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最重要的一次民族大融合

 玉稻筱麦坊米 2016-07-22

穆泰等人预谋叛乱的消息传到了洛阳,当时,倾力帮助皇帝迁都的任城王元澄正卧病在床,元宏却立即召见他说:“穆泰图谋不轨,擅诱宗室。今迁都不久,北人恋旧,倘或发生叛乱,南北纷扰,朕的洛阳就难以保住。这是国家大事,非你不能办。你虽有病在身,但也要强打精神为我去北方跑一趟。要根据形势,妥善处理。如果叛党势弱,就直接前往擒获;若已强盛,可用我的命令调发并、肆二州的军队进行出击。”

元澄慷慨回答:“穆泰等人愚蠢而糊涂,正由于迷恋旧生活才这样做,没有什么深谋远虑;臣虽不才,足以制伏他们,愿陛下不必担忧。臣这点小病,怎敢辞绝?”

结果比预想的还要顺利,元澄只带了部分京师禁卫军便平定了一场大叛乱:先遣侍御史李焕单骑入城,出其不意晓谕穆泰同党,示以祸福,叛党顷刻瓦解。

穆泰无计可施,仓促率麾下数百人围攻李焕,谁知此时已经众叛亲离,没人与朝廷使节当真玩命,穆泰最后束手就擒。元澄收穆泰同党陆睿等百余人下狱,并将平叛始末写成奏章上报朝廷。

皇帝大喜,召见公卿大臣出示奏章说:“任城可谓社稷之臣。看他审案的狱辞,就连古代的皋陶也未必能超过他!”——皋陶,传说是禹的大臣,掌刑罚。

太和二十一年(497年)正月,皇帝立皇子元恪为太子,北魏内部局面终于逐渐安定,保守势力消声退隐,皇帝的汉化改革大计得以继续实施了。

元宏的汉化改革使鲜卑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军事等方面得到大大发展,史称孝文中兴,元宏最起码从形式上一举消除了民族隔阂,若不是之后的无数个偶然撞在了一起,一统华夏的真说不定是哪个皇朝。

历史不容假设,若能,史书中冒出个来“大魏帝国”也是说不准的事!

北魏国势虽然中兴,但朝堂与后宫中的诡异争斗仍在继续。

云冈石窟中工匠们还是在用自己手中的锤錾继续敲击坚硬的石块,那叮当作响几乎一直伴随着北魏整个王朝逐渐衰亡,真说不清,这是一首北魏国歌还是一曲消亡哀歌。

更难断定这对于鲜卑民族是好事还是坏事,自道武帝拓跋珪入主中原始,直至冯太后与孝文帝的几代人努力,拓跋家族带领鲜卑民族学会了中原汉族先进的农耕生活方式,也学会了建造汉族官僚对人民的统治机器,但也学会了汉族权贵们的内斗本事,却慢慢丢失了他们与生俱来的彪悍血性与搏杀技艺,以至于不久之后,在面对算不上强悍的周、齐之时,分裂成东、西魏的北魏政权只能束手待毙。

追究大厦崩溃缘由,固然源自鲜卑贵族之间的争权夺利,导致北魏分裂,但溯源却能发现:冯太后与孙子元宏应该是在经营一家最佳拆楼公司。

这其中的兴亡滋味大概唯有被雕刻成了皇帝面相的佛祖们清楚,劈山成佛的洞穴中,那叮当声其实断断续续响了一千五百余年,今天的云冈石窟,一尊尊雕凿精美生动的佛像,一幕幕精彩的佛经故事,这些原本只是出现在书籍与佛典中的元素,却被栩栩如生的还原在了石窟之中。

一起留在云冈石窟中的还有:一个刻在石头上的王朝。

——全书完——

相关史料:

冯太后曾有废立打算:(魏书·高祖纪)帝幼有至性,年四岁,显祖曾患痈,帝亲自吮脓。

五岁受禅,悲泣不能自胜。显祖问帝,帝曰:“代亲之感,内切于心。”显祖甚叹异之。

文明太后以帝聪圣,后或不利于冯氏,将谋废帝。乃于寒月,单衣闭室,绝食三朝。召咸阳王禧,将立之。元丕、穆泰、李冲固谏,乃止。

白话文:孝文帝自幼性情纯厚,四岁时,父亲献文帝拓跋弘身上生疮,孝文帝亲口为父亲吸脓。

五岁时,父亲把皇位让给他,他悲伤得痛哭流涕,无法自制。献文帝问他为什么哭泣,孝文帝回答说:“接替父亲的皇位,内心过于悲痛。”献文帝听了,感慨万分,很是惊异。

冯太后因为孝文帝聪慧英明,害怕他长大以后会对冯氏家族不利,阴谋废掉孝文帝。在寒冬腊月,将身穿单衣的孝文帝关在一所空房子里,三天不给食物,召来咸阳王元禧,想立他为帝,元丕、穆泰、李冲坚决劝阻,冯太后才打消了这一念头。

按语:拓跋宏的皇帝做得凄惨凶险!史书中能够如实记载这种宫闱秘闻也算难得。

博学的孝文帝拓跋宏: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自太和十年已后诏册,皆帝之文也。自余文章,百有余篇。

白话文:孝文帝非常喜欢读书,甚至到了手不释卷的地步。《五经》中的道理,读过一遍《五经》后便能加以讲解,虽然未经老师专门传授,他却能探寻出其中的精髓与奥妙。诸子百家、史书传记,无不广泛涉猎。喜欢谈论《庄子》、《老子》,尤其精通佛理。孝文帝很有才气,喜欢文学创作,诗赋铭颂,兴之所至随意挥洒。有时就在马上口授军国文告,写成后,不需要改动一个字。自从太和十年以后,所有的诏书、文告,都出自孝文帝的手笔。其他类型的文章,有一百多篇。

按语:拓跋宏初登帝位,境遇凄凉,情感压抑,但逆境出真才,拓跋宏反而因此锤炼的坚韧不拔,不问政事反而造就了一位博学多才皇帝。

拓跋宏少年时的学习环境:高祖幼承洪绪,早著睿圣之风。时以文明摄事,优游恭己,玄览独得,著自不言,神契所标,固以符于冥化。

白话文:北魏高祖孝文皇帝,幼年继承帝业,很早就显露出睿智英明的风范。当时因冯太后总揽大权,孝文帝无法过问政事,生活悠闲自得,于是广泛涉猎经、史、子、集,常常有独到的心得、见解,自然形成了卓越的才智与出众的品德,孝文帝的这种际遇,真是冥冥之中命运的安排。

按语:这是撰写《魏书》的史官魏收自己的一段议论,从中可以看出:冯太后的临朝听政给了拓跋宏充足时间遍阅群书。

冯太后的新面首王睿:(魏书·列传·王睿)承明元年,文明太后临朝,睿因缘见幸,超迁给事中。俄为散骑常侍、侍中、吏部尚书,赐爵太原公。于是内参机密,外豫政事,爱宠日隆,朝士慑惮焉。

白话文:承明元年(476),文明太后临朝听政,王睿因善于攀缘而受到宠幸,越级升为给事中。不久又任散骑常侍、侍中、吏部尚书等职,赐爵太原公。于是他在内参与机密,在外参加政事,受到的宠爱日益深厚,朝中官员都惧怕他。

按语:后世史官对冯太后的记载毫不客气,任何风流韵事都是毫无遮掩记载,这种直笔写实与对帝王的记载大相径庭。

王睿博虎救驾:(魏书·列传·王睿)太和二年,孝文及文明太后率百僚与诸方客临兽圈,有猛兽逸,登门阁道,几至御坐。左右侍卫皆惊靡,睿独执戟御之,猛兽乃退。故亲任转重。

白话文:太和二年(478),高祖和文明太后率百官与诸宾客到虎圈观虎,有一只老虎逃出虎圈,登上楼阁之间的通道,几乎跑到御座之上。当时左右侍御都惊恐无策,王睿独自一人执戟抵御,老虎才退去,因此受到皇上亲近信任而升迁要职。

按语:生死关头见真情,王睿看来并非仅靠床上功夫征服了太后,手里的功夫也有两下子,更难得的是胆量与忠诚,这种实际表现让朝堂不服气的人闭嘴,也让少年天子哑口无言。

拓跋宏改革祭祀仪式独尊儒家:(魏书·高祖纪)二月乙巳,诏曰:“尼父禀达圣之姿,体生知之量,穷理尽性,道光四海。顷者淮徐未宾,庙隔非所,致令祠典寝顿,礼章殄灭,遂使女巫妖觋,淫进非礼,杀生鼓舞,倡优媟狎。岂所以尊明神敬圣道者也!自今已后,有祭孔子庙,制用酒脯而已,不听妇女合杂,以祈非望之福。犯者以违制论。其公家有事,自如常礼,牺牲粢盛,务尽丰洁。临事致敬,令肃如也。牧司之官,明纠不法,使禁令必行。”

白话文:二月二十二日,高祖下诏说:“孔子秉承通达圣贤的气度,依靠生而能知的智慧,穷究义理,尽述人性,其道理播照于四海之内。近来淮徐没有顺从,庙祀间隔时间不适当,以致使祭祀典礼被停止,礼仪章法灭绝,于是使女巫男妖,淫风大长,伤残生灵受到鼓励,娼优華狎,不以为耻,这怎么能够尊崇圣贤神明之道呀?从现在开始,凡是祭祀孔子庙的,依制度,只用酒水果脯就可以了,不能让妇女与之杂坐其中,用来祈祷不应有求的福运,违犯者以违反制令论处。如果公家有事,当依照以往的礼仪。牺牲谷物器皿,都必须丰富洁净。对祭事要恭敬,严肃如常。负责礼仪的官员要公开纠正不法行为,使禁令必然通行。”

按语:北魏政权自此才算彻底废除了萨满祭祀旧俗,其禁止女巫、萨满法师参加祭祀活动,说明北魏在文化礼仪方面已经彻底汉化,尤其对祭品的规定,只准使用酒水果脯,鲜卑人开始在祭祀活动中远离血腥,这点决不是遵循佛家不杀生理论,而是郑重其事认可儒家鼻祖孔子为先师,承认其圣人地位。

需要说明一点:延兴二年(472)执政的是太上皇,诏书虽是儿子拓跋宏颁布,表达意思的人应该是父亲拓跋弘。

北魏开始重视农业生产:(魏书·高祖纪)阅笔夏四月庚子,诏工商杂伎,尽听赴农。诸州郡课民益种菜果。辛亥,刘彧遣使朝贡。癸酉,诏沙门不得去寺浮游民间,行者仰以公文。

白话文:夏四月十八日,皇帝下诏让所有工商及各杂役人等全去务农。诸州郡督促百姓多种蔬菜水果。

按语:可以肯定,此时的北魏百姓其生活方式已经变为以农业生产为主,国家的财政收入开始依赖农业税收。

北魏政权正式尊孔:(魏书·高祖纪)夏四月戊申,诏假司空、上党王长孙观等讨吐谷浑拾寅。壬子,契丹国遣使朝贡。诏以孔子二十八世孙鲁郡孔乘为崇圣大夫,给十户以供洒扫。

白话文:初六日,契丹国遣派来使者朝贡。皇帝下诏封孔子二十八世孙鲁郡的孔乘为崇圣大夫,拨给十户人家祭扫孔庙。

按语:朝廷给予孔子后人封号,表明政权已经将儒家理论作为执政基础,标志着北魏王朝已经把自己等同于中原汉人政权。

拓跋宏颁布新发实行俸禄制:(魏书·高祖纪)六月丁卯,诏曰:“置官班禄,行之尚矣。《周礼》有食禄之典,二汉著受俸之秩。逮于魏晋,莫不聿稽往宪,以经纶治道。自中原丧乱,兹制中绝,先朝因循,未遑厘改。朕永鉴四方,求民之瘼,夙兴昧旦,至于忧勤。故宪章旧典,始班俸禄。罢诸商人,以简民事。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均预调为二匹之赋,即兼商用。虽有一时之烦,终克永逸之益。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变法改度,宜为更始,其大赦天下,与之惟新。”

白话文:六月二十六日,皇帝下诏说:“设置百官给予俸禄,周礼有食禄的典制,两汉著有受俸的规定,到了魏晋,没有不遵循以往的规范,从很早就推行了作为治理万事的制度。自从中原长乱,这个制度中道断绝,先朝因循旧制,未能来得及修订。我将永远鉴视四方,以求解决民生之难,早起晚睡,忧虑勤劳,所以遵循宪章旧典,开始班列俸禄。抑制商人,以求简利百姓。每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作为官吏有司的俸禄,都预调为二匹之赋,即兼商用,虽然这样做有一时的烦杂,却可以永久地获取好处。俸禄之法行使后,得赃一匹的人处死。变法改度,重新开始,大赦天下,共同惟新法是从。”

八月甲辰,诏曰:“帝业至重,非广询无以致治;王务至繁,非博采无以兴功。先王知其如此,故虚己以求过,明恕以思咎。是以谏鼓置于尧世,谤木立于舜庭,用能耳目四达,庶类咸熙。朕承累圣之洪基,属千载之昌运,每布遐风,景行前式。承明之初,班下内外,听人各尽规,以补其阙。中旨虽宣,允称者少。故变时法,远遵古典,班制俸禄,改更刑书。宽猛未允,人或异议,思言者莫由申情,求谏者无因自达,故令上明不周,下情壅塞。今制百辟卿士,工商吏民,各上便宜。利民益治,损化伤政,直言极谏,勿有所隐,务令辞无烦华,理从简实。朕将亲览,以知世事之要,使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九月甲午,萧赜遣使朝贡。戊戌,诏曰:“俸制已立,宜时班行,其以十月为首,每季一请。”于是内外百官,受禄有差。

白话文:八月初四日,下诏言:“皇帝之业至为重要,不广泛垂询不能获得治理之道;王朝业务很多,不博取采纳不能兴隆功业。先王知道其中道理,所以虚心待人以求己过,宽明仁恕以思考过失。所以尧帝时设有谏鼓,舜帝时在王庭设立谤木,目的是能耳目四达,光照八荒。我承世代圣人基业,属于千秋昌盛之运数,推广远古以来的风尚,仿效前代圣人的遗规。承明之初,颁示朝廷内外,听任圣人所循之规,以补其中的缺误。旨意虽然宣布,应允称颂的人不多。所以改变当时之法,远尊古典,朝廷班列制定俸禄,更改刑书,宽猛不公,有人有不同议论。想说的人没有地方申诉,想劝谏的人没有条件向上呈送,所以使上边明晓的不多,下情雍塞。现在命令广泛选拔卿士,工商吏民,各上便于适宜百姓、利民益治以及有损教化国政的事项,直言极谏,不要有所隐瞒,必须使言辞简要无华,理由简明扼要实在。我将亲自览阅,来了解重要的世事,使言者无罪,闻者足戒。”九月二十四日,萧赜派来使者朝贡。二十八日,下诏说:“俸禄之制已确立,宜立即颁行,其始以十月为首,一季一清。”于是内外百官,根据不同情况接受不同俸禄。

按语:给百官发放俸禄,这个看似顺理成章的制度在当时的北魏却不寻常,魏国自建国以来,都是奉行官员将士的收入全凭君主随意赏赐,因此也给官吏留下了贪贿有理的借口,拓跋宏废除了草原部落惯例,继承延续秦汉时期的官员俸禄制成功范例,这对于北魏政权的官吏管理是一个突破性进步。

拓跋宏颁布均田法令:(魏书·高祖纪)冬十月丁未,诏曰:“朕承乾在位,十有五年。每览先王之典,经纶百氏,储畜既积,黎元永安。爰暨季叶,斯道陵替。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还以生死为断,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白话文:冬十月十三日,皇帝下诏说:“我继承皇位至今已十五年了,经常阅览先王的典章,治理天下,储蓄已经积聚,黎民尽得安康,不料到了以后,此道更变,富强者兼并山泽,贫弱者无裹腹之食,以致使地有许多无法充足耕耘而百姓却没有余财,有的为争田地而身亡,有的因饥饿不起而死去,要想天下太平,百姓丰足,这怎么能达到呢?现在我派使者,沿各州郡察看,与当地官吏共同来均分天下的田地,还要根据生死来断定,劝课农桑,以兴富民之本。”

“均田制”具体法令:1、凡15岁以上的男子,每人授给种植谷物的露田40亩,女子20亩。露田都是无主荒地,因考虑休耕轮作,故授田时—般按休耕周期加一或两倍,也称“倍田”。拥有奴婢和耕牛的人,可以额外获得土地,奴婢同普通农民一样受田,人数不限,土地归主人;丁牛(4岁以上)每头受露田30亩,一户限4头。所受之田不准买卖,年老身死,还田给官府。

2、初受田者,男子每人另授桑田20亩,限3年内种上规定的桑、枣、榆等树。桑田可作为世业田,终身不还,可以世袭,但限制买卖。在不宜种桑的地区,男子每人另授麻田10亩,女子5亩,奴婢同样受田,按露田法还受。新定居的民户还可分到少量的宅田,每3口一亩,奴婢5口一亩,宅田也属世业。

3、桑田按现有丁口计算。“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不得卖其分,亦不得买过所足。”桑田为世业,允许买卖其一部分。原有桑田已超过应授田数,“无受无还”;达到应授额的,不准再受;超过应授额部分,可以出卖;不足应授额,可以买足。

4、若全家都是老小残疾的,11岁以上及残废者各受丁男一半之田,年过70的不还所受,寡妇守志,虽免课亦授妇田。

5、地狭的地方,居民可以向空荒地区迁徙受田;地广的地方,居民不许无故迁徙,可随力所及向官府申请借种受田以外的土地。因犯罪流徙或户编无人守业的土地,收归国家所有,作均田授受之用。

6、各级地方官吏按照官职高低授给不同数额的公田(职分田),离职时移交后任官。地方官吏各随在职地区给予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新旧任相交接,不许出卖。

拓跋宏推行的三长制具体措施:(魏书·高祖纪)十年春正月癸亥朔,帝始服兗冕,朝飨万国。壬午,蠕蠕犯塞。二月甲戌,初立党、里、邻三长,定民户籍。

白话文:太和十年(486)春,正月初一,孝文帝首次穿戴衮龙袍、冕旒冠,在朝廷上大摆筵席,接受万国使臣的朝贺。二十日,蠕蠕进犯北魏边塞。二月十三日,开始设立党长、里长、邻长的职务,校订百姓的户籍。

按语:拓跋宏采纳给事中李沖建议,于太和十年(486)建立三长制,规定:五家为邻,设一邻长;五邻为里,设一里长;五里为党,设一党长。三长制与均田制相辅而行,三长的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租调,征发兵役与徭役。

三长制实行后,北魏基层政府直接控制的百姓与赋税收入得到增加,农民赋税负担也有所减轻。北魏后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此有密切关系。

拓跋宏亲自制定汉化礼仪制度:(魏书·高祖纪)丁酉,诏祀唐尧于平阳,虞舜于广宁,夏禹于安邑,周文于洛阳。丁未,改谥宣尼曰文圣尼父,告谥孔庙。三月丁卯,巡省京邑。癸酉,省西郊郊天杂事。乙亥,车驾初迎气南郊,自此为常。

白话文:十一日,孝文帝下诏,在平阳祭祀尧帝,在广宁祭祀舜帝,在安邑祭祀大禹,在洛阳祭祀周文王。二十一日,孝文帝将孔子的谥号改为“文圣尼父”,前往孔庙祭拜。三月十一日,孝文帝巡视京都地区。十七日,孝文帝废除在西郊祭天时的一些繁文缛节。十九日,孝文帝首次在南郊举行迎接节气的典礼,此后这便形成为一种制度。

按语:由西郊祭天变为南郊迎接中原地区用于农耕的节气,再加上祭拜尧舜禹汤以及周文王,继而给孔子谥号“文圣尼父”,拓跋宏这是在做一次“文化革命”,这种文化礼仪上的变革成为制度之后,加速了北魏王朝全面汉化的进程。

拓跋宏策划南征:(魏书·高祖纪)六月丙戌,帝将南伐,诏造河桥。己丑,诏免徐、南豫、陕、岐、东徐、洛、豫七州军粮。

白话文:六月七日,孝文帝准备兴兵南征,下诏架设黄河大桥。十日,孝文帝下诏,免征徐、南豫、陕、岐、东徐、洛、豫七州的军粮。

按语:准备发动最大的军事行动,此时的军粮筹备无疑是第一要务,但拓跋宏却别出心裁,反而下诏免除了距离战区最近捷地区的军粮,北魏所有朝臣与将领们肯定迷惑不解。

拓跋宏的南征声势浩大:戊午,中外戒严。是月,萧赜死,孙昭业僭立。八月乙酉,三老、山阳郡公尉元薨。丙戌,车驾类于上帝,遂临尉元丧。丁亥,帝辞永固陵。己丑,车驾发京师,南伐,步骑百余万。太尉丕奏请以宫人从。诏曰:“临戎不语内事,宜停来请。”

白话文:十日,北魏颁布中外戒严令。本月,南齐武帝萧赜逝世,萧赜的孙子萧昭业继承帝位。八月七日,三老、山阳郡公尉元逝世。八日,孝文帝举行祭天典礼,然后参加了尉元的丧礼。九日,孝文帝拜别永固陵。十一日,孝文帝亲率步骑兵一百多万,自首都出发,兴兵南下。太尉拓跋丕奏请孝文帝,派宫女随行,孝文帝下诏说:“面临战争,不谈后宫之事,应停止这样的请求。”

按语:百万大军出动,何等声势?但太尉拓跋丕老谋深算,显然看出了其中猫腻,所以才请示是否携带宫女?这大概有试探皇帝真实意图的意思。而此时的拓跋弘已经磨砺的城府深不可测,专门下诏斥责,这无疑是说给文武百官听的。

拖泥带水的南征路途:壬寅,车驾至肆州,民年七十已上,赐爵一级。路见眇跛者,停驾亲问,赐衣食终身。

戊申,幸并州。亲见高年,问所疾苦。

九月壬子,诏兼员外散骑常侍高聪、兼员外散骑侍郎贾祯使于萧昭业。

丁巳,诏以车驾所经,伤民秋稼者,亩给谷五斛。

戊辰,济河。诏洛、怀、并、肆所过四州之民:百年以上假县令,九十以上赐爵三级,八十以上赐爵二级,七十以上赐爵一级;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粟人五斛,帛二匹;孝悌廉义、文武应求者,皆以名闻。又诏厮养之户不得与士民婚;有文武之才、积劳应进者同庶族例,听之。

庚午,幸洛阳,周巡故宫基址。帝顾谓侍臣曰:晋德不修,早倾宗祀,荒毁至此,用伤朕怀。”遂咏《黍离》之诗,为之流涕。

壬申,观洛桥,幸太学,观《石经》。

乙亥,邓至王像舒彭遣子旧诣阙朝贡,并奉表,求以位授旧。诏许之。

丙子,诏六军发轸。丁丑,戎服执鞭,御马而出。

群臣稽颡于马前,请停南伐。帝乃止。仍定迁都之计。

白话文:二十四日,孝文帝驾临肆州,下诏,凡百姓年纪在七十岁以上的,赐给爵位一级。在路上遇见盲人和跛子,孝文帝便停下车驾,亲自上前慰问,赐给他们一生的衣物和食粮。

三十日,孝文帝驾临并州。亲自接见年长者,询问民间疾苦。

九月四日,孝文帝下诏,派兼职员外散骑常侍高聪、兼职员外散骑侍郎贾祯出使南齐。

九日,孝文帝下诏,凡车驾所经过的地方,若毁坏了百姓的庄稼,每亩赔偿谷子五斛。

二十日,大军渡过黄河。孝文帝向大军经过的洛、怀、并、肆四州的百姓颁布诏书,任命各地百岁以上的老人为名誉县令,九十岁以上的老人赐给爵位三级,八十岁以上的老人赐给爵位二级,七十岁以上的老人赐给爵位一级;鳏夫、寡妇、幼而无父、老而无子等生活上无法自立的人,每人赐给谷子五斛、布帛二匹;将孝悌廉义、文武等科应征者的名单,上报朝廷。又颁布诏书,规定奴仆之家不得与士民通婚;有文武才干、屡立功劳应取消奴仆身份的,可与庶族同等待遇,准许与士民通婚。

二十二日,孝文帝驾临洛阳,巡视晋朝皇宫的遗址。孝文帝回过头来对侍臣们说:“晋朝的寿命不长,很快就失去了江山社稷,眼前的景象如此荒凉破败,让朕心中十分感伤。”于是吟咏《诗经·黍离》,黯然泪下。

二十四日,孝文帝参观洛水桥,驾临太学,参观《石经》。

二十七日,邓至国王像舒彭派儿子旧朝见孝文帝,并上书孝文帝,请求把王位传给旧,孝文帝下诏允准。

二十八日,孝文帝下诏,命大军继续南进。

二十九日,孝文帝身着戎装,手执马鞭,纵马而出,群臣拦在马前行叩拜礼,请求孝文帝停止南征,于是孝文帝终止南征,但仍确定了迁都洛阳的计划。

按语:就史书所载来看,拓跋宏这哪里是南征?一路访贫问苦,遍洒雨露,尤其磨蹭到了洛阳之后,潇洒游玩,寄情诗赋,一直拖到了最不适应南征的初冬季节,拓跋宏却如同一名上佳演员,郑重其事传令大军开拔。

史书中的皇帝戎装跃马描述格外传神,所以才导致了群臣跪在马前拦驾谏阻,拓跋宏也好似不得已才勉强罢征息兵。

但迁都这种关乎国家命运的大事,却在行军大道的一霎那之间确定,文中的“仍”字,表明了迁都早有朝议,且并没有被通过,南征途中却获得群臣支持,拓跋宏费尽心思终于如愿以偿。

拓跋宏在迁都的同时废除鲜卑旧俗:三月庚辰,罢西郊祭天。壬辰,帝临太极殿,谕在代群臣以迁移之略。夏五月乙亥,诏罢五月五日、七月七日飨。

白话文:三月庚辰日,孝文帝废止了首都平城西郊的祭天典礼。壬辰日,孝文帝亲临太极殿,向在平城的大臣们交代迁都部署。夏,五月二日,孝文帝下诏,废除五月五日、七月七日对鲜卑祖先的祭祀活动。

按语:正式颁诏废除了鲜卑祭天仪式,紧接着便废除对鲜卑先祖的祭祀活动,很明显,拓跋宏汉化改革的风暴开始加剧。

拓跋宏改革服饰同时采取预防措施:壬寅,革衣服之制。癸卯,诏中外戒严。戊申,优复代迁之户租赋三岁。

白话文:二日,孝文帝改革服装制度,禁止鲜卑人穿传统服装,改穿汉人服装。三日,孝文帝下诏,颁布中外戒严令。八日,孝文帝下诏,凡旧都平城的百姓,迁居洛阳,免征三年的田租赋税。

按语:朝廷下令改穿汉服,拓跋宏对此举显然策划已久,颁诏后立即采取戒严措施,接着便颁布给迁都洛阳的百姓优惠政策,软硬两手都做了充分准备。

拓跋宏下诏改为汉姓:二十年春正月丁卯,诏改姓为元氏。

白话文:太和二十年(496)春,正月三日,孝文帝下诏,改换皇室姓氏,由姓“拓跋”改姓“元”。

按语:自此,拓跋宏算是与自己的鲜卑民族彻底告别了,皇帝带头连先祖传给的姓氏都断然抛弃,一些草原部落旧俗还有什么不能割舍的?

鲜卑,一个伟大的民族,就这样被淹没在了历史长河中,她所建立的北魏王朝,也仅仅在史书中留下了一段文字信息,但是,在大同西郊的云冈石窟中,她们却阴差阳错刻下了自己的身影,今天的人们看来,一千五百年前的北魏,已经成为一个刻在石头上的王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