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21 师爷莫三先生 李自成农民起义胜利的最高潮,是崇祯十七年春天攻克北京。但正如规律所限定的那样:任何事物走到极端,就像登山者登上最高峰,四处看任何方位都是下坡路。故而,先是方针大计的失误(内因),后是吴三桂引狼入室、满清顺势入关(外因),在京城没舒服几天,慌慌张张地办了登基大典便匆匆撤离。接着,一路败退——回陕西、走豫鄂,溃武昌,直至富池口主力完全覆灭。 在中国历史上,李自成是少有的几个已经夺取了政权,又功败垂成、失败了的农民起义领袖,他所领导的这场运动之历史意义、失败的原因及其教训等等,早已有专家学者的专著予以阐述,更有许多研究者就此著书立说,洋洋洒洒、何止千言万语。笔者识浅,孤陋寡闻,更不会“做”学问,不敢涉猎染指于斯,只得望洋兴叹。 然而,这段历史错综复杂,充满了神秘和诱惑,令人不得不频频回顾。所以,自清初以至今日,正史、野史、方志、笔记,以至于戏剧、小说,多有真真假假的记述与各取所需、难分皂白的艺术形象的出现。 于是,笔者亦不甘寂寞,跃入这万山丛中,撷取一草一木,也不管真假,更不管是确有其人还是系艺术形象,拿过来统而笼之地仔细端详。恰好,拙作《白莲群英轶闻録》整部书都与之紧密相连,不能不略知一二。因此,写作之余,便将些许雏见形成文字,献丑于案前,就教于方家。 这“一草一木”就是——闯营中之武将文臣。 (一)武将: 李自成的“老八队”是闯营的原始雏形。其实,就是从那时起,老八队——闯营——大顺,无论是一个阵营还是一个政权的核心已经初步建立。这个核心的成员刘宗敏、李过、高一功、袁宗第、田见秀,包括李双喜、张鼐等人,不是打破皮肉连着筋的亲属、义子,就是患难与共、生死相依的老家乡邻。这和同时起义的其他几股义军,如张献忠、罗汝才、一斗谷、瓦罐子等阵营中的情形一样,无可厚非。 但问题也就出在这里。 其一,这个核心中的人物原本都是当地极端贫穷、被逼无奈的农民和无业游民,凭着一腔热血出生入死,在斗争中才逐步成长为能够指挥千军万马、独当一面的将帅之才。然而“打天下”毕竟不能替代“平天下”,更不能说明他们能够“知天下,治天下”。时候一到,“衣锦还乡”的恋乡情结,“老子打下的天下老子坐”等种种农民本身狭隘的思想意识便暴露无遗。 崇祯十四五年间,明末的能臣干吏杨嗣昌、陈新甲等人一死,能打仗却又拥兵自重的左良玉龟缩武昌,华夏大地烽烟四起,外患连连,大明江山已是摇摇欲坠。当其时也,李自成雄师百万,横扫中原,无人能挡其锋芒。 此时,如果采纳李岩的主张:占稳中原,以为根据;居上游压迫江淮,东南数省指日可下;攻青徐扼漕运,断了朝廷的命脉;然后沿山左山右向北进发,山东、山西、河北逐次收取。其间,在这些地方建立政权,安抚百姓扶植农桑,不用两三年,一个生机勃勃的崭新帝国便可成型,即使满清人打进来又能如何! 可是,牛金星倡议称王于前,众将领催促打回陕西,建都西安于后,麻木不仁间,李自成称王于襄阳,刘宗敏建六部政府于西安,高一功带着李双喜等驰往米脂,又是翻盖李家祖坟,又是赏赐阖乡亲朋,热热闹闹地准备迎接“真龙天子”还乡了。 这期间,明朝的各方统兵大将、各地的督抚开始警觉,以求自保。史可法沿江淮一线摆开阵势,准备严防死守。左良玉不再一味避让,而是与镇守鄂北的袁宗第互有攻防。另一支重要的农民起义军领袖张献忠在中原和江汉平原不得志便连忙杀往四川,建立大西政权,“你李自成能当皇帝,咱老子为何不能!老子先当给你看看。”原来还能联合作战的各路义军,杀的杀(比如罗汝才),跑的跑,短时间形成的统一战线迅速土崩瓦解。 如此一个大好的局面给葬送了,一段千金难买的时间被耽误了。胜利刚刚开始,李自成和他的心腹已经种下了失败的种子。 其二,这个核心既盲目乐观又急于求成。因为崇祯十三年之后胜利得来的太容易,闯王阵营的兵马东征西伐,狂飙似的席卷中州,占了许多地盘。设官建府去管却又人才经验俱乏,不得不派兵驻守。于是,鄂北、汉中、山东、甚而陕北等地多点开花,百把万人哪里够!所以,孤军北伐时到底带去了多少军队?只有天知道。 就是在上述种种准备不足的情况下,闯营的核心以及大多数将领心急火燎地要去攻打北京。他们以为只要占领了京城,闯王再这么一登基,天下传檄可定,即可万事大吉了。匆匆忙忙决定这样的大计,李自成首当其冲要负主要责任,但是,手下的弟兄们一闹腾,人人都迫不及待地想升官发财,当“大哥”的还有什么话说?因此,领袖的一时糊涂,或者说难拂众意也在所难免。这之中,除了时、势以外,决定性的失误还是由人造成的,他们都犯了“小资产阶级”的幼稚病和急躁症。 “一只虎“李过果毅勇猛,高一功踏实坚韧,田见秀朴实无华。他们英勇善战,对大顺朝的建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闯营中位高权重,每人都能起到一言九鼎的作用。因此,如此大的失误,他们个个难辞其咎。 其三,最不可饶恕的当数刘宗敏。这位闯营里的“总哨”,“大顺倡义提营首总将军”其实是闯营中的二号人物。其人铁匠出身,“豹眼环睁,虬髯满面”,平素嫉恶如仇、刚正不阿。遗憾的是,占领北京后,他用“朴素的阶级感情”代替了“政策和策略”,纵容部队烧杀抢掠,导致军纪迅速败坏不说,又同牛金星一起“追逼捐输”而拷打百官,滥杀无辜,旬月间,他们在京城制造了一起又一起骇人听闻的惨剧。这样,既极快地丧失了人心,失去了百姓的拥护,又给敌人以“贼性难改,匪性暴露无遗”之口实,还让那些准备投降、正在观望的人胆战心惊,从此对他们彻底失望(如吴三桂等人)。于是,各种政治势力由此得出结论:李自成哪里有得江山的气象!“天命”不属于他。 之后,刘宗敏更是失误连连——盲目的东征山海关——死守潼关——再败孝感。往日的那位威震敌胆、精明强悍的总哨刘爷不见了踪影,终至富池口遭擒,被阿济格杀了。 (二)文臣 闯营中像模像样的“领导班子”,是在崇祯十二年之后,李自成冲出商洛山、首次攻占洛阳之前逐步形成的。 先是豫西卢氏县举人、正在吃官司的牛金星来投。此人中举甚晚但自视颇高,因为在学业、仕途上屡屡受挫而对现实极端不满,常有生不逢时、无用武之地之叹。到了闯营后谈天说地,道古论今,从理论上阐明了起义的意义(他比闯王攻明为“武王伐纣”),这自然得到闯王及其左右的尊敬,他们何时听到过如此高深的理论! 于是,牛金星俨然以“帝师”自居,大讲特讲《资治通鉴》。照他的意思,是极力想把闯王培养成周武王、唐宗宋祖那样的明君,倘若如此,那他便是姜子牙! 然而,仅仅是每天高谈阔论也不行,军队是要打仗的,需要有会排兵布阵,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高参”。这个高参最好还是个能掐会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奇门遁甲、阴阳五行无所不知、赛若刘伯温那样的人物。 似乎是风云际会,“誉满天下”的江湖奇人宋献策进入他们的视线,而几乎同时,宋献策献“十八孩儿兑上坐”的谶记来了。 一听说几百年前的“推背图”上就已经预言李闯王有帝王之份,闯营上下欢欣鼓舞,坚定了跟着闯王打天下决心的同时,自然爱屋及乌,将宋献策佩服的了不得!三国时期,蜀汉的关、张、赵云等人,是在诸葛亮于新野火烧曹军之后才开始拜服这个军师的,但宋献策一仗未打就被李自成拜为军师,可见其爱才、求贤若渴的心态是多么的迫切。 其实这二位并非辅弼之才。 牛金星除了高谈阔论以外,敛财、玩权术、爱美女可能是一把好手,他既不是姜子牙也不能比刘伯温。朱升一介白衣书生尚且能给明太祖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方略大计,却不见他这个“帝师”有只言片语涉及此类头等大事,他所关心的就是成功之后如何出将入相,如何收尽天下财色。果然,进京以后就见他不是敛财就是选美,忙得不亦乐乎。其人利用他“熟知历朝掌故”的有限知识,弄点上不得台面的小权谋还可以,其它,声色犬马之徒,庸才耳,哪里能当宰相! 宋献策尽管尽心竭力地辅佐闯王,在许多具体战役的谋划上取得成功,自从入了闯营后一直忠心耿耿、任劳任怨,甚至伴随李自成一路走到最后都没动摇,但他在方针大计上缺乏主见,每临大的关节便犹豫彷徨。他既没有管仲助齐桓公成就霸业的那种霸气,更没有像诸葛孔明那样的“经天纬地”之才。他真正应该选择的平台是江湖,凭他具备的“医卜星相、奇门遁甲”的本事,或可出入于王侯将相之门第,享“江湖奇人”的美誉;或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隐身于某个神秘组织之中(比如白莲教)去“呼风唤雨”,大展宏图。 遗憾的是,虽然他每战必卜,在山海关卜出天象示警,却还是挡不住李自成要“再打一仗”,结果大败而回。他只能成为一个悲剧人物。 闯营核心“领导班子”中的文臣以这两类人物为主,决定了这个阵营既不可能有“未出茅庐便知三分天下”的建国方略,又不可能有一切“唯军师是从”(三国刘备语),“令出如山”而执行无误的战略战术。如此便注定了闯营最终失败的命运,假如当时朝廷的局面不是烽烟四起、内外交困,李自成能否打到北京城都还是个疑问。 闯营中另一位重要人物是李岩。 因为历史一般说来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所以对昙花一现的大顺朝里面的许多人物均无详细的记载。但不管不详细也好,众说纷纭也好,李岩这个人确实有,他主编的歌谣“朝求升,暮求合,”“吃他娘、穿他娘……闯王来了不纳粮”就是明证。他进言的大政方针或许没有《李自成》小说中描写的那么具体、那么具有“雄才大略”,但可以肯定,李自成出商洛之后一帆风顺,除去其它因素以外,与李岩的诸多建言被采纳、实施大有关系,闯营就此兴旺、蓬勃发展,李岩功不可没。 然而,李自成可以说从一开始就没有完全信任他,虽然决策层里不缺他的身影,但真正的核心中从未有他的存在。 其原因有三: 一、李岩虽出身官宦门庭,却德才兼备,具有不凡的气质,尽管他为人谦逊低调,然举手投足间温文尔雅,与那些江湖习气缠身的将领们便显得格格不入。 二、李岩也姓“李”,况且他平素怜贫惜弱,在豫中、豫东美名远扬,老百姓都知道有个“李公子”,而当时闯王刚刚进入河南,声望不隆,于是这就招忌。“十八孩儿兑上坐”所指的到底是你李岩还是咱老子? 三、与牛金星、宋献策不同,李岩投奔闯王时是带着一支人马来的。在杞县被迫起义时,由家乡子弟组成的精锐和红娘子原有的队伍加在一起足有万人,从开封一路向西,沿途投军的究竟有多少不得而知。关键是李岩治军甚严,训练又好,几仗打下来,这支队伍便成了精锐之师,豫东的健儿们心里只有“咱家公子”也是人之常情。但是,文武全才、鹤立鸡群的李公子后面还有一支虎狼之师,叫谁能放心? 所以,因为上述原因,就不能让你李公子太得意,面子上求贤若渴,骨子里控制使用。久而久之,李岩明白自己招忌:政见无人认同,谋略不得施展。于内心叹息的同时外表更加收敛,谦谦然儒雅行事间,李闯王已经一错再错。 一直到大顺军败退出京城时,李岩不愿再沉默了,此时已是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口,再走错一步棋就意味着彻底的失败。 于是,他不避利害,反复向李自成分析局势,建议办法,并且,甘冒风险请缨前敌。如此作为,在那种内部主疑臣忌,外部四面楚歌的局势下,需要何等的胸怀和胆略! 然李自成绝非李世民可比。隋末群雄逐鹿,领军在外的将领有几个是李世民的亲信?特别是大将军李靖,更不是他原始阵营中人,却得以纵横天下,帮他终成一代帝业。在这绝大的关节点上,李自成心理上的狭隘、政治上的短视一下子暴露无遗——他竟然疑心李岩借机反叛,在毫无证据的情况下稀里糊涂地便将李岩杀了。栋梁轰然倒塌,本就草草搭建起来的大厦,离崩溃的日子还会远吗? 杀死李岩的代价也是巨大的。不要说后来归顺李自成的那些臣子们已经寒心寒到骨髓里,就是原来闯营中的老弟兄们,也都觉得咱家闯王“糊涂至极”而对前途丧失了信心,从而整个闯营的士气一落千丈。自退出京城到覆亡富池口,大顺军连番败北,没打过一次大的胜仗便是证明。 细数闯营中的文臣武将,李岩是最值得人钦佩、仰慕,更是让人为之扼腕痛惜的豪杰,假如当初李自成采纳他贡献的方针大计,假如能有一个合适的平台利于他施展其文韬武略。假如……那历史肯定就不是后来那个样子。 但,历史就是历史,它不存在假设。正因为如此,它才精彩、引人入胜。它不管人们的好恶,总是用无声的语言叙述着自己,总是用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不断地告诉人们无穷无尽的道理…… |
|
来自: 昵称27106408 >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