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叶舒宪 自玉帛之路考察活动以来,围绕距今四千年前后的齐家文化分布范围,已经踏查过数十个县。从相关文物普查资料提供的情况看,著录齐家文化遗址最多的两个县是庄浪和漳县。本来这次渭河道考察的计划路线中没有漳县,看到陇西距离漳县仅有几十公里,便建议增加了自陇西到漳县的一站,希望能够对该县的齐家文化遗存情况有个初步印象。 2016年7月21日晨,考察团从陇西的华盛国际大酒店出发,直奔漳县。汽车穿越两个隧道后便进入漳县地界,只见被小山和黄土塬环抱的一方封闭世界。抵达县城后先在当地干部引导下考察县城旁边的两个史前文化遗址。随后又驱车三十多公里,到新寺镇走访晋家坪遗址。不料今日恰逢新寺镇赶集的日子,街道上摆满各种商品,从西瓜水果和农产品,到服装鞋帽日用品,应有尽有,人群摩肩擦踵,熙熙攘攘。我们的商务车废了好大功夫,才穿过新寺镇,来到一处非常开阔的河边台地,这里靠近漳县两大河流(龙川河、榜沙河)的汇流处,自然环境优越,是史前先民首选的栖息地。只见一座碑上写着“晋家坪遗址”五个大字,属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烈日当午时分,大家急忙奔入地里,低头寻找陶片之类的古代遗物。和昨日在陇西县文峰镇的暖泉山遗址所看到的情况类似,这里的文化堆积层较为丰厚。从地表上散落的陶片看,有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到石岭下类型,再到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和汉代文化,大体上从距今6000年断断续续地延展到距今2000年。不过半小时的观察采样,时间短而仓促,我们没有看到寺洼文化、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的陶片,商周时期文物和秦国文物也似乎也没有见到。最先捡到的是一件黑色石凿,约为马家窑文化或齐家文化遗物。随后在河边的土崖下看到一个灰陶纺轮。考古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玉璧起源于纺轮,即象征性的玉礼器来源于实用性的纺织工具。从圆片形加中孔的相似外形上看,这种说法不无道理。快要离开时,在田间看到一只黑陶环的残件,属于仰韶文化时期的陶制手镯,也可视为玉镯子的原型。不一会,张天恩兄也在另一块地里看到又一件陶环残件。大家一阵感慨,似乎6000年前的漳县先民喜欢装饰,能够有闲暇和雅兴批量地生产这种陶质的饰品。当然,那时的手镯虽然十分古朴,却很可能寄托着驱邪消灾,防御鬼怪魍魉的辟邪功能。15人中,唯有来自渭源县的作家寇倏茜兄采集到一片玉镯的残片,推测为齐家文化遗物。 返回漳县城时,为回避新寺镇的集市拥挤人群,我们改道走河对岸的武山县马力镇。以马力为名的这个乡镇,第一次进入我的个人记忆。谁知道下午赶到武山县博物馆参观,几件一级文物的出处,都是马力镇。如最著名的仰韶文化石岭下类型鲵鱼纹彩陶瓶。还有一件长22公分的齐家文化白色大玉铲,国家二级文物,也出自马力镇。可惜的是漳县博物馆因为内部搬迁而不能接待,没能看到来自晋家坪遗址的完整文物。这或许是天意让我们再来漳县。 ![]() 漳县晋家坪遗址陶器 如今的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在四五千年以前显然并不贫穷。试想:仰韶人或齐家人若是在食不果腹的情况下,会去批量地生产和佩戴陶镯子或玉镯子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黄土山包围下的漳县,何以能承载那样厚重的大传统文化系列?午后一点回到县城午餐时,前来陪同的县武装部干部一语道破天机:“渭河流域因为干旱少雨,常有河水断流的情况发生。我们漳县的几条河从来也没有发生过断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