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远山道场分享课|石万克:庄子、陶潜、苏轼的出仕与归隐情结比较析论

 张远山图书馆 2021-11-26

大家好,我来自浙江,自由职业者。受道友邀请作个分享,盛情难却,勉强为之。其实本人对庄子的研究和修习比较肤浅,虽好读书,但不求甚解,对庄子的精深思想未必能透彻领会。

今天我分享的题目为《庄子、陶潜、苏轼的出仕与归隐情结比较析论》,之所以选择这个题目,是因为这三个人是我最喜欢的三个古代人,三个人都是比较率真的人,热爱自由的人,不慕权势的人,具有美好心灵的人,用伟大导师的话说他们是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本分享的结构大致如下:

 
一、庄子的入仕经历及对宦途的态度
 

道场的庄友对庄子的生平都不陌生,庄子虽然说过:终生不仕,以快吾志!但实际上,庄子有过短暂的从政经历,《史记》记载:庄子“尝为蒙漆园吏”。

我猜顶多是个科级干部,也可能连级别也没有,现在看来,比较接近于政府部门里聘用的临时工,工资估计也不高,更不是公检法肥差,应该没有什么油水,不过好像干的事税收工作,如果是这样,应该有油水,当然,如果有油水的话,我想庄子应该也不会揩油。

某一天,庄子突然醒悟,毅然决然辞去工作,心里想:世界那么烂,我要去看看。从此,再也不踏入官场半步,哪怕经济拮据、一贫如洗,困顿到借粮度日,哪怕从事编草鞋、钓鱼等不那么光鲜的职业以糊口,哪怕给他高官厚禄、飞黄腾达,他也义无反顾地远离污浊、残暴、不义的专制庙堂。

不仅如此,庄子还经常抨击权力以及与权力有关的丑恶现象。外交官曹商得到国君的巨额赏赐,在庄子面前嘚瑟,庄子骂他舔国君的痔疮得来的;

庄子的好友惠施当了大官,担心庄子抢他的职位,庄子告诉惠施你的官职在我看来就是猫头鹰嘴里的一只死耗子,“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绝非非梧桐不栖、非竹食不食、非甘泉不饮的雏凤想要的。

庄子绝不是吃不上葡萄说葡萄酸。楚威王重金聘庄子为相,庄子将使者训斥了一番,说不要玷污了我,我不想当祭祀品,我想自由地无拘无束的活着。还有“骊龙之珠”的故事同样说明了庄子对权力的警惕。这些情节在远山先生的《庄子传》中记载得更为详细。

可见,庄子对专制权力的厌恶和抨击是坚决的、一贯的、彻底的,不愿意与悖道的掌权者同流合污,不能忍受官场的污浊,宁愿逍遥自在地徜徉在江湖之上,在精神王国里“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二、庄子对陶潜的影响以及陶潜的四仕四隐
 

陶潜是东晋诗人,他所处的时代极具特色。用宗白华的话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在乱世之中,老庄思想抬头,玄学之风兴盛,流行清谈。当时文人的谈论庄子,赞颂庄子,效法庄子,庄学一时蔚为大观。王弼、阮籍、嵇康、向秀等人多有关于庄子的论述流传。郭象的《庄子注》就是这一时期完成的,虽然窃于向秀,但也客观上推动了庄学的散播,把庄学的发展推向了高峰。

到了东晋,仍然是庄学传播的鼎盛时期,作为这一时期最富盛誉的诗人,陶潜不可能不受庄子的影响。徐复观说:“在庄子以后的文学家,其思想、情调,能不沾溉于庄子的,可以说是少之又少,尤其是在属陶渊明这一系统的诗人中,更为明显。”

在陶潜的诗文中,多次引用、借用、化用庄子的用语、典故,足见陶潜对庄学的喜爱。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化用《庄子·马蹄》“鼓腹而游”;《归田园居·其二》“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化用《庄子·人间世》“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也。”

还有些诗文呼应了庄子主张的精神实质,如《劝农》:“傲然自足,抱朴含真”,《感士不遇赋》:“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外,还有很多,不一一举例。不管是庄子的文字还是文字阐发的意象、境界都深深地影响了陶潜。

庄子的人格境界也深得陶潜的景仰。《拟古九首·第八》表达了陶潜对庄子的仰慕之情:“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饥食首阳薇,渴饮易水流。不见相知人,惟见古时丘。路旁两高坟,伯牙与庄周。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陶潜把庄子看作是与伯牙一样的高士、雅士、隐士,表达了对两者高洁行为的向往,也为自己的隐逸生活找到了注脚。

庄子的作品中提到了很多的隐士,如接舆、啮缺、王倪、卞随、务光、许由等人,并对隐士进行过论述,《庄子·缮性》:“隐,故不自隐。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时命大谬也。当时命而不行乎天下,则反一无迹;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则深根宁极而待;此存身之道也。”庄子认为,当隐士是乱世存身之道。

庄子还对隐逸生活做了诗意的描绘,“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你看,多舒服,不用上班,天天钓鱼,从来不用996。谙熟《庄子》的陶潜读此必定怦然心动,对隐士的生活充满向往,同样,在陶潜的作品当中,也出现过比较多的隐士的形象和轶事以及隐逸文化的描述。

此外,庄子与陶潜有着相同的志趣,都崇尚自然,赞颂真诚,都对官场的污浊和腐败深恶痛绝。

虽然庄子对陶潜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但是两者对不仕(逃离官场)的态度略有不同,庄子是决绝的,而陶潜没有那么决绝。

陶潜在极度纠结的内心挣扎中,四次出来做官,四次隐逸,没有庄子那么逍遥,那么洒脱,原因我认为至少有四个方面:

一是两者的家庭构成不同,陶潜养家的压力比较大,他有五个儿子,家庭负担重,庄子究竟有几个儿子,不可考,但估计没有陶潜多,远山先生说他有两个儿子:庄遍和庄咸。

二是陶潜的谋生能力不如庄子,庄子可以编草鞋、卖草鞋,从事的加工业和贸易,并且会钓鱼,钓鱼水平还不错,吃不完还可以卖,有时还办个补习班,教教学生,收点补课费。陶潜从事的营生活动比较单一,主要是农业,一般来说,古时候从事农业,如果不是极端天气或过度的税赋,养活家庭应该还是可以的,再说他家的劳动力还是可以的,但是,陶潜的种田水平实在不行,一大早起床去干农活,干到天黑才回家,“晨起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不可谓不勤劳,但是成果呢,“草盛豆苗稀”,所以他自己也说“耕植不足以自给”。

三是不善持家,陶潜特别贪杯,家境已经够糟糕了,还养一大群娃,并且“性嗜酒”,动不动就是“且进杯中物”,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酗酒把基因弄坏了的原因,他的几个孩子都不聪明,又懒惰。他自己酒量也不行,“饮少辄醉”,增加花费不说,还耽误了干农活。

四是,才华不及庄子。庄子“于学无所不窥”,有国相之位而不愿去做,陶潜相对来说才华差一些,“性刚才拙”,做官最高做到正处级,虽有诗文,但在世时并不为时人所看重,甚至很长一段时间内也寂寂无闻,更没有人慕名而来向他求学。所以,我们读庄子感觉到的酣畅淋漓比较多,读渊明感觉到的辛酸寒凉比较多。

陶潜从29岁开始做官,到38岁彻底告别官场,前后四进四出,搅动内心不停的波澜起伏。

第一次做官因为谋口饭吃,“畴夕苦长饥,投耒去学仕”,因为与上司的理念不合,辞职。他的上司是王凝之,大名鼎鼎的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咏絮才女谢道韫的老公。王凝之极其迷信,排斥儒学,这对有抱负的陶渊明来说,难以忍受,于是辞官归家。

第二次做官31岁,因为家庭负担重,母老子幼,不得已出来谋生。后来因为看不惯桓玄的跋扈和野心,萌生退意。后因母丧守孝,遂离开官场。

37岁,发现国家政治有清明之迹象,遂又复出,后又因思念家人和政治不顺辞官。

38岁复出,任彭泽令,这是他最后一次做官。干了三个月,又因个性刚直,厌恶官场污浊而去职,彻底从仕途回归田园。辞了职之后,似乎心情也不错,提笔写下了《归去来兮辞》,感叹“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现在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在另一首诗中,他感叹“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实际上并没有三十年,可能是因为,那样的日子比较煎熬,让人感觉到比较长,度日如年。

 
三、庄、陶对苏轼仕隐逸情结的影响
 

先看道家对苏轼的影响——

人们都知道苏轼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但是苏轼还有一个号,叫“铁冠道人”,表明了他与道家的渊源。苏轼两兄弟少年时在家乡的一个道观里学习,师父是道长张易简,在众多的学生当中,苏轼和另外一个陈姓的道士修行最好,深得道长喜欢。苏轼本人对求道也非常执著,立下志向,不结婚不做官,一心求道,但后来事与愿违,他给朋友的信中写到:“轼龉龀好道,本不欲婚宦,为父兄所强,一落世网,不能自逭,然未尝一念忘此心也。”后来,每当做官失意、处境不顺时常常想起求道的经历,激起他的隐逸之心。可以说,道家对苏轼的影响贯穿其一生。

除了早年的道家经历之外,道家对苏轼的影响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苏轼的弟弟苏辙治《老子》,并修习道家功法,两兄弟感情真挚,经常沟通交流,苏轼建的亭台,苏辙给它起名叫超然台,“超然”二字出自老子《道德经》“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苏轼交游广泛,其中有不少道士。

苏轼的很多作品当中,含有很多道家的气息,如前后《赤壁赋》、《放鹤亭记》、《超然台记》等,甚至在临终之前还写了饱含道家气息的自嘲诗:“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工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的养生之道中,就有道家功法,如打坐、吐纳、揉腹、龟息法。

在治国理政方面,苏轼也认为道家颇有可借鉴之处,他认为,“治道贵清净而民自定”,他在给皇帝的奏折中写道:“以简易为法,以清净为心,使奸无所缘,而民德归厚。”他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原因之一,就是他认为王安石变法太扰民,主张不折腾。他肯定懂得“治大国若烹小鲜”的道理。

接着看苏轼对庄子的接受——

苏轼对庄学是相当喜爱和赞同的,苏辙给哥哥写的墓志铭中写得清楚:“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他认为庄子说出了他心中未能说出的话,可以说庄子是他的旷世知音。

对庄子的喜爱贯穿苏轼一生,晚年时,朋友向他索求墨宝,他主动提出书写《广成子解》。苏轼文学中引用庄子甚多,刘熙载说“诗以出于骚者为正,以出于庄者为变。少陵纯乎骚,太白在庄、骚间,东坡则出于庄者十之八九。”

且看一首我比较喜欢的东坡词《行香子》:“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其中,“隙中驹”,“梦中身”就是化用庄子的典故。

另一首诗中有“空堂净扫地,虚白道所集”,语出《庄子·人间世》“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扰扰万生同大块,抢榆不羡培风背”,“大块”源自《庄子·齐物论》,“抢榆”、“培风”源自《庄子·逍遥游》。“城市不识江湖幽,如与蟪蛄语春秋”,出自《庄子·逍遥游》“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常怪刘伶死便埋,岂伊忘死未忘骸。乌鸢夺得与蝼蚁,谁信先生无此怀”,出自《庄子·列御寇》。“世事方艰便猛回,此心未老已先灰。何时梦入真君殿,也学传呼观主来”,出自《庄子·齐物论》。“邾城山下梅花树,腊月江风好在无?争似姑山寻绰约,四时常见雪肌肤”,出自《庄子·逍遥游》。“已向闲中作地仙,更于酒里得天全”,出自《庄子·达生》。“应观我知子,不怪子知鱼”,这句话出处不说大家都知道。“不见袁夫子,神马载尻舆”,出自《庄子·大宗师》。“我惭作机舂,凿破混沌穴”,出自《庄子·应帝王》。可见,苏轼对庄子的作品是真爱啊!

再看苏轼对陶潜的接受——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和打击,多次萌生退意,但是人在庙堂,身不由己,只好选择一个想象中的隐逸形象代替自己,以完成自己的精神隐逸,陶渊明就是他选择的最佳人物,晚年苏轼写了很多和陶诗,这是倾心陶渊明的最好证明。

乌台诗案之后,苏轼被贬黄州,俸禄不能自给,没办法,只好叫朋友给他弄了一块地,起名东坡,开始了开荒种田的生活,感觉自己有点像陶渊明。苏轼的陶渊明情节由此开始,一直持续了他的整个后半生。

贬谪黄州期间,有一天东坡干活累了,写下一首《江城子》,前面有段按语:“陶渊明以正月五日游斜川,临流班坐,顾瞻南阜,爱曾城之独秀,乃作斜川诗,至今使人想见其处。元丰壬戌之春,余躬耕于东坡,筑雪堂居之,南挹四望亭之后丘,西控北山之微泉,慨然而叹,此亦斜川之游也。乃作长短句,以《江城子》歌之。”

这首词挺有意境,我也很喜欢,全词如下:“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雪堂西畔暗泉鸣。北山倾,小溪横。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都是斜川当日景,吾老矣,寄余龄。”词中说自己的前世是陶渊明,表达了对陶渊明的深深仰慕之意。

苏轼对古代的诗人没有特别推崇的,唯独喜欢陶渊明。“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因为他认为,陶渊明的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比李白、杜甫的诗都要好。我认为苏轼偏爱陶渊明的诗,除了陶诗确实好之外,还有一层原因,那就是陶渊明寄托了苏轼的隐逸生活想象,是在波澜起伏的宦海苦闷生活之外找了心灵停泊之舟。在扬州做官时,苏轼作了20首和陶诗,试图效法陶渊明饮酒放歌,吟诗唱和化解心中的块垒。后来贬到惠州、海南仍然写和陶诗,即使从海南被召回的路上还在写,可以说写和陶诗贯穿了他的后半生。

美国汉学家《禅的行囊》的作者比尔·波特,写了一本书《一念桃花源:苏东坡与陶渊明的灵魂对话》,作者从扬州开始,重走了苏轼写和陶诗的地点,向读者展示了苏轼写和陶诗的原因和心境,文字比较朴实,感兴趣的可以读一下。

 

苏轼实际上是借陶渊明找到一条精神的出路,对坎坷的仕途、纷繁的党政、糟心的公务和身不由己的束缚中开辟出一个心灵上的避风港。正如他弟弟所说“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

就苏轼的个性来看,他并不适合从政。

首先,他性格刚直,爱说话,看不惯的就说,哪怕说出的话不中听,他也要说。他自己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这个弱点,他说,我宁可说出来让别人不舒服,也不能憋着让自己不舒服,比如刚工作时,就与上司陈公弼闹别扭,跟王安石开不大不小的玩笑,与程颐在礼仪上弄得不愉快,经常向比自己地位高的人表达不同,一肚子不合时宜。

陶渊明临死之前,说自己“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苏轼非常有同感,说“吾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平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当然,苏轼说自己“才拙”实属自谦,他毕竟是非常有才华的,但说“性刚”,陶、苏二人绝对是臭味相投,一拍即合,相见恨晚,所以两人的宦途注定行路坎坷。另外,苏轼喜欢写诗,并且经常在诗中表达对时政的看法,被政敌抓住把柄,自己陷入被动。幸亏他出生在宋朝,要是这种性格在今天的官场上,估计会更惨。所以得罪了很多人,当然小人居多。

其次,苏轼没有心机,对别人不设防不提防,他的眼中都是好人,把世道人心看得很简单,但是,他不坑人,但不能保证别人不坑他,后来他曾经的玩伴章惇把苏轼贬到蛮荒之地,苏轼也没有记恨,很快就原谅了章惇。

第三,苏轼喜爱自由,行事随意,不喜约束。苏轼说自己的性格像山间奔跑的麋鹿,即使在处理公务,也没个正相,“我坐华堂上,不改麋鹿姿”。与人交往,不拘小节,喜开玩笑,讨厌繁文缛节,藐视陈规旧俗。古时官场虽然没有八项规定、三十二不准,但作为官人还是有些约束的,苏轼在这种场合中,要么不自在,要不容易违规,留下把柄和口实。

第四,苏轼没有很强的权力欲。苏轼与苏辙是史上情深第一的亲兄弟,早年读书的时候,经常在一起,形影不离,“我年二十无朋俦,当时四海一子由”。考取功名之后,第一次走马上任,弟弟送别他,苏轼心中非常难过,非常不舍,写诗给弟弟“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告诫弟弟,其实也是告诫自己,不要贪恋仕途,希望能够早日回归故里,和弟弟能像以前那样夜雨对床,彻夜长谈。经历了官场的尔虞我诈,他有时心累,盼望自己早日隐退,所以早早地就在无锡购置了田宅。他常常把做官看做是一种束缚,一种无奈,一种营生的手段,看做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在杭州做官时,除夕夜断案,看着因吃不起饭而犯法的百姓,想把他们放了又不敢,暗自惭愧:罪犯因吃饭而犯法,自己不也是为了饭碗作违心丧志的事吗,有什么两样?遂在监狱的墙壁上题诗:“除日当早归,官事乃见留。执笔对之泣,哀此系中囚。小人营糇粮,堕网不知羞。我亦恋薄禄,因循失归休。不须论贤愚,均是为食谋。谁能暂纵遣。闵默愧前修。”苏轼在自己的很多文章中多次表达了辞官的愿望,“不如归去。二顷良田无觅处。”虽然身在庙堂,但是他经常想的是诗和远方。不过他的诗和远方是陶渊明躬耕的那块田园。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苏轼不适合从政,一直又有隐逸的愿望,那为何不挂冠而去,潇洒的付诸行动呢?我认为有这几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他有儒家匡扶社稷、建功立业、为国为民的愿望。苏轼虽然儒释道三家兼修,但主导的还是儒家,早年有“奋力当世志”,“致君尧舜”的宏大理想,虽然屡遭贬谪,但仍不忘初心,在人生最艰辛、困顿的低谷当中,仍然为人民造福,为人君分忧。他给朋友的信中说“虽怀坎壈于时,遇事有可尊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祸福得丧,付与造物。”

其二、苏轼名气太大,若隐逸将会引起全国震动。当年两兄弟科考时,宋仁宗说自己为后代选了两个宰相。苏轼刚在文坛出道时,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立马黯然失色,苏轼成了文坛领袖,他成了妇孺皆知的公众人物。他若隐居,岂不震动政界和学界,甚至娱乐圈?退一步说,倘若他真的隐居起来,来登门拜访的人定会络绎不绝,门庭若市,一刻也不会安宁。这还叫隐居生活吗?这叫天天开party!24小时无休。

其三、苏轼家庭人口众多,前后有三任妻子,三个儿子,儿子又有儿子,还有家眷仆人,虽然宋朝官员的俸禄比较丰厚,但是苏轼不善理财,加上大手大脚,被贬期间俸禄经常不能及时到位,经济时常陷入窘境。如果真的去种田耕植,难以保证生活水平不下降。他读渊明诗,看老陶饿成那样,岂有不怕之理?

其四、苏轼性格外向,喜欢交友,不一定能耐住寂寞。苏轼说自己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要饭的乞儿,眼中无一不是好人。在黄州时,主动找农夫、渔夫、樵夫聊天,在海南时找老太太聊天,他的朋友太多太广太杂,道士、和尚、歌伎、农民、文人、手工业者、商贩等等等等,朋友圈实在太强大了。这么一个爱好热闹的人,像陶渊明那样的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隐逸生活,他能受得了吗?能搞的下去吗?我看难。

 
四、庄、陶、苏三者仕隐比较及启示
 

三者的从仕生涯各有不同。

其一,庄子有着极其短暂的从仕经历,然后决绝的、彻底的与专制庙堂决裂。陶潜时仕时隐,几经摇摆和反复,终于回归山林。苏轼一直在宦海上颠簸漂泊,从来没有真正的隐居过,但是他通过庄子和陶渊明给自己心灵上建立了一方“隐逸之地”,化解了心理上的苦闷和压力,给自己的生活带来活泼生香的生机和意趣。如果把陶潜的隐逸看做是“形隐”,那么苏轼的隐逸就是“心隐”。

陶潜虽然彻底地告别了仕途,走向了田园生活,其实他并没有真正的与生活和解,并没有心如止水,不怨不艾,他那种年轻时期的刚烈侠义气概时不时地涌上心头,有些诗中充满了对统治者恶行的强烈义愤,还有一种“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的时间焦虑感,一方面,他饱受饥饿和穷愁的压迫,另一方面,动荡的政治局势时不时也牵扰着他的内心。事实上,他很难做到不关心世事和时事,虽人在江湖,但心忧庙堂。苏轼虽然身在庙堂,但他通过陶渊明为自己构建了一方心灵绿洲。

其二,庄子的隐与陶渊明和苏轼的隐有着本质的不同。庄子是一个悟了道的至人,他通过“心斋”、“坐忘”等修行功法,“致虚极,守静笃”,开悟了,窥见了天道,窥见了天地运行与人间政道运行的规律,他发现专制庙堂违背了天道,是一种悖道文化,不管是暴君还是好一点的明君都改变不了大势的走向,所以他远离庙堂,他所做的就是隐居起来,著书立说,把他的发现告诉后人。

历史越演进,人们的慧根越浅,庄子之后七百年的陶潜,陶潜之后七百年的苏轼,无论怎么修行估计也难以悟道了。虽然他们都喜欢庄子的文字,他们也不一定弄懂了庄子的真义(因为他们无法看到远山先生的庄学三书)。他们对专制庙堂抱有幻想,期待明君,盼望变革,怒其不争,哀其不幸,孰不知,这就如同与一只冷血动物谈一场撕心裂肺的恋爱。虽然他俩身上都有很多闪光点,有很多人性的光辉,但是也有自己的局限。这也很正常,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谁能没有局限呢?

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内心的洒脱,对自由的向往,对纯真的坚守,对正义的追寻,并且厌恶、抵抗生命中一切污浊、肮脏和卑劣。用远山先生的话说,就是热爱顺道文化,抨击悖道文化。热爱美好的事物,这其实是每一个心理健康的人的共同追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说人有更高层次需要,如美的需要、正义的需要、文明的需要等。所以说,从这个角度来看,悖道文化虽然能够主宰人类社会很久,但不会永久,因为它是违背人性的。

庄子对人们的最大帮助是,如何在悖道文化中保持心灵的逍遥、精神的高洁、灵魂的芬芳。我知道,马斯洛的心理学从道家那里汲取了很多养分,我想,他应该没有读过庄子。因为马斯洛在庄子1000年之后,认真探讨过这个话题。

他是这样发问的:“怎样在别无选择的匮乏性世界里生活?也就是说,生活在充满虚假、恐惧、无知、痛苦、病态的现实世界中,怎样才能不忘记包含着至真、至善、至美的存在性领域和存在性价值?”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给读者开了两本书单:彼得内姆·索罗金的《利他和崇高的成长方式和方法》以及阿尔道斯·赫胥黎的《永恒的哲学》。看到这里可知,马斯洛确实没有读过庄子,即使读了,也没有真正读懂,因为他也无法接触到先生的庄学三书。

马斯洛结合上面两本书和其他的著作,给人们提出了42条建议,我选择几条与大家分享:

“1.不要让自己变得对腐化、堕落、虚假、道德败坏和淫乱熟视无睹、漠然处之、习以为常。”

“2.你必须不断的对不诚实的丑恶行为保持敏感(你可能不得不对他低头,但你可以不喜欢他)。”

“3.善意的谎言仍是谎言。你不必非要有礼貌的表示同意。在一个令人愤世嫉俗的世界里做一个好人是没有必要害羞的。”

“4.永远别低估个人对世界的影响力。请记住,即使是一只蜡烛,也能照亮整个山洞。”

我对以上四点做个简单的归纳,马斯洛其实是告诉人们,人在悖道文化里应该保持清醒的认知和应该具备的态度,首先你要会辨别什么样的文化是悖道文化,然后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悖道文化。所以,还是要多读庄子,彻晓庄子的真谛。

下面继续分享马斯洛的建议:

“5.通过有意识的进入存在性世界,可以走出匮乏性世界,去参观艺术展,参观博物馆,观赏美丽或者庄严的树木,去图书馆读书,到山上或海边陶冶情操。”

“6.默默的体会那些值得赞赏、值得热爱和尊敬的人,感受和思考他们的美德。”

“7.进入奥林匹斯山(我想其他的山也可以——笔者加)的清新空气,进入纯哲学、纯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领域。”(这点像不像庄子的“其学无所不窥”?)

“8.从别的动物的角度来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思考,如自己在一只蚂蚁眼中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这点像不像庄子的齐物论?)

“9.试着与历史上的伟人交流,同他们交谈或给他们写信,而不是只与你生活中的人交流。”(像不像庄子在书中所写的与很多世外高人、神人、真人、至人、畸人的对话?)

以上9个建议,摘自马斯洛《洞察未来》一书:《生活在高级价值的世界中》

 

所以,要解决在悖道文化的生存困境,马斯洛只需要向读者推荐一本书就够了,那就是《庄子》,并且是剥去历史迷雾的《庄子》。

庄子那个时代的庄子是精英化的庄子,因为真正理解庄子的就是他几个弟子。

陶潜生存的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庄子是士族化的庄子,因为谈玄论庄的那拨人多是世代读书做官的大族。

有宋时期苏轼、王安石等谈论的庄子是士大夫化的庄子,那是那个相对宽松时代里,士大夫群体为自己在精神上注入的放旷逍遥。

远山先生重新复原的庄子是平民化的庄子,让真实的庄子走进芸芸众生的心灵。

当庄子的思想每走入一个读者的心灵,社会上就多了一份对自由的向往,就多了一份对真善美的向往,也就会剥落悖道文化体系上的一块砖瓦。

当庄子的思想深入每一个人的心灵,悖道文化就会失去根基,终将土崩瓦解,顺道文化将在华夏大地生根发芽、蓬勃滋长,中华民族将迎来伟大复兴。

以上是我不成熟的一点思考,如有不当之处,欢迎各位道友批评指正!

在此祝各位道友中秋快乐!

谢谢大家的聆听!

(2021年9月18日分享于远山道场)



▲当当限时半价
▲京东限时半价

张远山签名钤印本可供书目
“二手书最贵的在世作家”张远山丨新书资讯
新书上架︱张远山《庄子复原本》修订典藏版
三亚神仙会图片报道01|张远山《庄子复原本》首发式
三亚神仙会图片报道02|张远山庄学三书研讨会
新海南|《庄子复原本》首发式暨庄学三书研讨会
新海南|单正平:《庄子复原本》首发式欢迎辞
新海南|叶兆言:为什么张远山坐得住冷板凳
新海南|吴剑文:远山的思想与庄子的深度
新海南|闻中:浑沌之死——理性解庄的现代意义
新海南|夏双刃:随远山与天地精神往来
新海南|郭丹曦:庄学——《红楼梦》的心灵家园
新海南|邹经:“优秀传统的有情部分”与庄子思想
新海南|张平:从民间学术看张远山新庄学
新海南|刘齐:庄子等来张远山
新海南|周实:张远山二题
新海南 | 知名作家张远山《庄子复原本》首发式暨庄学三书研讨会在三亚举行
中新网海南 | 张远山新书《庄子复原本》三亚首发
海南特区报|群贤毕至聚天涯 张远山《庄子复原本》首发式暨庄学三书研讨会在三亚举行
鹏飞南溟|游牧虎水手:水击三千里,扶摇九万里
学习强国荐书 | 张远山《庄子复原本》复原《庄子》两大历史版本
晶报 | 张远山《庄子复原本》修订典藏版新出,首次复原《庄子》五十二篇
深晚荐书 | 学者张远山《庄子复原本》修订典藏版新出,考证复原《庄子》两大历史版本概貌

预告︱《庄子复原本》首发式暨庄学三书研讨会
书讯 | 张远山《寓言的密码:先秦诸子读法》
晶报 | 通过寓言看懂诸子思想,解密中国思想精神源代码
书讯 | 张远山《思想真的有用吗》
晶报 | 成为一个思想者,才能“享有一个自由人的真正幸福”
深晚荐书 | 汇聚学者张远山近20年思考成果,《思想真的有用吗》即将出版
选编者言 | 吴剑文:把最后的甘甜酿入浓酒
《新华文摘》推荐《庄子复原本》|《庄子》三大版本及其异同
香港《文汇报》报道《庄子复原本》|《庄子》被称伪作 学者复活原版
《名作欣赏》推荐《庄子复原本》01|庄学四境
《名作欣赏》推荐《庄子复原本》02|庄学三义
《名作欣赏》推荐《庄子复原本》03|内七篇的“息黥补劓”宗旨
《寓言的密码》评论小辑
引爆网络激辩的“子贡赎人”公案(上)
引爆网络激辩的“子贡赎人”公案(下)
引爆网络激辩的“愚公移山”公案(上)
引爆网络激辩的“愚公移山”公案(下)



这是庄子江湖的第683期推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