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中医骨伤科是祖国医药组成部分中的一幅神秘画卷,那么蔺道人的故事和其所著《理伤续断方》,就是打开中医骨伤科这幅神秘画卷的密码。 中医骨伤科是我国对世界医学的重大贡献之一,已被列入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理伤续断方》,又名《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第一部极有价值的骨伤科专著,成书于唐代,为唐代僧人蔺道人所著,反映着我国骨伤科学在公元八、九世纪已达到了惊人的水平。 公元纪元前后,印度佛教开始由印度传入中国。唐朝皇帝除武宗外,都信奉佛教,对佛教采取保护政策。国家主持翻译经书,颁布一系列佛教保护政策,玄奘西行求取真经,无一不说明着唐代是中国佛教的繁荣兴盛时期。此外,唐代的道、释教等也都十分活跃,教徒、寺院的权势也日益增多。 他们之中无论是由印度或阿拉伯传来的佛教或伊斯兰教,还是中国固有的道教,都集中了一批有学问的知识分子,特别是不少教徒出于传教的需要,都掌握有丰富的医药知识。他们除了宗教活动外,在寺院内兴办救治贫病伤残的福利设施,或三三两两,或单独四处布施,为人治病,借此以“修”来世。这种目的看似荒诞,但不可否认他们对医药知识的普及和中外医学的交流,作出了肯定的贡献。 唐末,社会日益动荡,僧侣释道之徒更加增多,经济日趋破败。面对这种情况,武宗在宰相的支持下,于会昌年间(841——846),裁减冗员,奖励生产,禁止佛教传播,下令摧毁了大量的寺庙,逼迫僧侣还俗,这是中国佛教历史中遭受的最大的灾难之一。 蔺道人就是被迫从那场灾难中逃出的僧人之一,蔺道人,唐长安(今陕西长安)人。约生于公元750-850年,他有着比较渊博的学识,掌握着比较丰富的医药知识,特别是对骨伤科的理论知识和治疗技术更为精熟。会昌年间,在唐武宗勒令僧侣还俗农耕的政策下,他离乡背井从那场灾难中逃出,由长安流落到江西宜春,在钟村买了几亩地,盖了间草房,在村民的帮助下,过着耕种自给的半隐居生活。他没有向任何人透露他的医技,但是当地村民觉得他仙风道骨,村民们都称他为蔺道人。 蔺道人所著《理伤续断方》一书,开篇即叙述了治疗骨折的整个过程“:一煎水洗,二相度损处,三拔伸,四或用力收入骨,五捺正,六用黑龙散通,七用风流散填疮,八夹缚,九服药,十再洗,十一再用黑龙散通,十二再用风流散填疮,十三再夹缚,十四仍前用服药治之。”虽简单几句却系统总结了骨关节损伤的诊治经验。
《理伤续断方》在继承了《黄帝内经》《难经》的学术思想和《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的骨伤科学术成就基础上,还注意到了骨折后要清创、复位、固定及伤后数天应重新消毒固定,还结合了功能锻炼和内外用药治疗、缝合手术、麻醉等,为后世中医骨伤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体现了中医骨伤科的卓越成就。
然而,中医正骨的发展却不容乐观,中医正骨有效却价格低廉,取而代之的是复杂的手术和高昂的手术费,以及对人体不可修复的损害。“不挣钱,还要承担风险”导致了医生对中医正骨的冷落,而医生对中医正骨的冷落,也加剧了病人对正骨对中医的不信任。中医正骨医生应当努力钻研医术,真正掌握中医的精妙医技,用疗效服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