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素不解棋,尝独游庐山白鹤观,观中人皆阖户昼寝,独闻棋声于古松流水之间,意欣然喜之,自尔欲学,然终不解也。儿子过乃粗能者,儋守张中日从之戏,予亦隅坐,竟日不以为厌也。 五老峰前,白鹤遗址。 长松荫庭,风日清美。 我时独游,不逢一士。 谁欤棋者,户外屦二。 不闻人声,时闻落子。 纹枰坐对,谁究此味。 空钩意钓,岂在鲂鲤。 小儿近道,剥啄信指。 胜固欣然,败亦可喜。 优哉游哉,聊复尔耳。 苏轼曾承认自己下棋不如人,但历代棋诗中,苏轼的这首却是上上之作。苏轼在儋州时,儋守张中对苏轼父子很照顾,让他们住在官衙,派军士给他们修房,后来张中竟因此被罢职他调。苏轼送别张中的诗里写到:“海国此奇士,官居我东邻。卯酒无虚日,夜棋有达晨。”张中经常和苏轼父子下棋喝酒。苏轼有一次在旁边观看苏过和张中下棋,写下了这首四言佳作。 苏轼晚年因心境变化,于是遍和陶渊明的诗。清人王文诰认为苏轼的这首诗“驾陶而上之”,超过了陶诗,因为“陶无此脱净之文”。苏诗宁静淡远,清谧幽美,超脱于得失之外的理趣是陶诗所不具备的。“胜固欣然,败亦可喜”更是成为后人耳熟能详的话语。 晚清的林纾说: “东坡之居惠、居儋耳,皆万无不死之地,而东坡仍有山水之乐。读东坡之《居儋录》,诗皆冲淡,拟陶虽不似陶,鄙见以陶潜之颓放疏懒,与东坡易地以居,则东坡不死,而陶潜必死。盖陶潜虽有夷旷之思,而诗中多恋生恶死之意。东坡气壮,能忍贫而吃苦,所以罝之烟瘴之地,而犹雍容。”(《古文辞类纂选本》卷九) 林纾认为,把陶渊明和苏轼换一下,让陶渊明流放到当时蛮烟瘴雨的南荒,陶渊明必死无疑,因为他没有苏轼的超然气度。 苏轼的这首诗影响深远。赵朴初《围棋赠陈(毅)将军》,调寄《清平乐》,上阕写到:“纹秤相对,谁解棋中味?胜固欣然败可喜,落子古松流水。”完全从苏诗中化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