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职院校内部资源配置:内涵范畴、价值取向与操作体系

 太平盛世在等你 2016-07-23
高职院校内部资源配置:内涵范畴、价值取向与操作体系


自1999开始,为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要求,我国高职院校数量及其办学规模快速扩大,但在此过程中,学校相关的投入与自身发展的速度不相称,学校资源短缺,同时由于质量管理水平所限,资源配置方法手段也较为落后,普遍存在资源使用效益低、重复建设、闲置浪费等现象。教育资源效益缺失成为高职院校内部质量管理的现实问题,从而也加剧了高职院校资源紧缺的矛盾。因此,如何界定高职院校内部资源配置的内涵范畴以及价值取向,如何实现优化高职院校内部资源配置与利用,形成一套可借鉴的操作体系,成为高职院校促进学校质量管理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高职教育研究领域对院校内部资源匹配研究不多,本文意在基于人才培养质量管理的视角,研究探讨高职院校内部资源配置的内涵范畴、价值取向与操作体系,以求在业内能有所启发和借鉴。
一、高职院校内部资源的内涵范畴
资源从社会生态学的范畴看,资源被定义为对人类或非人类有用或有价值的所有要素的集合,从广义范畴来看包括人力、制度、时空、信息、自然等类别资源,其基本特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资源稀缺性,二是资源被利用性。资源的有效使用主要是如何实现科学的资源匹配。
资源配置是经济学领域的术语,基本内涵是指各类人力、物力、财力等有限或稀缺资源,在经济领域效益管理中实现产业、行业、企业及不同区域之间的科学分配以及相关的配套,其中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即宏观层面侧重于资源配置,而微观层面则侧重于资源利用。宏观层面的资源配置是指在不同的产业、行业企业、不同区域和各生产单位,资源如何实现科学的分配,其配置的关键在于每类资源能够使用在最适和的领域或实施项目上,并产生各资源要素的效益最大化。微观层面的资源利用指在资源分配方向既定的条件下,在产业体系、某个区域或一个实体生产单位的内部如何实现科学的组织资源和利用资源,其实施的关键在于通过资源利用,让其发挥最大效益作用,确保生产处于最佳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上 。
由此,我们可以归纳出高职院校资源配置的两个着力点,即微观资源配置和宏观资源配置:微观视角的高职院校资源配置是基于高职院校内部各类资源以及可分配的基本框架下, 以获得最大效益的高质量科研成果和人才为目标,对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进行专业化和系统化的组织与利用,使之发挥最大的效益。微观视角的高职院校资源配置又分两个层面,学校层面主要侧重于资源配置,即根据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要求,依托现有各类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资源匹配; 而二级学院(系部)层面主要侧重于资源利用,即基于学校资源配置的顶层设计,结合自身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需要,确保各类资源的投入效益与使用效率,尽量减少资源的闲置或低效率使用。宏观视角的高职院校资源配置是基于某地区域高职教育现有资源的条件下, 通过在各级各类高职教育部门、实体单位之间实现科学分配,以实现该类教育资源流向最需要的,最适宜的区域或高职院校。
本文提及的“内部资源配置”专指微观层次的高职院校资源配置。根据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创新等基本功能,可将高职院校内部资源总体分为教学科研资源、师资资源、学训资源和校企合作资源等四大块基本资源,其资源的优化布局、匹配程度以及使用绩效,是高职院校质量管理能力和软实力的体现,更是高职院校能否获得外部资源进行有效协作的关键。
教学科研资源是高职院校的核心资源,包括高职院校多年办学实践中形成的办学理念、专业特色、课程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创新以及师资能力、科技研发水平等优质资源,这些资源是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载体,也是学校办学实力和外部影响力的重要因素;师资资源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证的关键,其中教师是高职院校师资资源的主体,包括培养和引进的专业教师和从企业一线聘请能工巧匠的兼职教师;学训资源是体现高职院校产学研用类型特点的重要支撑条件,主要包括教学仪器设备、学训基地、生产性实训中心等;校企合作资源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基础,产学研用的实施是依托校企合作展开的,包括高职院校通过自身知识和技术、人力资本等资源输出,获取企业提供的资金、场地、设备和社会资源等;以及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人力资本优化、技术成本降低以及新技术发明和应用等。
 二、高职院校内部资源配置的价值取向
1.导向上以专业建设统筹资源配置
当前,转变依赖行政决策及偏重行政管理的资源配置模式,应确立以专业建设统筹资源配置的基本思路。在专业布局上,应基于市场需求的大小与专业本身实力的强弱两个维度,把校内专业分为市场需求大且专业实力强、市场需求大而专业实力弱、市场需求小而专业实力强、市场需求小且专业实力弱等四类专业,其中“第一类”应是重点发展专业,“第二类”和“第三类”则是应该兼顾的专业,而“第四类”是应该淘汰的专业。根据以上专业规划设计,并结合校内自身专业情况实际,资源配置在相关要素投入、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方案选择、成果评价等都要服务这一专业建设思路,并资源配置过程中完善其配套机制,使其真正体现出紧贴产业发展、校企深度合作、社会认可度高的专业特点,使学校专业布局尤其专业群构建上形成高职教育类型的质量特色,促进“能强”、“有特”的优势专业形成规模;同时如对教学仪器设备的购置,也应从多个专业的共同需求来考虑,注重基础性建设和长远发展,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2.结构上以师资资源建设为重点
师资水平是一所学校办学实力和影响力的关键。一支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是学校各类资源建设的重点,其他资源建设都要考虑师资资源的实际以及潜力发展。高职教育是多元办学主体的教育,其教育教学以及师资建设都体现出政府、行业、企业、院校等多方参与的类型特点和元素,在此结构下,资源的配置应着眼于师资多元能力的建设,如在制定相关政策、制定有关行业标准、深度校企合作以及专业教学改革的参与度等师资建设的重点上,要确保该类资源的匹配和“轻重缓急”,而不仅仅用在“双师”或“双师结构”的构建上,其中尤要注意促进教师专业性发展,包括包括专业理想的建立、专业知识的拓展(量的拓展、知识质的深化、知识结构的优化)、专业能力的发展、专业自我(专业认同 )的形成等。
3.方法上着眼于内部资源的匹配
匹配是一个组件的需求、目标和结构与另一个组件的需求、目标和结构一致,在此主要是指高职院校内部资源与教育教学的匹配,它包括内部资源与教育教学之间的匹配,以及内部资源与教育教学所处的文化、环境、结构之间的匹配两个层面。两者匹配要求内部资源管理能够自觉地根据高职教育教学的需求及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自身的目的和结构,使之保持与教育教学和环境的协调一致(具体关系见下表)。
4.机制上体现资源配置的可持续性 
   高职院校内部资源配置上,既要统筹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实际,又要着眼于未来学校事业发展的需要,以兼顾到资源的使用效益以及可持续利用两者的平衡,这就要求必须合理地开发高职院校内部资源, 兼顾开发与整合相结合,有效地进行补偿与再生。要在经费控制的范围内,加大生产性实训设备的投入,突出高职院校工科专业为主和教学成本高的特点,同时尤其要注意现有设备投入的可持续性,要兼顾“现有问题的解决”、“过程科学的维护”和“未来发展需要”三个原则,来推进资源的投入和建设;要充分利用好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这个平台,多渠道引进行业企业资源,科学优化校内已有资源,形成校企合作资源建设的长效机制,即在结构组织搭建上的长效性和制度保障上的专业性两个关键点寻求突破。
三、高职院校内部资源配置的操作体系
高职院校内部资源配置上存在具有自身类型特点。在实践操作上,要基于人的需求和社会需求两者的平衡,来设计其操作体系的构成要素以及结构关系。根据资源管理的基本过程,可分为科学决策、资源整合、资源控制、资源共享、资源匹配、管理机制等6大要素,其逻辑关系是前者是后者的依据,而后者则是前者推进的下一阶段目标;各构成要素相互关联,互相促进,其逻辑主线就是围绕人的需求与社会需求平衡的目标,来系统化开展高职院校内部资源的配置,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化的操作体系。
1. 基于沟通与研究实现科学决策
组织行为学认为,人们更愿意接受和执行自身参与决策的结果,因而在确立高职院校内部资源配置的重大事项或优先发展领域的决策中,应遵循科学专业的决策组织程序,确保学校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之间的协作与沟通,突出决策过程的民主性和公开性。涉及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的问题,应确保参考正在实践一线从事教学科研的教职工的建议;涉及学校管理层面的问题,管理者需要兼顾学校整体发展和当下重点发展,系统地研究资源配套的相关各种因素和实施技术方法,以高水平的政策性研究成果作为其内部资源配置决策的基本依据以及实施参考。
高职院校要重视科研工作,突出“科研强校”的发展理念,根据实际建立独立的二级单位专门研究机构,职能定位要兼顾政策性研究和学术性研究,积极开展校本研究、高职教育中观研究以及区域经济和政府政策相关研究,为学校管理层和政府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咨询和信息服务。
2.基于质量管理的布局整合相关资源
质量管理整体布局是学校战略发展、资源配置和工作实施的重要依据,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标准,应体现在学校各类决策和制度中,如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科研激励政策、工学结合教学管理制度、财务管理规定等,发挥质量管理整体布局在内部资源配置中的导向作用,避免因决策的多变性和随意性带来的资源浪费。基于学校质量管理的整体布局,明确内部资源配置在质量管理中的“关节”以及其配置的目标重点,使优化资源配置在发挥资源最大效益的同时,成为全校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支撑和组成。
高职院校要实现内部资源的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就要对其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其基本依据是要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教育教学来序化展开,例如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材开发、教学管理等如何科学配套师资资源、科研资源、校企合作资源以及学训资源等,同时将内部资源分配等问题进行广泛的沟通,使得选择性决策获得合法地位,增进人们对整体建设目标的理解,获得更多教职员工的支持和认同,以更好地提升过程的执行力。
3.基于制度设计控制内部资源的配置
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显示,制度、政策和法律法规也是一种稀缺性资源,制度最为重要的作用在于整合各类相关要素,使其产生最大限度的综合效益,所以制度设计是高职院校内部资源配置的基本工具。制度设计要体现两个层面,一是机构设立,就是根据实际成立资源配置委员会,以有效制衡资源配置中的各种因素;二是明确学校内部组织机构的边界和相关职能,就是要明确学校、学院、部门在资源配置系统的具体权力与职责,并进一步落实各执行层的责任,并以合理的控制来实现各类责任的完成;三是加强财务管理等重点制度的建设,把握好资源控制的重要抓手。高职院校要坚持以规划定项目,以项目定预算,并完善过程资金、资产、资源配置的内部审计和控制,同时应加强财务预算研究,定期形成财务状况调研分析报告,包括借贷水平、现金总体流向以及投资项目计划等,为学校管理层决策提供信息和参考。
4.基于平台构建实现内部资源共享
要仔细分析识别校内可以利用或实现共享的资源,对于学训资源、师资资源、科研资源、校企合作资源等,分别设立资源共享的平台。校企合作资源方面,高职院校要争取与区域的政府部门或行业协会合作,建立政校企合作理事会,形成机制成规模成区域与行业企业开展深层次合作;师资资源方面,要基于高职院校师资多元能力的开发,搭建其校内专任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相互补充、相互流动的渠道;科研资源主要体现在高职教育的产学研用上,可以利用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平台,实现“以研促教、以研致用、以研育人”的目标;学训资源要强化生产性实训建设,通过建立应用中心或工程中心,促进以产养学、以训促学。
另外,要实现内部资源长效共享,相关机制建设是重要的配套。高职院校应探索以适当的方式引入有偿使用资源的新机制,合理共担公用设施的运行成本;通过合并等方式对院系单位进行结构整合,促使教学与研究资源得以更充分的利用、大型试验仪器设备等充分共享;采取跨专业建设与跨专业研究,采用以“创新团队”、“创新平台”等组织形式,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资源共享。
5.基于动态评价促进资源配置的科学性 
 要实现高职院校内部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有效配置,构建系统的专业的资源配置评价机制是其重要手段之一。对内部资源配置科学性的评价主要应在动态评估和综合评估两个层面下功夫,通过建立专门的内部资源配置评价指标体系,对资源整合与资源使用进行过程控制。要基于项目管理的理念进行评价改进,将重点教育资源投入与学校战略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相关联,对重大资源投入为依托的建设项目要跟踪管理,对负责人、项目投入、目标任务、实施路径、成果鉴定等量化指标,并采用任务契约的方式明确具体任务,包括具体的数量、质量、效率、效益的发展指标和考核指标。 
四、人的需求和社会需求在资源配置中的平衡
要保持人的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的必要的张力,在内部资源配置上理性把握价值追求和技术效率维持二者之间的平衡。布鲁贝克在《高等教育哲学》中指出大学确立其地位的途径主要有两种: 政治论哲学( 大学具有服务社会功能)和认识论哲学(大学应研究学问)。政治论哲学强调是社会的发展需求,那么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应围绕行业企业岗位能力标准,突出培养具有技术应用和操作技能能力的人才,主要解决是学生就业的问题。认识论哲学强调是人的发展需求,就高职教育而言,其兼顾“高等教育”和“职业性”两种属性,但其首要本质是高等教育,是一种以知识、技术技能为载体,完善人格,培养专业人才的过程;高职教育应是在就业导向职业性基础上,强调学习者的教育性发展。
高职教育主要培养为经济社会发展直接服务的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它是一类教育不是培训,同时也是区别于普通教育的一种高等教育类型。社会发展需要着眼于就业导向,但在注重技术技能训练过程中也蕴含着职业精神养成、训练方法、团队协作、职业文化熏陶等人的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与此同时,人的发展需要着眼于发展导向,但在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中,复合型的技术技能培养也是其重要的基础。所以,在高职院校内部资源配置中应在人的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之间寻求一种动态的平衡,使其既体现政治论教育哲学的工具价值取向,也要体现认识论教育哲学的人本价值取向。     
公众号名称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本文摘编于《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2016年第15期,转载请注明出处。责任编辑:徐桂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