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读《现代诗完全手册》十大攻略

 真友书屋 2016-07-23


杨照相信,在面对人如何和这个世界相处的人生根本问题上,现代诗比绝大部分实用的知识或技能,都更有用。


解读《现代诗完全手册》十大攻略

徐秋玲 | 文


《现代诗完全手册:为何读诗、如何读诗》

杨照 著

台湾印刻文学

生活杂志出版公司

2016年7月版

01

为何读诗


无用之为大用。作者杨照相信,在面对人如何和这个世界相处的人生根本问题上,现代诗比绝大部分实用的知识或技能,都更有用。读诗像旅行,与小说与散文相比,诗是最不友善、最不体贴的,总是布满了障碍让人读得踬踬颠颠的,总是提供着别扭的语句、奇异的意象,阻止你回到安稳、舒适的熟悉空间。诗给出了一个不定的、混乱的、同时却又巨大、壮观的威胁,却让你似乎体会了人生。


读诗就是在让你感动的句子前留下印记,以一种神秘的方式据为己有,你不必成为诗人就可以拥有诗。


02

诗的奥秘


好诗必须提供丰富的暗示,让你觉得在眼底撩乱的不可解中,藏着可解的路径。诗是一种公开的隐藏,一种带点恶意的挑逗,它告诉读者,我这里藏着特别的东西,然而真正的宝物是什么,它绝对不会讲明。诗最不同的地方,就在它不直接诉说。诗用不诉说来诉说,所以才能够保留住那些一旦被诉说就破坏了的经验与心情;用不存在来表达存在,有时是最能接近存在底层、最迂回却又唯一的吊诡路径。诗有声音,它的声音必然是内在的、暧昧的。因为介于有与无之间,也就容纳了听者自己解释与编造的空间。




03

诗是什么


诗就是在一切变得清朗公开的时代里,坚持神秘,不暴露不脱光的力量。诗比较像小小的、阴暗的幽深花园,围着高高的墙,只有一道很窄很窄又很难找到的小门。然而在跨入门的那瞬间,即使是只有一瞥的时光,你进入魅惑的过去经验里,回到神话、仪式、热情与狂乱的人类集体童年记忆里,在那一眼的时光里,享受难得的迷离恍惚。诗也是高度不安和激情的表现,没有人一生都处在不安和激情里的,就像不会有持续的地震,不会有永久的发烧一样,所以诗像地震般偶然、无法预知,诗又像发烧般不正常,甚至病态。


04

谁需要诗


对人生充满肯定、明确看法与意见的人,不需要诗,大概也无法从诗里得到太多启发。诗,尤其是现代诗,在形式上的基本方向,就是暧昧的、犹豫的,在肯定与否定间逡巡徘徊的。青少年的世界里充满了许多不确定,而且他们也还来不及将那么多规律规则内化成为自己的一部分,所以在与诗接触时,他们往往可以有直观的亲和本能,能和藏在诗里面,诗人的暧昧、犹豫,呼应感应。


诗之所以存在,这个世界之所以需要诗,正因为我们不能甘于只活在熟悉而确定的世界,对青春正盛的年轻学子尤其如此。


05

诗人不是行业


如果诗的精神、诗的态度与诗人合而为一,这个人势将成为社会上极怪异、极讨厌、极让人难以忍受的分子。然而如果诗人却又大剌剌地和社会和平相处,应对进退都很合宜的话,我们一定又会受不了他的人和他的作品。辛波丝卡对诗人最主要的定位是:“诗人——真正的诗人——必须不断地说‘我不知道’。”诗人因为“不知道”,所以开始写诗。“每一首诗都可视为回应这句话所做的努力。”不过如果透过诗,诗人真的“知道”了,真的觉得自己找到了能够安心的答案,那么吊诡地,他也就被取消了作为诗人的资格了。


06

诗对诗人的折磨


诗无法练习,诗也无法循序进阶。诗人孤零零地面对宇宙洪荒,古往今来所有的时间,以及上下四方所有的空间,眼前是拥挤的人群、头上是疏离的星星。诗人寻找那独特的激情,同时寻找表现那激情的独特形式。诗人无法“为诗工作”、“为诗准备”,更没有办法衡量他是否有“为诗努力”,这种特质,带给诗人很大的压力,也预示着诗人与社会间高度的紧张性。



07

诗的语言


诗人和炼金师一样,拥有强大惊人的意志力,不接受别人自然接受的日常平庸、廉价、而且具备高度独裁性格的语言系统,他们调理日常语言的材料,创造出原本不属于日常生活所可以拥有的黄金,某种情绪与意义的黄金。诗的世界存在的第一因,就是与现实语言世界之间的断裂。诗人的每一首诗都是他和整个现实语言世界的对抗,至少是龃龉,他不断地跟既有的语言、句法吵架,而且我们能看到那吵架的过程,了解那吵架的道理。


08

诗的秩序


诗人没有办法写出那种有秩序有明确线索的诗,理由很简单,因为他们之所以写诗,就是为了要试探在近乎绝对自由、任性、放纵的情况下,会不会制造出一些不同的意义与情绪和感官经验?诗是一组一组极度个人的暗号,组装在一起,呈现出某种神秘却没有标准答案的秩序,诗人与读者间的共通感受是领略到那神秘秩序的存在,由神秘秩序回推解码那组暗号,但是他们领略到的秩序内容,他们解出的暗号答案,可以完全不一样。

09

诗人与读者


能把心里的感受、肉体的经验讲得最准确、表达得最淋漓尽致的,往往不是我们自己的话、自己的语言。有时需要依赖别人、尤其是依赖诗人,来讲出我们心中那些在语言之先的重要的事。只有透过读自己无论如何写不出来的诗,只有透过引用既成的诗句,才能真正明了、定型自己的心意。诗人的诗,有时比我们自己的语言更贴近我们。所以诗人与读者间存在一种很现代的关系,近乎SM,虐待与受虐的关系。诗人是自由的,为了保有诗人的自由,所以读者是被捆绑的。自由都在诗人,捆绑都在读者。经历了疑惑、恐慌、拒斥和焦虑,在自愿的受虐里,读者终于尝到了被虐待的快乐。因为我们发现:诗人所昭示的那个洞穴,其实是如果不被虐待,如果没有经过诗人的严苛要求,我们根本不会知道的那个自我内在的黑洞。


10

诗以自己的方式迎向你


诗是庞杂繁响的世界

酷如一家钟表店

错错落落隐隐约约

各自以自己的时间走着自己

有一些怵目惊心的激情

引动灵魂暗影

栈堆起来的密林

听见风缓缓引燃的声音。


这一次,他唱出了不一样的时间之歌

读杨泽的《新诗十九首》

杨照 | 文



《新诗十九首》

杨泽 著

台湾印刻文学

生活杂志出版公司

2016年6月版

这回,将近二十年后,杨泽写出了一种全新的节奏。和他自己过去的诗作比较、放入中文现代诗的历史脉络下,都是全新的节奏。


全新,但当然不是完全没有来历。听着这节奏,我们重新回头理解了过去读过的某些作品,原来是意义深远的前导,含藏着等待萌芽成长的种子。例如这样的句子:


音乐,何种音乐

摇将起来,歌将起来

可拭生者脸上的泪痕

音乐,何种音乐

摇将起来,舞将起来

可使时间不用过去

未来不必发生?


上一回,我们在诗集《人生不值得活的》之中读到这样的句子,很自然地视之为rhetorical question,以问句的形式来强调音乐的重要性,来表达对于音乐的信任,在所有的现象与表达中,只有音乐,从时间之流中悠悠流过来的音乐,吊诡地将人带入一种无时间的入迷状态中,遗忘了时间。


现在我们才发现,也才明白,原来对诗人来说,这是真正的问题,需要寻找答案的问题,而且他不避艰难地立意寻找,要找出那摇将起来、歌将起来、舞将起来足以对抗时间的音乐,将之化而为诗,写出一种能够对抗时间的诗。


或者说,更能够和时间好好相处,不需以紧张、对峙的态度对待时间的诗。在这里,杨泽碰触到了现代诗和时间的特殊关系。现代诗的成立,来自于现代生活与现代性,来自于人被迫活在“不自然”的时间中,所产生的困顿、焦虑、挣扎与迷茫。海德格尔说的:物理性的时间,是没有时间感的时间。自然的时间,不管用什么方式定义“自然”,是不平均的,有着不同的浓度。春天的成长时间,步伐、密度不同于秋天的凋零时间。醒不过来的噩梦中一分钟,挤满了超过饮酒欢笑半小时所能包含的时间内容。


这种有浓有淡、时快时慢的自然,在现代生活中被代换以“客观性”、“理性”的时间。一天被分成平均的二十四小时,一小时六十分钟,一分钟六十秒。


现代诗用各种方式显示这种“理性”时间的粗暴与霸道。现代诗的形式,基本上便是对抗“理性”时间的工具,拒绝顺畅流荡的拍点,自觉地扭曲声音与文法的顺序,戏剧性地浓缩、省减叙述,来将读者从假象的、平均的、无聊无趣的“理性”时间中拔出来。


杨泽也曾经理所当然地隶属于这样的现代诗阵营里。然而,也早在那个时候,他的诗的追求,似乎就带着一份对于现代诗基本前提与集体联想的微微不满,或微微不自在。


最不自在的,应该是现代诗人摆出的高度文明姿态吧?应该是现代诗人比一般人更文明更远离动物性需求的形象吧?多年之后,杨泽找到了他要的字眼来彰显这中间的不对劲,一下子就攫住了我们的注意。他说:“哦,那些青涩小兽的日子”,他说:“佯狂耍酷的青涩小兽”,是了,诗人、诗的追求、尤其是每每陷入“忽忽若狂”热情中的诗的追求,明明比日常生活更动物性、更感官、更直觉吧,怎么会反而被视为远离动物本能,剩下文明修饰的模样呢?


或许早在那个时代,现代诗就已经留下了这根本的矛盾,困扰着杨泽、考验着杨泽。诗明明是疯狂的东西,诗明明是靠着身体里某种抑制不住的热情而迸发的,还有,诗明明就必然也必须包藏许多疯狂热情中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暴乱异象,有神话有末世毁灭式的启示,为什么人们,甚至包括诗人自身,却以不自然的文明角色、以繁复的节制修饰来包覆诗呢?


有没有可能找到一种诗,可以还原诗的冲动中的这份“自然”,这份动物性的热度?有没有可能绕过所有这些已经存在的浪漫抒情手法,回到浪漫抒情的本源上,重现浪漫抒情的开端——有没有可能找到一种表现,可以真正让情感更自然、更直觉、也就更动物性,而不是让情感更隐晦更曲折,也就更需文明与知识介入诠释而离开日常语言?


以音乐史作比拟,那么《古诗十九首》之于杨泽,就像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民歌之于巴尔托克吧!《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典诗正式“古典化”之前,最重要、最杰出的作品。《新诗十九首》要回到《古诗十九首》式的简单、素朴的声音。杨泽要逆转声音与意义,他要用声音来引导意义,他要让意义被用极其肉体的方式,先被听到、先被撞到,然后才被看到、才被知觉。


节选自杨照为杨泽诗集《新诗十九首》所写序文



杨照

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候选人。现为新汇流基金会董事长。主持Bravo91.3“阅读音乐”及九八新闻台“杨照音乐厅”广播节目。长期于“诚品讲堂”等开设人文经典选读课程。横跨小说、散文、评论、经典导读等领域。近期出版有《打造新世界:费城会议与美国宪法》、《别让孩子继续错过生命这堂课:台湾教育缺与盲》、《谁说青春留不住》等书。




亲可能,还会对以下内容有兴趣


颠覆阅读体验的烧脑神书《S.》你读懂没?| 他将文学批评视为“史诗”事业 | 物华天宝大唐史 | 卡达莱 | 世界为什么要感谢荷马 |"他者"被欧洲定义的东方世界 | 你为什么还这么穷? | 现实和理想火拼,最终以理想毙命而终结 | 炎凉的另一面 | 农夫生死书| 走出你自己的'谷仓' | 董桥眼中的钱先生、杨先生 | 马尔克斯 | 我们侵犯也被侵犯的尊严 | 爱情对策 | 极简宇宙史 | 罗马 | 阿城 | 诗意的沦亡 | 约翰·列侬的私人领地 | 怎么治无聊的现代病? | 最优秀的人早已死去 | 管教对孩子有用吗?| 俞晓群:影响我人生的三本书 | 读书 这么美好的事 | 世上最美的爱 | 萨特 | 纯净,质朴,是美书 | 跑,是一种信仰 |食物记忆最是长情 | 是枝裕和 | 鸟儿终于落| 足球史传奇|惊人之吻|瘟|写情欲,只见美感,而无猥亵|人之所以异于电脑者……|天才与梅毒:原谅大咖一生放纵不羁爱自由|带枪的狄更斯,嗑药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别让孩子继续错过生命这堂课 | 明日的餐桌上是有机,还是转基因?| 博物,其实是人道| 少罪恶,假服从之名而行?| 没有外国入侵,中国的帝制也会崩溃 |西西弗| 王尔德|什么才是生活中最大的围城?| 斯通纳| 除非朝霞有一天赶上晚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