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实用北京街巷指南--王彬(简介)

 老北京的记忆 2016-07-23
实用北京街巷指南(1987年6月一版一印/馆藏自然旧近9品/见描述)
《实用北京街巷指南》序--刘绍棠
我是城圈外的北京人,北京的乡下人。
虽然我那生身之地的村庄距离北京城内只有三十六公里,可算近在眼前,但是在旧社会却又象远在天边。我是十二岁那年考入市里的中学,才进了城的。
童年,我听到城里开了眼的本村人说起北京市内的街巷,是“大胡同三千六,小胡同赛牛毛”,被吓得瓷住眼珠儿,伸出的舌头缩不回去。我们那个小村,只有一条街,几条巷子,对于北京之大是难以想象的。
所以,我进城上学有一两个月不敢远离校门,怕的是在三千六百大胡同和多如牛毛的小胡同中走丢了,晕头转向,迷途难返。以后日子住长了,摸着了门路,才知道北京内城四四方方,大街小巷四通八达,只要记住方位,便不会迷路。这年冬季,我为衣食所迫,一边上学一边当报童,每天凌晨三时趸报,六时半以前卖完。数九寒天,顶风冒雪,穿街过巷,见胡同就钻,有路就能走,跑遍四城畅通无阻。也正因如此,我虽然曾在不知多少条大小胡同奔走,却都是浮光掠影,一闪而过,记下的胡同名字很少。
四十来年过去,我已经是个货真价实的老北京人,但是老北京的街巷变化极大,光靠记住方位走路,常常钻进牛角尖而陷入绝境,或是撞墙碰壁原路返回。我这个老北京又象当年初来乍到一样,举步游移了。
古老的北京城,是一座伟大的文化宝库和历史博物馆。北京的街巷,是城市的脉络,交通的渠道,也是大博物馆中的一座座历史、文化、民俗展览室。每一条街巷都有自己的来由,都有自己的故事,大有学问,各有特色。
有关北京街巷的典故,野史稗闻和方志笔记都有繁简不一、丰富多彩的记载。但是,散布众书,书又古旧,不但当代北京人知之甚少,即使年高资深的老北京人也知之不多。北京正在发生巨变,建设现代城市又如何维护古都风貌,还没有妥善解决;目前城市建设是否已经算得上现代化,古都风貌有怎样对待才是真正的维护?众说纷纭,各有其理。但是,现实生活的迫切需要,又不得不大拆大建。未来的北京将是什么模样,是否还能保留老北京的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历史特色和民俗特色,谁也难以预料。
我反对大破才能大立,反对破字当头立在其中,反对破坏了老北京才能建设新北京。但是,我赞成该拆的就拆,决不能抱残守缺,守旧绝不是维护。然而,在新北京的建设上,不要只管眼前不顾后世,只讲实用不顾美观,凡是新的就是好的,正如创新未必就是创优。人们之所以发思古之幽情而恋旧,主要是因为新得肤浅,新得低劣。日用百货可以日新月异,花样翻新,伟大的首都北京不可能拆了盖,盖了拆地变花样玩。所以除旧布新必须有高瞻远瞩的见识和作为,将过去、现在、未来三合一考虑,才能周全而稳健。
新陈代谢,万物一理,老北京街巷的逐渐减少也是势所必然。雁过留声,人死留名,城市的变化沿革也应有所记录。旧的街巷拆除了,应该留下它的遗照和遗事,不能尸骨无存而又不留档案。我们需要家谱、巷谱、街谱、市谱、国谱。市谱就是地方志,国谱就是中国史。
几十位业余研究北京民俗文化的青年同志…正在编写百万字的《北京胡同史》…为了给国内外游客提供方便,也为了使当代北京人对自己的居留地怎加一点了解,他们又在踏勘的基础上编写成《实用北京街巷指南》。出版社一定能获得很好的社会效益。
他们要我为这本书写序,我不堪重任,写不出来。草成这篇小文,只算是一个老北京人献给他们的衷心感谢。

刘绍棠   1986年10月于蝈笼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