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框架中的拖延者(4):希望与不满

 看风景xx 2016-07-23

如果用一个词概括“明日迷”的精神气质,我想最贴切的词应该是:不满。


对自己不满,对现实不满,对拖延不满。无论承认与否,无论提起“拖延”是痛心疾首还是玩世不恭,每一位明日迷的心里都积压了深深的不满。我们对自己失望。我们懊恼,愤怒,责怪自己又浪费了时间,碌碌无为,离明日的解脱还是遥遥无期。


每一个“今天”,我们都用这种想法折磨自己,再用行动上的放纵补偿自己。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每次和明日迷的来访者工作时,总会联想到苏轼这句诗。


“营营”是明日迷的生活写照。看上去忙忙碌碌,分秒必争。其实很多人,连同我自己,心底有一些疲于奔命的大失落:到什么时候才能解脱?我这么累是为什么?


我们其实早有答案:因为不拼就会被淘汰;因为落后会被看不起;因为不想让父母失望;因为想让甩掉自己的女孩儿后悔;因为北上广的房价高得离谱;因为以前的同学又换了车;因为想做一番事业,因为想让家人活得好点,因为没法接受自己这么弱……


所有不满的痛苦,都是希望孕育出的。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希望是失望之母。“勤奋小人”恨铁不成钢地瞪着“懒惰小人”,想必赞同这句话。


可是,希望难道不正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吗?希望成绩好,希望成功,希望挣钱,希望有社会地位,希望有爱情,希望受人尊敬……这些,都会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积极的活力。重要的是,希望再美好,那都是“明天”的事,我们却忍不住总拿它否定“今天”。


如果用“明日”的美好与今天相比较,多数人会因此而不满。而这种不满,又被包裹到另一个貌似很积极的框架中,叫做“进步”。进步是一个褒义词。当今社会,对“进步”的渴求已深入骨髓。可为什么叫进步?为什么不是左步右步?不是退步?


“进”代表了一种时间关系上的参照,即“未来要比现在更好”。至于“好”在哪里,则取决于不同的价值观,俗一点是挣钱的多少,高尚一点是知识能力的高低。而一旦接受了“我要进步”这种框架,也就接受了它暗含的信念: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现在这样,危机重重,是我不满意的。我必须摆脱现在这样。


这又会加剧我们对“明日”的希望:啊,以后彻底结束现在的状态就好了。——中学生想着,有一天考上了大学,就可以自由地玩了;大学生想着,有一天找到工作,就再也不用写论文了;上了班的人恨不得快点结婚,有自己的孩子;有了孩子又想让他快点长大上学,好让自己腾出更多精力上班、升职;上班太累,又盼着“明天”就能退休……


明日迷之所以成为明日迷,是因为他们总想从现在解脱。


“现在,我不满意自己。”这个念头潜移默化地,为我们带来了多少痛苦?


让我们不快乐,让我们觉得现在这些时间毫无价值。


让我们耽于幻想,沉迷于将来有朝一日成功后的如释重负。


让我们忍不住泄气,自怨自艾,精神萎靡,缺乏动力。


“啊,还是先睡一觉,先吃点零食,先刷刷淘宝,养精蓄锐再开始奋斗吧……”


甚至于,即使有兴趣的事,快乐的事,如果当成“正事”来做,也会慢慢感觉到痛苦,感觉到肩上的担子一天比一天沉。原理很简单:做正事,我们就希望“进步”。


而希望进步,就等于说现在,我们还不满意自己。


一旦把目光放到未来的进步,对此刻的不满就难以避免。“勤奋小人”和“懒惰小人”会立刻开战。而我们已经知道了,一旦被这场希望与不满的战争席卷,我们的内心便会天昏地暗,永无宁日。做事的乐趣破坏殆尽,我们背着沉重的包袱,举步维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