寒病等。

(2)六淫邪气除可单独侵袭人体而致病外,还可两种以上同时侵犯人体而致病。如风寒感冒、湿热泄泻、风寒湿痹等。

(3)六淫在发病过程中,不仅可以互相影响,而且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如寒邪入里可以化热;暑湿日久可以化燥伤阴等。

(4)六淫为病,其受邪途径多侵犯肌表,或从口鼻而入,或两者同时受邪。

3.风邪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

(1)风邪的概念:是指其致病具有善动而不居、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风邪为病,四季常有,以春季为多见。

(2)风邪的性质:①风为阳邪,其性开泄,风邪善动不居,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点,故为阳邪。②易侵犯人体的上部(如头面)和肌表,可使皮毛、汗孔开泄,而出现汗出、恶风等病态。

(3)风邪的致病特点:①风邪善行数变,风邪致病,发病速、变化快、病位游走不定。如风痹的关节疼痛,多呈游走性,部位不定。②风性主动,如破伤风出现抽搐、痉挛、角弓反张等症状,某些温热病的热盛动风、阴虚风动,以及内伤杂病中的肝阳化风、血虚生风等出现的眩晕、抽搐、筋脉强直等症状皆属于“风胜则动”。

4.寒邪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

(1)寒邪的概念寒为冬季的主气,也可见于其他季节。寒邪致病有内寒、外寒之别。外寒指外感寒邪而言,伤于肌表者,名“伤寒”;直中脏腑者,名“中寒”。内寒是人体功能衰退,阳气虚弱所致。

(2)寒邪的性质: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②寒性凝滞,主痛。③寒性收引。

(3)寒邪的致病特点:①寒邪犯表,卫阳受损,则出现恶寒、无汗、头痛、身痛、发热等症状。寒邪直中,侵袭脾胃,则中阳受损,或伤及肾阳,会出现畏寒、肢冷、腹痛、下利清谷、小便清长等症状。②寒邪侵袭,或阴寒内盛,皆可导致阳气不振,气血运行不畅,使气血凝滞,脉络不通,可出现疼痛。若上焦阳虚,阴寒阻遏胸阳,可出现胸痹、心痛;中焦脾胃阳虚,可造成胃脘痛、腹痛、泄泻;下焦肾阳不足,会出现腰膝冷痛、精寒不育等。③寒邪犯及肌肤,则毛窍收缩,出现恶寒、无汗、脉紧等症状;寒邪客于经络关节,则经脉收引,出现筋肉拘急痉挛、关节屈伸不利等症状。

5.暑邪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

(1)暑邪的概念:是指在夏至之后,立秋以前,其致病具有炎热、升散,并兼有湿邪等特性的外邪。

(2)暑邪的性质:①暑为阳邪,其性炎热。②暑多升散,耗气伤津扰神。③暑多挟湿。

(3)暑邪的致病特点:①暑邪伤人,可见阳热症状,如壮热、心烦、面赤、脉洪大等。②暑为阳邪,阳性升发,故暑邪侵袭人体,多直入气分,可致腠理开泄而多汗。汗出过多,则耗伤津液,津液亏损,则可见口渴喜饮、尿赤短少等症。暑热扰动心神,则见心烦闷乱而不宁。汗出过多,气随津泄,而致气虚,故伤于暑者,多伴见气短乏力,甚则突然晕倒,不省人事。③暑邪为病常兼挟湿邪以侵犯人体,故除见发热、烦渴等暑热症状外,常兼见四肢困倦、胸闷呕恶、大便溏泄不爽等湿阻症状。

6.湿邪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

(1)湿邪的概念:湿为长夏的主气。有内湿、外湿之分。外湿多因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处潮湿所致。长夏湿气最盛,故多湿病。内湿是疾病病理变化的产物,多由嗜酒成癖或过食生冷,以致脾阳失运,湿自内生。

(2)湿邪的性质:①湿性重浊。②湿性黏滞。③湿为阴邪,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3)湿邪的致病特点:①湿邪犯表,则令人头重身困,四肢酸楚,身不扬;若湿滞经络,流注关节,则关节酸痛、沉重、活动不利,痛处不移;若湿流下焦,则小便浑浊、不利、大便溏泄,或下痢脓血,甚至妇人带下、黏稠腥秽等。②湿病症状一是多黏腻不爽,如患者表现为小便不畅、大便黏滞不爽等;二是反映在病程上,迁延时日,缠绵难愈,如风湿病、湿温病。③湿邪黏滞,留滞于脏腑经络,常常阻遏气机,使气机升降无能,出现胸脘痞闷、小便短涩、大便溏而不爽等症状。

7.燥邪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

(1)燥邪的概念:燥为秋季的主气,有内燥和外燥之分。人体感受自然界燥气而发病,为外燥,多见于秋天,故又名“秋燥”。秋燥分温、凉两类:初秋尚热,易感温燥;深秋气凉,易感凉燥。内燥是疾病病理过程中因津液或精血亏损而形成的。

(2)燥邪的性质:燥性干涩,易伤津液。②燥易伤肺。

(3)燥邪的致病特点:①临床常见鼻燥咽干、唇裂口渴、干咳少痰、大便干燥、皮肤干涩皲裂、毛发失荣等症状。②肺为娇脏,喜润恶燥,司呼吸,外合皮毛,开窍于鼻。故燥邪伤人,自口鼻而入,最易犯肺。燥伤肺津,多见干咳少痰,或无痰,痰中带血,无汗或少汗,鼻干口燥、咽干便秘等症状。

8.火(热)邪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

(1)火(热)邪的概念:火为热之极。火邪有内火、外火之分。外火多由感受温热之邪而致,或自风、暑、湿、燥、寒五气转化而来。内火是疾病变化的产物,多由脏腑功能失调或情志过激而致。如肾水不足,心火上炎;肝气郁结,郁而化火;思虑劳心,引动心火等。

(2)火(热)邪的性质:火性上炎。②伤津、动血、生风。

(3)火(热)邪的致病特点:①其伤人多见上部,心火上扰,常见口舌生疮;胃火上窜,可见牙龈肿痛;肝火上炎,多见头痛、口苦、目赤、眩晕。感受火邪,阳热炽盛,出现壮热、烦躁不宁、口渴引饮或疮疹红肿热痛等症状。②火为阳邪,易伤津耗液,故感受火邪,最常出现发热、口渴、喜冷饮、舌红少津、小便短赤、大便燥结等症状;火热之邪侵犯人体,劫耗阴液,可使筋脉失其滋养濡润,而出现四肢抽搐、目睛上视、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症状,亦属于肝风内动的范围;热入血分,则灼伤脉络,迫血妄行,而致各种出血,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皮肤发斑及妇女月经量过多、崩漏等症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