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土地熔断荒唐至极,应当立即废除

 联合参谋学院 2016-07-22

文/陈兴杰

前一段时间,南京集中出让10个地块,其中有8个是住宅用地。这是今年南京最大的一场土地拍卖。竞拍结果让人瞠目,8个住宅用地,有7个触发熔断机制,拍卖无效。这也是5月份苏州土地拍卖熔断之后,全国最大的一次流拍事件。

据说拍卖的现场很有戏剧性。拍卖九龙湖板块G23地块时,开发商齐刷刷举牌,报价迅速跳到达政府的30亿元限价。主持人连忙安抚:“大家要理性,好好考虑怎么举牌。现在大家都把举牌放下,擦掉报价,重新思考。”一般的拍卖会,主持人总是声情并茂地鼓动,唯恐价格之不高。这里倒好,主持人苦口婆心劝说要冷静,不要出价太高。土地拍卖会上,这绝对是咄咄怪事。

重新再报价,不出意料,多家开发商的报价再次突破政府限价。主持人大喊:“南京这么大,还有很多地,会有你们的。”开发商不管不顾,还是举牌,当天拍卖的7个住宅地块,都是这样当场熔断,中止出让。主持人现场感叹:“如果有人把政府推到不好办的地步,接下来的事情也就不好办了。”

造成这个“不好办”局面的,不是开发商,恰恰是熔断机制。南京政府出台熔断机制的前夕,苏州刚刚发生了土地流拍,争议很大。当时学界和业内都对此提出批评,认为土地拍卖熔断无法遏制房价上涨,还会推高房价。言犹在耳,南京方面一意孤行,推出新政。

为什么熔断机制会推高房价,它不是要控制土地拍卖价格,遏制地王吗?很多人的想法是:土地拍卖价格上升,开发商成本上涨,就把房价再往上调一调,最终由购房者承担。这就是“面粉贵了,面包涨价”的朴素认识,可惜这种观点是错的。房价上涨的根本原因是需求旺盛,供给受限,和开发商的拿地成本关系不大。即使开发商有免费土地,在当下的供需环境之下,它也不可能将房子打折出售。

事实上,地价节节攀升,正是房价高涨的结果——正是开发商预判,未来房子能卖出高价,资金回流没有问题,他们才敢于一掷千金,以惊人手笔在拍卖市场抢地。媒体总是惊呼:开发商拿地的楼面价比周边房价还贵,面粉比面包还贵,云云。事实证明,这些开发商的预判大多没有落空。房价上涨得太惊人了,开发商付出高地价也能赚到钱。

今年苏州和南京的房价快速上涨,从需求方面说,货币宽松的大背景下,民众收入水平还在上升,资本也在寻找避险品。前几年房价不涨的二张城市,逐渐呈现出价值价值。和强劲的需求相比,供给就显现出不足来。

据业内人士估算,目前南京住宅达到预售条件的库存,仅为2.4万套。按照去年销售记录,仅能够支撑不足3个月。这样的库存显然不让人乐观,一个小型需求爆发就足以抢购一空。此外,未来南京住宅用地的供应可能会大幅减少。上半年,南京出让土地的规划面积为467万平方米,全年可能不足1000万平米;对比去年1100万平米,前年1577万平米,这样的供地面积减少,趋势非常明显。

主持人一再强调“南京这么大,还有很多地”,很遗憾,开发商只能从政府手里拿地。由于紧缩的土地政策,政府把土地供给卡得死死。南京虽大,和开发商没什么关系。

一方面是需求增加,另一方面供给减少,未来南京房价上涨是大概率事件——这也是开发商不惜巨资,不惧雷线,急于抢地的原因。在房地产行业,手里没地,相当于士兵手上没有子弹,在市场竞争中将处于不利地位。土地熔断机制则给开发商提供了混战厮杀的机会。

正常的拍卖,开发商每一次举牌都意味着,一旦落槌,他就要付出真金白银代价,他想挫败竞争对手,要靠真正的实力。熔断机制却告诉开发商:价格喊得再高也无所谓,只要喊价比限价高,交易最终会取消,自己不承担后果,还可以狙击竞争对手。我出不起钱,拿不着地,竞争对手也休想得逞。

越是竞争激烈的市场,持此邪念者就越多。据说南京拍卖之前,竞拍的开发商都心知肚明,此番拿地的概率很小,因为很多人都抱着一个目标,我拿不到别人也别想拿到。这样不健康的行业内讧,完全是熔断机制一手制造的。

这一轮拍卖流产,接下来应该怎么办?近半个月过去,南京方面还没有应对措施。苏州5月份流拍,直到现在也还没有解决方案。这种事情确实很棘手。土地都已经规划出让,再次拍卖,很可能再次熔断,政府会格外尴尬。既然不让开发商价格竞争,用其他什么方式才公平呢,会不会诱发私下操作,权钱交易?熔断机制打乱了正常土地供应节奏,今年南京土地供应计划势必要受到影响,很可能诱发新一轮的房价上涨,这是对普通民众至关重要的事情。

南京方面应当废除土地拍卖熔断,加快供地节奏,这才是缓解房价上涨的正确方法。南京、苏州、杭州这些二线城市,市政部门也在互相看齐,胡乱学习。越是房价火爆上涨,地王频出,政府越应避免急病乱投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