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存“六心”气自消

 姚咏杰 2016-07-23

我国古代在养生方面素有重视“恬淡虚无”、“愉快乐观”的优良传统,对此,明代养生家石天基将其概括为六个“常存”之心。

常存安静之心

石天基说:“嗜欲若少,则心自然安静,试看深山穷谷之中,人多长寿者,嗜欲少而心常安静所致也。”意即一个人不贪得无厌、不痴心妄想、不患得患失,自然就会心安理得,延年益寿。


常存善良之心

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但必须注意保存这“善”,不使散失。石天基据此而提出,心地善良的人,常常助人为乐,无害人之心,其一言一行均问心无愧,这样,心中自然坦荡安适。


常存正常之心

就是要求知正邪、明辨是非。石天基说:“学人惟具觉心,诸幻自退,譬如日色当空,昏暗自明。得此妙法,不独病痊,而且长寿。”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能思维清晰,维护正气,自然就会心明眼亮,排除一切烦恼。


常存欢喜之心

明代医学家胡文焕《类修要诀》云:“笑一笑,少一少;恼一恼,老一老。”石天基亦要求人们随遇而安,随意而适,不做过头事,不伤和气心,如此“随富随贫且随喜(白居易语)”,自然就会“寿比南山福如海”。


常存和悦之心

就是要求宽以待人,保持和谐愉悦的人际关系。我国古代有一套独特的哲学观念——“和合”论,其基本精神就是在处理事物内部或外部的关系时,都必须保持和谐。石天基所倡导的“和悦心”与此是一脉相承的,即认为以和悦之心待人,人乐己亦乐。因此,每个人都应当胸怀宽阔,不斤斤计较,宽宏大量,不耿耿于怀。


常存安乐之心

“知足者常乐”一语出自《论语》,但这主要是老庄道家的思想,如老子说:“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又云:“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庄子也说过“不乐寿,不哀夭”的话。石天基继承这一传统,向人们提出了常存安乐心的要求,即每遇不如意之事,甚至处于十分艰难的逆境时,应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心态来排除烦恼,享受乐趣,如此“知足常乐”,何愁不颐养天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