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看着只是一个登楼的过程,但是却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春日》/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这首诗中的“泗水”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访”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 《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这是晏殊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篇章。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龟虽寿》/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一首充满诗人对生活的真切体验的哲理诗,因而写得兴会淋漓,有着一种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力量;哲理与诗情又是通过形象化的手法表现出来的,因而述理、明志、抒情在具体的艺术形象中实现了完美的结合。《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这首诗寄托虽然深远,但通篇只见登览名山之兴会,丝毫不见刻意比兴之痕迹。 《雪梅·其一》/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这首诗是意在言外: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 《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据“诗词散文世界”微信公众号) 总监制/徐遥 责编/刘文韬 编辑/王仁锋 制作/王仁锋 觉得不错,请点赞↓↓↓ |
|
来自: 老刘tdrhg > 《10.综合/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