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府河,是保定居民用水和产业用水的重要来源。解放前,保定南城区每家每户的生活用水都是就近自取井水和府河水,也有一些专业卖水的人,用畜力车或人拉,将府河水及少数甘甜水、井水售给居民。我老伴家从清末至1987年南大街拆迁近一百多年来一直住南大街鼓楼北。当时鼓楼北街这一段仅有三口井,一口在街北头靠税务角路东的华兴隆颜料店后院;一口在街中的庆丰义布店后院,因水井都在商铺后院,外人不准用。另一口井在靠鼓楼稍北的天主教若瑟修女院内。无水井的住户、商户生活用水只能依靠买府河水为生。她还说:“我生在南大街长在南大街是喝府河水长大的“,因而在她的生命里有抹不去的府河印记。
老牛每送一挑水(两桶)都收一个小竹牌,小牌是用竹子做的,长4.5厘米。宽1.5厘米,牌子上有记号(标志),是他用烧热的铁钎子在小竹牌上烫的,上面有一小圆孔,用绳穿着,每户十天或半月买一次牌,一角钱一个。每日上午送两趟或三趟,下午一趟。送水的出入城门还得出示卖水证(清苑县税务所发的),可见那时国民党敛钱连卖水的人都不放过。 那时商业街上卖水的都形成了职业性。听老牛说,从日本侵占保定至国民党统治期间,到保定解放初拉车卖水已有四、五年了,开始不觉得累,拉了几年,随着年岁增大,每天连续几趟往河坡上拉水车特别吃力,只好借钱买了一头小毛驴(比狗稍高点)帮我拉。河坡这段路虽不长,但对我们拉车的觉着不短,出南城门往南走约50米往西拐向南走100米下河坡,那时天水桥桥西下边府河之水,中间比较深约有1米5左右,河边水较浅,水清澈见底,用木桶从河中取水满不了,总是多半桶水且水是混浊的,往水车上灌又费时费力。后经我们几个卖水的商量,在河边放一块长条石,下边挖一米深的长坑,这样就解决了用桶舀水不满和混浊的问题,再往水车装水方便多了。 老牛在南大街卖水送水时间较长,连老人、小孩都认识他,所以人们都呼他老牛,从来没叫过他卖水的,老牛给各家送水非常随和且又诚实,如他送的水都保持桶满,入户时怕桶洒水,不用扁担挑,都是手拎水桶直接倒入每家水缸。有时下午有的户送一次不够用,要他再送一次,他都照送,过年过节他都没回过家。他说过年过节家家户户用水多,没人送水断了档可对不起人。用现在的话是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令人称赞。 而今,府河虽存,但昔日喝府河水长大的老人们怎么也想不到府河会断流。原以为靠饮用府河水过日子的生活早已成为历史,可以靠自来水满足日常需求,可是让人想不到的是,河也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环境的变化、高耸楼宇的增加,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致使如今的府河曾一度断流变为排污泄洪的干渠。后来府河治污工程,连续多年被市政府列入为市民办实事工程,从西部山区之水引入府河,现在府河和她的儿女们渴望河清鱼游的梦想,终于美梦成真了。鉴往知来,值得我们警醒的是,刚刚过去60多年,人们喝的水又回到了从前,开始喝水库之水了,缺水的事实告诉我们“关爱水资源,就是关爱自己”,如果每家每人不从现在养成节水习惯,试想未来我们还能喝上什么样的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