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家乔治·莱考夫致力于研究“框架”这一概念,并最终将这一套理论搬进了总统大选。他认为,人们在语言当中会自觉和不自觉地使用框架,而不同的框架会暗示不同的隐含信息。举个例子来说吧:“她不需要他的资助”,这句话并没有暗示太多情感色彩,和“她不需要他的施舍”相比,一词之差,给受众造成的印象就会天差地远。 我们已经确定,“拖延”不等于“拖延症”。而其实就“拖延”这个词来说,本身也具有框架和暗示性。如果它一开始被叫做别的名字,今天的命运也许就会不同。不妨让我们回到这个词的源头看一看,当我们被灌输“拖延”这个框架,我们同时还被灌输了什么? “拖延”这个词是一个舶来品,英文是procrastination,从构词法的角度来分析,pro-意味着“向前”,而cras-则代表着拉丁文里的“明天”。所以这个英文单词,直观翻译过来应该是“到明天”的意思。“明天”是一个有趣的概念,它近在咫尺,却永远不会真正到来。当“明日”变成“今日”,自然就会有新的“明日”出现。所以这个词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因循往复。这不禁让我想起耳熟能详的《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看来无论古今中外,这种因“明日”而生的痛苦都有共通性。 直观上,我们都很清楚这种“到明日”,或者称为“因循往复”的痛苦是一种什么状态:焦虑,烦躁,做事心不在焉,总是闷闷不乐。我们每天坐立不安,始终纠结于自己没有完成的计划,但我们并不会真的着手去做。我们花费很多时间在那些并不特别有乐趣的活动上:游戏、电影、美剧、吃零食、睡觉、淘宝……我们看似享受,但并不真正享受。我们不得不承认,自己的行为已经濒临失控边缘。在我们想象的计划中,“明天”总是无限美好,一派轻松,所以我们无比害怕当“明天”变成“今天”,就只好接受一事无成的当下。我们痛恨自己,认为本应拥有比今天更好的生活。可越是不甘,越是静不下心…… 这种种状态,都包含在procrastination当中。但如何用一个简单的中文词传递它们呢?这里,就看出框架的作用了。假如我们将这种状态统称为“懒”,那么它似乎就隐含了一种道德指责,这个命名传递的信息是:谁叫你自己不争气,不想理你! 但假如我们稍微变换一下框架,叫做“懒型人格”(并没有,这个词是我自创的),那么含义就截然不同。它仿佛变成了一种先天(或早期)注定的禀赋。人们一早就划定了属性,后来的努力也难以扭转。而“懒癌”就有另外一层意味了:它变身为一种病,并且积重难返,它消除了道德训诫的意味,同时让这一状态中的人群变成弱势的受害者。“癌”本身又带有“放弃治疗”的暗示,这一份痛苦无从化解,只能认命然后乐观地自嘲。 由此可以体会框架的重要性。每当我们尝试从自身的状态中提炼出某一元素,代表我们对它的理解时,我们就制造了框架。而框架当中,附加了各种微不可察的潜台词。潜台词所传递的暗示,又会对框架里的人带来真真切切的影响。假如我最初用“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定义这种状态,那我似乎就暗示着合理的计划才是摆脱当下痛苦的必经之路。假如我提炼出“闷闷不乐”或“焦虑不安”这一特点,它就更像是某个情绪管理的问题。或者又可以叫它“网络/游戏成瘾”,接受这个框架的人会相信,自己的痛苦全在于无法戒除这些成瘾行为。“不甘心”和“自我谴责”同样也是这种状态中极瞩目的痛苦,这些词似乎是在劝告:接受现实吧,顺其自然吧。——如你所见,命名本身暗示着未经验证的解决办法。 现在,我们把这种状态命名为“拖延”,这个框架在暗示什么呢? 它突出了“行动”在这种状态中的重要性,似乎是唯一重要的事。它暗示着有很多事情是不能被耽搁的,这些事情是“正事”。只要做正事就可以摆脱痛苦,也只有做正事才可以摆脱痛苦。不做正事变成了一种让人担心的状态,无所事事无异于犯下罪行。 我接触过不少来访者,他们笃信浪费时间会招致命运的惩罚,他们会因此变得“没那么成功”。他们努力鞭策自己,一旦没有在做“正事”就会惶恐不安。甚至他们已经没有任务在身了,他们仍会恐慌:“我这样打游戏度日真的可以吗?我是否需要制定一个假期计划,让自己多读几本书?”——然后,发现自己又回到“拖延正事”的框架中。 今天,已经有很多人认识到,这种对时间的紧张并不是痛苦的解决之道,反而成为加剧痛苦的元凶之一,越拼命想做事,越是动弹不得。也有许多“治疗”“拖延”的人,在苦口婆心地劝人们将注意力从时间上转移开,留给自己更大的弹性和空间。但是在我看来,只要这些努力仍然在围绕“拖延”这一框架进行,它的效果就会不尽人意。同样是乔治·莱考夫教导我们的:“在和对方争论时,切莫使用他们的语言。他们的语言确立了框架,那绝不会是你想要的框架。”我很惊讶于直到现在我才领悟了这个道理:别想那只大象!你会发现你满脑子都是那只大象。别为拖延本身而束缚!当然,你就没法不被束缚。 所以我找到了一个新的词传递procrastination这种状态,这将会产生一个不同的框架。我把它叫做“明日迷”。亦即,对于“明天”的执迷。我认为这个说法比“拖延症”更全面,更客观,更不带评判性,也贴近英文的原义。同时,我也认为它暗示了这种状态的症结所在,我将在之后的章节证明这一点。如你所见,我会立刻开始使用“明日迷”这一称呼,而提到“拖延”时,仅仅指代“明日迷”外在呈现出的行为特点(而且是之一)。希望你在阅读时能尽快适应这一用语习惯,我相信这个新的框架会带来极大的积极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