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果要代表全人类活下去,你会选哪10个人?

 云方健康设计室 2016-07-21

如果要代表全人类活下去,你会选哪10个人?

2016-07-21 冯仑风马牛 冯仑风马牛



很多电影,看它就是图个痛快——

「哇刚才那个绝杀实在是太帅啦!」

「我们一会去吃什么?」


但有些电影,比如我们上周推送给大家的《战略特勤组》(点击回顾),看了就纯属给自己找不痛快——

「为什么会这样?」

「脑子有点乱,你让我想想。」

 

为什么会看不痛快?那是因为你的打开方式不正确。


电影《末日哲学家》中进行了一场思想实验:假设在10分钟后将爆发一场全球核战争,世界上的绝大部分人都将丧生。现在我们有一个防空洞,不过它的氧气、饮水和食物储存有限,只能供10个人维持1年时间。换言之,这10个幸存下来的人将肩负起人类文明复兴的重任。

 

——我们将怎样来选择这10个有权进入防空洞的人?

 


《末日哲学家》|置身事外的选择,是否会更理性?


在《圣经》中,选择谁有权进入方舟的是上帝;在电影《2012》中,最终上船的是全球政要、商人和科学家,这似乎是一些原则的妥协和综合。

 

而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的郁喆隽教授,则受到《末日哲学家》的启发,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了一次类似的「方舟实验」:

 

他分了两组牌,一组是各种职业,比如农夫、军人、银行家;另一组是各种能力和属性,比如怀孕、过目不忘、心理治疗等。作为候选的27名同学先拿着第一组职业牌上台自我介绍,全班70个同学进行第一轮投票后,候选人再拿着对应的第二组属性牌重新介绍,进行第二轮投票。

 


《2012》|他手指的一群人,是衣冠楚楚的商人


两次投票的结果如下:

 

角色(属性)第一轮得票第二轮得票两轮投票变化
外科医生(语言天才)6170↑9
农夫(强迫症)5649↓7
天体物理学家(长跑健将)3945↑6
记者(有心理咨询证书)441↑39
桥梁工程师(麦霸)2739↑8
幼儿园老师(会烹饪)836↑28
军人(过目不忘)2033↑13
猎人(段子手)1933↑14
铁匠(舞蹈高手)2231↑9
警察(会缝纫)1425↑11
程序员(熊猫血)3324↓9
木匠(白化病)3022↓12
渔民(同性恋)1218↑6
小说家(心算高手)1414--
律师(身高2米)1512↓3
党委书记(诗人)712↑5
神职人员(不育)1410↓4
钢琴家(会武术)1110↓1
房地产经纪人(长得很帅的)010↑10
纺织者(糖尿病)386↓32
画家(色盲)146↓8
民工(失聪)104↓6
会计(体重100公斤)52↓3
零售商人(梦游症)32↓1
银行家(自闭症)22--
飞行员(因车祸致残)151↓14
电影明星(有肝癌家族史)40↓4

 

我们可以看到,最终登上方舟的角色是:外科医生(语言天才)、农夫(强迫症)、天体物理学家(长跑健将)、记者(有心理咨询证书)、桥梁工程师(麦霸)、幼儿园老师(会烹饪)、军人(过目不忘)、猎人(段子手)、铁匠(舞蹈高手)、警察(会缝纫)。

 


《末日哲学家》|这时候把世界交给年轻人,你放心吗?


如果仔细考查这个名单,会有一些有趣的发现:

 

首先,同学们的选择自然是对灾难背景的直接回应,因此其中的角色带有明显的「功能」。例如农夫可以种地,提供食物;外科医生则可以提供医疗保障。而在灾后社会中没有必要的职业则在两轮投票中均得票很低,例如电影明星、飞行员、银行家、零售商人等。

 

其次,这个名单中有几个「强力职业」,如军人、警察、猎人。从课堂上同学们的叙述也可以看出,大家极为看重维持方舟中以及灾后重建过程中的秩序。但是几乎没有人考虑对「强力职业」群体进行辖制,也就是说忽略了他们滥用权力,来压制甚至奴役其他人的可能性。

 

再次,我们也可以看出同学们十分重视智力,所以天体物理学家和桥梁工程师得以入选。



《末日哲学家》|有人入选,就意味着有人淘汰

 

这两轮投票也有一些有趣的变化:其中最戏剧性的是拿到了心理咨询证书的记者。记者在第一轮中仅仅获得4票,但第二轮得票41,换言之心理咨询师证书使得记者实现逆转,得以登上方舟。实现类似逆转的还有获得烹饪能力的幼儿园老师。身体状况和疾病自然是减分最为明显的属性,糖尿病和残疾减成最大。

 

按照我个人的理解,几乎所有的灾难场景都包含了三个层次的问题:

  • 1.  技术问题:如何幸存下来?

  • 2.  生物问题:如何繁衍后代、恢复种群?

  • 3.  人的问题:应当保存哪些文化特质?

 

如果依照这个标准来再次审视两轮的投票结果的话,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的文化人都没能登上方舟——诗人、画家、小说家和钢琴家无一幸存。

 


《末日哲学家》|还有一个隐患

如何防止被大家淘汰的人,选择同归于尽?


我在课堂上就评价说,如果人类按照这个课堂上同学们的抉择延续下去,这个人类2.0版本是「没有文化的」。这意味着,人类在音乐、美术、文学等领域要从零开始!

 

当我们看电影的时候,我们到底在看什么?郁教授给出的答案是:认识你自己。这正好也是哲学的根本使命之一。

 

主动参与到电影中去的观影方法,不仅能让我们对电影能有更有趣、多方面的解读,还能释放自己畅快交流、答疑解惑的欲望。而「哲学」那副死板的面孔也瞬间变得生动起来。

 

其实,「在课堂上做实验」已经是这个哲学教授做得最不酷的一件事情了。

 



在复旦大学,郁教授的课程被同学们评为「最想选修的课程」,去晚了都没地方站;如果校外的人想去复旦听课,线下课程的费用要高达13万。

 

他有空会给大家念念诗,声音还好听到会让人怀孕:

1:11 郁喆隽读十四行诗 来自冯仑风马牛

 

他开通了自己的微博,通常会发一些逗趣的哲学小段子:



 

当然,偶尔也有正经起来让人觉得格外有力量的表达:




现在,郁教授将要开启他的「电影中的哲学思辨」系列课程,用亲民的价格和内容,让哲学走向大众,将那些隐藏在电影中的价值观和哲学理论揪出来,带着有同样好奇心的一群人,一起组团讨论讨论:

 

  • 面对野蛮的时候,文明该如何应对,才不会滑向野蛮?

  • 当曾经深深伤害过你的人陷入困境,你会伸出援手吗?

  • 如果世界的规则都不复存在,你会变成天使还是魔鬼?

  • ……


点击图片购买

《电影中的哲学思辨》12讲




点击图片购买

《电影中的哲学思辨》6讲



   编辑|Hat  主编|寿佳茵

总编|喻潇潇  顾问|王淑琪


-商务联系-
微信| niuniu-fengmaniu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