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起初也找事,后来没事了(一)------- 赵文竹

 西有必去 2016-07-21

孔子起初也找事,后来没事了(一)------- 赵文竹

孔子也是圣人,孔子有事没事呢?还别说,孔子起初还真多过事,他周游列国干什么,游说呀,这就是找事。孔子说他四十而不惑,其实严格说来,他那时还不能算真正的不惑,还有点惑,他自己以为真明白了,真不惑了,所以他才四处游说,希望各国都推行他的学说,那时他还十分执著。

孔子的游说很艰难,主要是由于他太刻意,太执著,那时他悟的是世间的法,世间的道,说到底还只是治理天下的方法而已,还在意识分别的层面,孔子的学问是人间修齐治平的学问,他讲的性是人性,他讲的道是人道,因此,孔子的学问后来很受统治者欢迎,老百姓也喜欢,因为好懂,又有可操作性。说到底,孔子是依照周朝的礼,重新修订了一套游戏规则,来平衡各种人际关系和社会矛盾,建立和谐社会,很实用。孔子自己也认为他的学说很实用,所以他才拼命地想说服各国采纳他的主张。


孔子生活在春秋时代,那个时代挺乱的,诸侯割据,群雄争霸,朝纲错乱,礼乐崩坏。孔子很着急,就带上几个学生,套上马车,到各国去游说,想用他的和谐中庸理论拯救社会危机,他的发心是很好的,只是火候掌握的还不够,太着急太刻意,欲速则不达。其实这个世界本来就是无常的,事物是轮回的,时代的更替就像春夏秋冬的循环往复一样正常,任何一个朝代,都必然会经历一个从建立到兴旺再到衰落腐败以至灭亡的过程。大周朝由于推行圣治,以道德立国,因而国运长达八百多年,这在历史上已经是奇迹了,尽管如此,它还是会衰落,会腐败,只是延迟一些年头而已。这一点孔子还没有清醒的认识,他希望一个完美的国度永远完美,永远年轻,永远没有灾难,长生不老,这其实是一个妄想,一个美好的妄想。人类美好的妄想有一个专用词汇,那就是理想。孔子是个理想主义者。古往今来的理想主义者们都有一个可爱的特点,那就是积极、精进、有奉献精神,但他们又有一个共同的可悲的特点,那就是活得累,常遭遇坎坷逆境,有时候免不了失落、忧虑甚至烦恼,正因为他们理想化,所以他们看这个外在的社会有太多的不如意,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和改造,于是他们就会和社会产生一些冲突,孔子也莫能例外。严格来说,孔子在周游列国的时候还不能算圣人,应该算个贤人,一个大大的好人。好人一般都不顺利,但最终结果会好。孔子毕竟有大来历,有大智慧,他后来看破了,解脱了,成了圣人,六十而耳顺,心态真正平和,是非心去了,听到什么消息什么论调都如清风过耳不起分别了,那时就有点圣人的感觉了,到了七十岁后,他就从心所欲而不逾距,因为这时候的孔子已经没有自己的心,没有自己的欲,因而就不可能逾越各种外在的规矩了,他和万法已经融为一体,这才是圣人的境界。当然这是后话。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