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报告!已赚钱,是时候撤退了……丨银行螺丝钉06

 魔鬼城堡主 2016-07-21

简七理财

理财更简单,人生更自由

指数基金定投 · 06

3大理由,让你和指数基金正确地分手

每周四独家内容,我们不见不散^^


PS:《简七理财进化论》又上新啦~


上一篇,我们介绍了国内常见的几个指数基金,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也介绍了几只当前适合开始定投的指数基金。


但是有买就有卖,我们买入了指数基金,到底什么时候适合卖出呢?

 


巴菲特关于卖出的三个原则


前面我们也提到过。指数基金是巴菲特唯一推荐给普通投资者的投资工具。其实除了告诉我们指数基金的好处,巴菲特也多次分享过自己的卖出原则。这个原则是适用于一切投资品种的。


 

这个卖出三原则就是:


1
过于高估


什么是过于高估呢?


比如说之前超市一个馒头卖1块钱,突然有一天超市说馒头卖20元一个。虽然我们也不知道一个馒头的真实成本到底是多少,但很明显这20元一个就太贵了。这时候就要放弃这个超市的馒头,可以去其他地方买便宜的。


2
基本面恶化

   

就是说这个品种质量正在恶化。例如一家公司经营越来越差,甚至有破产的危险,那这个公司的股票再便宜也不能要。就像超市降价处理发了毛的馒头,再便宜也不能吃哇。

 

3
有更合适的品种出现


有可能我们持有的品种,并没有变得过于昂贵,质量也没有恶化,但是出现了更合适的替代品。我们也可以卖出手中的,换成更合适的品种。


例如我们习惯在这个超市买馒头,但某一天隔壁一个超市搞促销,馒头价格一样,但买二送一。我们就可以换到更优惠的超市去。

 

巴菲特关于卖出的三原则也是适用于指数基金定投的。

 

一般只要国家经济能正常发展,指数基金也就可以长期增长。所以第二种卖出的条件,也就是基本面恶化在中国的指数基金上一般不会发生。


而像经常发生战争的中东、南美国家,它们国家的指数基金基本面就会恶化,长期表现不佳。这也就是巴菲特为什么说“买指数基金就是买国运”的原因。

 

一般来说,我们卖出指数基金往往是在指数基金“过于高估的时候”。



疯狂的牛市




这个图是国内所有股票基金净值在过去十几年的一个走势图。


我们平时说的熊市,就是暴跌或者缓慢下跌的过程;而牛市就是图中迅速上涨的那个过程。很明显国内股市和股票基金有个特点:熊长牛短。


往往熊市会持续5-6年,然后迅速暴涨进入牛市,在牛市里会短期上涨2-3倍以上(牛市特征在此,我们小白可以按照这样简单粗暴的方法进行判断),达到顶峰之后又迅速暴跌。


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2006-2007年、2014-2015年的两次牛市。在短短几个月里,国内股市暴涨两三倍,然后又迅速下跌50%以上。

 

我们定投指数基金,往往是从熊市开始的,例如上篇文章介绍的适合开始定投的指数基金。


在长达几年的熊市里,我们可以耐心的定投指数基金,积累大量便宜的指数基金份额。等到了牛市过于高估的时候,我们手里的指数基金会大幅增值,这时候就可以卖出指数基金了。


判断一只指数基金是否高估的方法有很多,并不是唯一的。介绍一个比较简单的方法,可以借助指数基金的估值高低来判断高低估。指数基金的估值,可以关注我公众号,在菜单栏里点击“指数估值”来查看。

    


那卖出指数基金之后,得到的资金应该买什么呢?


指数基金达到卖出条件的时候是在牛市,国内股市更容易暴涨暴跌,所以牛市中后期往往以“股灾”收尾,例如去年七月份到今年二三月份。


卖出指数基金后往往就离暴跌不远了。这时候我们可以把得到的现金放在债券、货币基金、银行理财等品种上。这些品种收益会低一些,但更加安全,可以帮助我们避免暴跌的影响。


股市并不会永远下跌,等跌到一定程度,股票的投资价值又会重新凸现出来。我们就可以重新开始我们的定投计划。存放在债券基金或货币基金中的钱,可以分成10-20等份,归入到之后的每月定投计划中


这样我们又可以再积累大量的便宜的指数基金,再过几年又会是一轮牛熊市,又可以继续重复。这种复利效应也是我们投资收益的主要来源。

 

我们已经掌握了指数基金从挑选、定投到卖出的全部流程。不过这还没有结束哦。


定投虽然简单,收益也非常不错,但能长期坚持下来的人寥寥无几。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定投过程中会遇到股市的上下波动,很多投资者遇到这种波动情绪就会受到极大的干扰。


如果我们为自己梳理一个合理的定投计划,严格按照计划执行,那最终收益会好得多。所以下一篇会介绍给大家,如何为自己制定一个合理的定投计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