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代表全人类活下去,你会选哪10个人?
2016-07-21
冯仑风马牛
冯仑风马牛
很多电影,看它就是图个痛快—— 「哇刚才那个绝杀实在是太帅啦!」 「我们一会去吃什么?」 但有些电影,比如我们上周推送给大家的《战略特勤组》(点击回顾),看了就纯属给自己找不痛快—— 「为什么会这样?」 「脑子有点乱,你让我想想。」
为什么会看不痛快?那是因为你的打开方式不正确。 电影《末日哲学家》中进行了一场思想实验:假设在10分钟后将爆发一场全球核战争,世界上的绝大部分人都将丧生。现在我们有一个防空洞,不过它的氧气、饮水和食物储存有限,只能供10个人维持1年时间。换言之,这10个幸存下来的人将肩负起人类文明复兴的重任。
——我们将怎样来选择这10个有权进入防空洞的人?
▲ 《末日哲学家》|置身事外的选择,是否会更理性? 在《圣经》中,选择谁有权进入方舟的是上帝;在电影《2012》中,最终上船的是全球政要、商人和科学家,这似乎是一些原则的妥协和综合。
而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的郁喆隽教授,则受到《末日哲学家》的启发,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了一次类似的「方舟实验」:
他分了两组牌,一组是各种职业,比如农夫、军人、银行家;另一组是各种能力和属性,比如怀孕、过目不忘、心理治疗等。作为候选的27名同学先拿着第一组职业牌上台自我介绍,全班70个同学进行第一轮投票后,候选人再拿着对应的第二组属性牌重新介绍,进行第二轮投票。
▲ 《2012》|他手指的一群人,是衣冠楚楚的商人 两次投票的结果如下:
我们可以看到,最终登上方舟的角色是:外科医生(语言天才)、农夫(强迫症)、天体物理学家(长跑健将)、记者(有心理咨询证书)、桥梁工程师(麦霸)、幼儿园老师(会烹饪)、军人(过目不忘)、猎人(段子手)、铁匠(舞蹈高手)、警察(会缝纫)。
如果仔细考查这个名单,会有一些有趣的发现:
首先,同学们的选择自然是对灾难背景的直接回应,因此其中的角色带有明显的「功能」。例如农夫可以种地,提供食物;外科医生则可以提供医疗保障。而在灾后社会中没有必要的职业则在两轮投票中均得票很低,例如电影明星、飞行员、银行家、零售商人等。
其次,这个名单中有几个「强力职业」,如军人、警察、猎人。从课堂上同学们的叙述也可以看出,大家极为看重维持方舟中以及灾后重建过程中的秩序。但是几乎没有人考虑对「强力职业」群体进行辖制,也就是说忽略了他们滥用权力,来压制甚至奴役其他人的可能性。
再次,我们也可以看出同学们十分重视智力,所以天体物理学家和桥梁工程师得以入选。
这两轮投票也有一些有趣的变化:其中最戏剧性的是拿到了心理咨询证书的记者。记者在第一轮中仅仅获得4票,但第二轮得票41,换言之心理咨询师证书使得记者实现逆转,得以登上方舟。实现类似逆转的还有获得烹饪能力的幼儿园老师。身体状况和疾病自然是减分最为明显的属性,糖尿病和残疾减成最大。
按照我个人的理解,几乎所有的灾难场景都包含了三个层次的问题:
如果依照这个标准来再次审视两轮的投票结果的话,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的文化人都没能登上方舟——诗人、画家、小说家和钢琴家无一幸存。
如何防止被大家淘汰的人,选择同归于尽? 我在课堂上就评价说,如果人类按照这个课堂上同学们的抉择延续下去,这个人类2.0版本是「没有文化的」。这意味着,人类在音乐、美术、文学等领域要从零开始!
当我们看电影的时候,我们到底在看什么?郁教授给出的答案是:认识你自己。这正好也是哲学的根本使命之一。
主动参与到电影中去的观影方法,不仅能让我们对电影能有更有趣、多方面的解读,还能释放自己畅快交流、答疑解惑的欲望。而「哲学」那副死板的面孔也瞬间变得生动起来。
其实,「在课堂上做实验」已经是这个哲学教授做得最不酷的一件事情了。
在复旦大学,郁教授的课程被同学们评为「最想选修的课程」,去晚了都没地方站;如果校外的人想去复旦听课,线下课程的费用要高达13万。
他有空会给大家念念诗,声音还好听到会让人怀孕:
他开通了自己的微博,通常会发一些逗趣的哲学小段子:
当然,偶尔也有正经起来让人觉得格外有力量的表达: 现在,郁教授将要开启他的「电影中的哲学思辨」系列课程,用亲民的价格和内容,让哲学走向大众,将那些隐藏在电影中的价值观和哲学理论揪出来,带着有同样好奇心的一群人,一起组团讨论讨论:
▼ 点击图片购买 《电影中的哲学思辨》12讲 ▼ 点击图片购买 《电影中的哲学思辨》6讲 编辑|Hat 主编|寿佳茵 总编|喻潇潇 顾问|王淑琪 -商务联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