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竹山梦文化由3个部分组成: 其一,民众对九仙的信仰。 相传汉武帝年间(公元前140---公元前97年),即两千一百多年前,冶城(今福州)刺史何堠,生了九个儿子都是盲人,在于山炼丹修行,最后得道成仙,骑鲤升天,途经福清境内,发现了石竹山,看见这里风光旖旎,尤其山上悬崖有个很大的洞,洞口有一个大平台,石凳石桌天造地设,好像是专门为他们准备的,所以决定在这里落户,以托梦的方式为百姓排忧解难,这个洞民众称作'九仙洞'.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九仙的传说家喻户晓,民众集资倚着九仙洞建成'灵宝观',供奉九仙神位。274年后改名'灵宝道观'.南宋乾道九年(公元1173年),灵宝道观扩建,因加建了供奉其他神明的殿宇,原来建的供奉九仙的寺观另立名称叫'九仙阁',也叫'仙君楼',灵宝道观随之改名'石竹寺'.直到上世纪80年代,石竹寺得到复兴,规模空前,最后定名为'石竹山道院'.民众对九仙的信仰,表现在石竹山道院常年香火鼎盛,经久不衰,还表现在福清许多建于宋元明代的寺院如海口瑞岩寺、龙田福庐寺、东瀚护国寺等,都设有九仙阁或九仙宫。
石竹山祈梦活动始于何时没有文字记载,有一个祈梦故事发生在五代十国之闽国期间(909年----925年),距今也有一千一百年左右。古代最着名的祈梦故事来自明代叶向高,他在石竹山牛蹄洞(有的说是'留题洞')口的岩壁上留下一首诗,诗的最后两句是:'一自名山传梦后,只今玉带愧横腰。'诗后面款文是:'余为孝廉时祈梦,仙告以腰系玉带。万历丁巳春邑人叶向高书'.这就告诉后人3个事实:一是叶向高是在家守孝期间到石竹山祈梦,那时候叶向高已中了举人。因此,叶向高祈梦是想知道自己今后会做什么官。二是叶向高得到的梦是腰系白玉带。古代官员的腰带不同材料代表不同级别,最高级别的官员才系白玉带。三是叶向高写这首诗的时间是万历丁巳春,即公元1616年春天。这时间是叶向高第一次辞官在家期间,他是在阁臣(相当于副相)职位上辞官的。叶向高是一位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他第一次辞官的原因是皇帝虽然对他很好,但对他好的政治主张却不重视,自己官居高位却无所作为,所以才辞官的。因此诗中有'只今玉带愧横腰'的愧疚与遗憾。但后人编的叶向高祈梦故事却不是这样说,而说叶向高中进士前就到石竹山祈梦,梦里听见有人说:'富贵无心想,戊戌两不成。'这使叶向高很错愕。因为按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功名没有希望。而寺里的道士却说这是个好梦,'想'没有'心'即'相',说叶向高未来官居相位;'戊戌'两字像'成'但不是'成',预示叶向高做宰相的时间在戊戌年。实际上戊戌叶向高才39岁,到丁未年49岁时才入阁。显然,祈梦故事是文学作品,所传达的是'因果'文化,世上所有的事情皆有因果,之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文化,只有文化可以穿透历史联系现在。正因为祈梦文化的传播,所以形成福清以及周边县市民众到石竹山祈梦的习俗。 其三,民众接春习俗。 每年'立春'那一天,无论立春来临是白天还是晚上,都有成千上万的民众自发地到石竹山参加接春活动,形成了福清及周边县市的一种民俗。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文化和科技不断发展,全国各地的接春习俗渐渐地淡出社会生活。到了改革开放之后,全国几乎找不到哪个地方还举行这个活动。
歌词: 石竹山上漂浮着云烟 千百年前这里居住着神仙 多少梦幻得到仙人的指点 祈梦的故事一个比一个灵验 啊… 好一座山 一座巍峨的石竹仙山 梦文化回旋在天地之间 好一个梦乡 一个神奇的中华梦乡 有梦就有实现的那一天 梦乡 梦乡 中华梦乡………… 石竹山上追梦者万千 从古到今这里梦话连篇 多少心事藏着前程和幸福 圆梦的故事一个比一个缠绵 啊………. 好一座山 一座巍峨的石竹仙山 梦文化回旋在天地之间 好一个梦乡 一个神奇的中华梦乡 有梦就有实现的那一天 梦乡 梦乡 中华梦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