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疾病库

 蚂蚁岛丫丫 2016-07-23

肛窦炎

 

【肛窦炎】Anal sinusitis   Other diseases of anus K62     

【别名】

 肛隐窝炎     

【概述】

肛窦炎是指发生在肛窦、肛门瓣的急慢性炎症,又称肛隐窝炎。由于炎症的慢性刺激,常伴肛乳头发炎、增生肥大。二者皆为常见病多发病,且可互为因果,故可视为一种疾病。临床上以排便不尽、疼痛、瘙痒为主要表现。本病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以青壮年为主,女性大于男性。     

【病因】

肛窦炎的病因一般认为是由于肛窦的解剖特点引起肛窦容易发生炎症。肛窦的结构呈杯状,开口朝上,不仅引流差,而且易于积存粪渣,致使肛腺分泌物受阻,易于细菌繁殖。细菌从其底部侵入到肛腺,造成肛窦的炎症,继而发生其它肛肠疾患。      

【临床表现】

 早期症状较轻,不易被发现,单纯炎症现象又容易被病人和医生所忽视,病情严重时才被发现。其临床表现为:

(一)症状:

1.疼痛:一般为撕裂痛或烧灼样痛,排便时加重。

2.排便不尽感:病人往往有排便不尽感、肛内异物感和下坠感,严重者伴有里急后重感。

3.瘙痒:常与疼痛、排便不尽感等表现混杂出现。病人常诉瘙痒伴胀痛感,瘙痒而无法抓挠感。严重时出现反射性放射状瘙痒,可向会阴部前后放射。可见肛门周围皮肤较正常人潮湿。皮肤呈潮红色。

4.会阴部不适:肛窦炎常出现反射性疼痛,向尿生殖区、骶骨、尾骨或下肢反射。可伴消化道症状,如消化不良,矢气多、或便秘等。

(二)体征:肛窦炎常常只有局部的临床症状,而无明显的全身症状。

1.视诊:肛门外观、形态大部分病人正常。严重者可见局部肿胀,肛周皮肤潮湿,粘液渗出,但肛周皮肤皱折无明显增厚增粗。

2.指诊:肛内温度轻度增高,在近齿线处可触到硬结、隆起或凹陷,并有压痛或触痛。有时肛门内括约肌紧张,肛管有紧缩感。

3.肛镜及探针检查:肛镜下可见到患者肛窦部充血、水肿、颜色发红或暗红,挤压此肛窦周围组织时,有压痛或有粘液或脓性分泌物从炎性窦口流出。常伴有肥大的肛乳头,呈黄白色或淡红色,部分肛瓣肥厚充血,用肛窦钩或探针检查时,能顺利的探入肛窦内较深的部位,而在正常的肛窦口则不易探入。

4.全身检查:肛窦炎的病位虽在局部,但不可忽视全身检查,只有全面检查,方可做到准确无误。应检查是否有活动性结核,如有结核应局部全身同时治疗。另外糖尿病人抵抗力低下,易并发肛窦炎,应在治疗糖尿病的基础上治疗局部病变。必要时需化验血、尿、便常规,并作心电图,肝功,尿素氮等项检查,以免造成延误主病的过失。     

【诊断】

肛窦炎的诊断主要根据病人的自觉症状和局部检查,具体可参考以下标准。

(一)病理诊断组织学证实局部为炎性改变。

(二)临床诊断具有下列条件之一:1.临床表现:肛门不适,有排便不尽和下坠感,伴疼痛、瘙痒、肛门潮湿。2.指诊:肛门括约肌较紧张,肛内有灼热感,齿线处可触及到硬的隆起或凹陷,触痛明显。3.镜检:镜下可见到发炎的肛窦及肛门瓣充血、水肿,轻压肛窦可见有分泌物流出。旁侧肛乳头肿大。用探针检查,可探入肛窦较深部位。     

【鉴别诊断】

1.直肠息肉。2.内痔。3.绒毛状乳头腺瘤。4.肛瘘。     

【预后】

由于症状较轻,易被病人和医生所忽视。但本病是引起肛肠外科疾患的主要感染灶,有肛门疾病的''发源地''之称。据统计约85%的肛门直肠疾病(如肛周脓肿、肛瘘、肛裂、肛乳头瘤等)是由肛窦感染所引起的。若不及时治疗或延治、误治,日久使气血壅滞、络脉瘀阻,内化为热、湿热毒邪壅聚于肛门,则易变生它证。如痔、裂、痈、瘘、肛门顽湿等。因此本病应早期诊断和治疗,对预防其他肛门疾病有着重要的意义。      

【治疗】

肛窦炎的治疗大致可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早期肛窦炎只要诊断明确,及时给予抗感染治疗,疗效是非常满意的。但到晚期往往形成脓肿,内盲瘘、或顽固性久治不愈的肛窦炎时,则应及时采取手术治疗为宜。

(一)非手术治疗:

1.抗感染治疗:肛窦炎一般多为大肠杆菌感染所致。也有变形杆菌、结核杆菌等。根据感染菌种,可给相应的药物。常用的药物有甲硝唑、氟哌酸、庆大霉素、磺胺类、链霉素、异烟肼等。

2.外用药治疗:常以消炎止痛的栓剂和膏剂。如洗必泰痔疮栓、消炎痛痔疮栓、马应龙痔疮栓和马应龙痔疮膏、九华膏及各种消炎抗菌药膏。

3.灌肠、坐浴治疗法:如使用甲硝唑、庆大霉素等保留灌肠,温盐水或1:5000的高锰酸钾溶液坐浴均可。

(二)手术治疗法:由于肛窦的解剖学特点,抗生素不易进入肛腺腺体内,故本病的一般疗效不稳定。若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肛窦内已成脓,或伴有肛乳头肥大和隐性瘘管的病人,宜采用手术治疗。      

【中医概述】

 本病是以肛门内疼痛、灼热、坠胀感,排便后向会阴、臀部放射,肛窦红肿、有脓样物等为主要表现的痈病类疾病。脏毒是因燥屎、腹泻,粪便留滞肛窦,湿热下注所致。本病多因饮食不节,过食辛辣厚味,温燥之品,或肠燥便秘,或肛门破溃感受湿热毒邪,或阴虚湿热下注、或气虚下陷,致使肛门气血失和,形成肛门不适、潮湿、瘙痒、疼痛等症。     

【中医诊断】

(一)诊断:1.有排便不尽之感,或肛内异物及下坠感,便带粘液及血丝。2.肛内烧灼样疼痛,排便时疼痛加剧,或伴肛周皮肤湿痒。

(二)辨证:本病总属虚实夹杂,有标实而本未虚,亦有本虚标实,因此辨证当首先明辨虚实标本。临床上可根据证候不同,分为以下几型:

1.湿热下注证候:肛门潮湿,瘙痒,有粘液及脓性分泌物流出,肛内坠胀,肿痛,排便时疼痛加重,伴里急后重,粪色黄褐,心烦,口渴口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滑。辨析:①辨证:本证多见于发病初期。以肛门坠胀疼痛,偶有刺痛,便时加剧,流粘液及脓性分泌物,大便次数增多或腹痛即泻,泻时不爽,里急后重,心烦口渴口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滑为辨证要点。②病机:湿热下注于肛门,郁结不散,久则化热,湿热蕴结肠络,致使肛门灼热,肉腐成脓而流脓液,气血运行不畅则肛门坠胀疼痛。

2.热毒炽盛证候:肛门灼热,肛周皮肤红肿,糜烂,疼痛,便时加重或腹泻,或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脉数。辨析:①辨证:本证多见于发病的早中期,邪盛而正未衰,以肛门灼热,肛周皮肤红肿,糜烂疼痛,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者为辨证要点。②病机:因肠道燥热,积热下移壅结肛门,郁结而不散,久则灼热蒸内,肉腐成脓,则肛门肿痛,糜烂则流脓液。热邪耗伤津液则口干渴,小便黄赤,大便秘结。

3.阴虚内热证候:证见肛门不适,隐隐作痛,便时加重,肛门粘液溢出,混有血丝,手足心潮热,盗汗,口干,大便秘结,舌红苔黄或少苔,脉细数。辨析:①辨证:本证多见于发病的中晚期,以肛门不适、隐隐作痛、粘液中混有血丝,手足心烦热,盗汗,口干少津,便秘舌红苔黄或少苔,脉细数为辨证要点。②病机:因郁热邪毒灼伤津液,阴津亏损则见口干、手足心潮热,盗汗夜甚,大便秘结,粘液混有血丝等阴虚内热之象。

4.气虚下陷证候:证见坠胀不适,粘液外溢,伴有脱肛,面色晄白,少气懒言,纳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辨析:①辨证:本证多见于发病晚期,以肛门坠胀,粘液稀薄,少气懒言,脱肛,小腹下坠,面色晄白,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等气虚升举无力为辨证要点,②病机:因病久中气不足,气虚下陷,升举无力,故出现肛门坠胀,脱出。脾失健运故见纳呆,便溏。面色晄白,少气懒言,均属气虚下陷之象。     

【中医类证鉴别】

 (一)肛瘘:肛瘘内口多在肛窦,肛镜检查时用组织钳牵拉瘘道外口,可见有肛瘘内口的肛窦明显被牵动而凹陷。触诊可摸到窦道的条索物至直肠的终点与内口的肛窦相连。探针由外口沿窦道探查可从肛窦探出口内。

(二)裂肛:疼痛时间长,表现为周期性疼痛,排便时多有便血。

(三)息肉痔:生在齿线以上的直肠粘膜上,表面呈肉红色,圆球形,表层组织结构为粘膜,易出血,不痛,多见于小儿。     

【中医治疗】

 本病治疗当以清利湿热,泻火解毒为主。但要注意泻实补虚并举。临床上可根据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分型论治,全面兼顾。可按每期病情的转归情况,灵活运用治疗法则,内外结合,补泻兼施,审因论治。

(一)辨证选方:

1.湿热下注治法:清热利湿,活血止痛。方药:化毒除湿汤或止痛如神汤加减加减,黄柏10g,银花20g,丹皮10g,茯苓10g,桔梗6g,生薏仁20g,苍术10g,枳壳6g,通草6g,生甘草6g。便干加大黄、火麻仁、桃仁等。每日1剂,水煎服。

2.热毒炽盛治法: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减。银花20g,野菊花15g,蒲公英30g,紫花地丁15g,天葵子10g。瘀血重者加红花、川芎;气滞加木香、元胡、枳壳。每日1剂,水煎服。

3.阴虚内热治法:滋阴清热、凉血止痛。方药:凉血地黄汤加减。生地10g,当归12g,槐角8g,黄连6g,天花粉12g,甘草4g,升麻12g,赤芍12g,枳壳10g,黄芩10g。血热者加羚羊角、五味子。每日1剂,水煎服。

4.气虚下陷治法: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30g,人参9g,炙甘草3g,归身12g,橘皮10g,升麻10g,柴胡12g,白术16g。虚寒者加干姜、肉桂;合并湿热者加苍术、黄柏、知母等。每日1剂,水煎服。

(二)单方验方:

1.鱼腥草场:鱼腥草干100g(鲜250g),水煎浓缩成50-80毫升保留灌肠,二煎100毫升坐浴,每日2-3次。具有消肿止痛,活血化瘀作用,适用于肛周各类炎性病症。

2.猪胆汁:新鲜猪胆一个,浓白糖水送服新鲜猪胆汁,每日1次。每晚温盐水熏洗肛门,治疗3-5周可愈。本法可清热解毒,消炎止痛,消肿散结,用于各类痔疮及肛周炎症。

3.蒲公英汤:用蒲公英100-150g水煎服,每天1剂,或煎水坐浴每日2-3次,消炎止痛。

4.坐熨法:用新砖块在纹炭上烧薰,待热后,加陈醋于砖上,用新酒渣洒在热砖上,患者坐于热砖上嚣蒸,每日1次,总用3-5次即可愈。有消肿散结,收敛止痛功效。

(三)外治及其他治疗:

1.熏洗疗法:用苦参汤或五倍子汤或祛毒汤(甘草10g,枳壳10g,川椒10g,防风10g,苍术15g,葱白3根,马齿苋20g,朴硝12g,五倍子10g,侧柏叶16g),煎水,先熏后洗,2次/日。

2.敷贴疗法:用三黄膏,或酥胆痔疮膏,敷贴患处。

3.药栓疗法:熏洗后将九华痔疮栓,复方痔疮栓,消炎痛栓,或薄荷痔疮栓等一枚纳入肛内,每日2次。

4.灌肠疗法:用熏洗灌肠液,或复方芩柏颗粒剂,保留灌肠,每日早晚各1次。

5.手术治疗:单纯脏毒,或已成脓毒,宜沿肛窦作纵形切开疗法,脏毒伴有肛乳头肥大者,宜采用结扎切除疗法。

(四)中药

1.龙胆泻肝丸:可清泻肝胆湿热与实火用于肛周脓肿、湿疹、肛周热毒症。10g/次2次/日口服。

2.解毒消炎丸: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每次口服4-6粒,每日3次。

3.知柏地黄丸:滋阴降火,适用于阴虚火旺,骨蒸盗汗,下焦湿热,二便隐性出血等。

4. 参苓白术丸:健脾渗湿,用于脾虚型。

5.补中益气丸:补中益气,用于元气亏损,中气不足和气虚下陷之症。

6.便秘服麻子仁丸或液状石蜡。大便稀溏,便次增多服香连片或黄连素。

(五)针灸利用针灸方法以达到舒通经络,消肿止痛的作用。取合谷穴,长强穴以泻法,每日一次。发热时加双侧曲池,大椎穴均可。6次为一疗程。     

【中西医结合】

治疗思路与方案:中西医结合治疗肛窦炎,也是近年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西医的手术治疗适应于对经药物治疗无效或肛窦内已成脓,或伴有肛乳头肥大和隐性肛瘘的患者。早期的药物治疗常常难以凑效。中药重在整体的调整,作用较缓慢,但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的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一)肛窦炎的中药治疗:由于肛窦的解剖学特点,抗生素不易进入肛腺腺体内,一般的西药治疗,临床效果不稳定。中药通过整体的调整,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而达到治疗的目的。临床上根据病人的表现,灵活运用中医辨证施治的方法,可用清热利湿、清热解毒、滋阴清热、益气举陷等法治疗。可酌情适用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凉血地黄汤、补中益气汤加减。

(二)肛窦炎的综合治疗:肛窦炎在整体的治疗基础上,加强综合治疗,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除给予抗炎治疗,肛内塞药和外敷药,还可以采用中药熏洗,缓解痉挛的括约肌,改善肛门局部的血液循环,有利于炎症的吸收。还可将中药直接灌入直肠,使其直接作用于病灶区,则消炎止痛的效果更佳。常用药有黄连、银花、栀子、公英、丹参、防风、甘草等。

(三)切开挂线治疗:

1.适应症:适应于肛隐窝部触痛、硬结,抗炎治疗无效,引起肛门持续性不适,疼痛,坠胀,心神不宁者。

2.原理:肛窦炎是齿线上方,肛柱之间的隐窝炎症性改变,常引起肛门直肠周围脓肿。本术式切开肛窦,挂线引流并防止肛周脓肿形成,是根治方法之一。

3.操作方法:①取截石位,肛周及肛管内常规消毒,局麻生效后,于肛外1.5厘病窦的相应点位之皮肤作切口,以探针从外切口纳入,与病窦呈直线行进,在食指于肛内协助下从病窦自然穿出。②探针头系10号丝线,线端系橡皮筋,回撤探针,引出皮筋,将皮筋间的皮肤切开,适度拉紧皮筋,并钳夹,于钳下以丝线将皮筋扎紧。术后按肛门开放伤口换药。

4.注意事项:探针进切口须与病窦呈直线,以免造成兜状伤口,不利引流。处理好病窦口及感染的肛门腺,保持引流通畅。      

【护理】

忌食辛辣刺激食品及酒类。保持大便通畅,养成定时大便的习惯。便后清洗肛门。     

【参考文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