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早期创业者最容易忽视的三大误区

 长啸亦何为311 2016-07-24

创业公司A轮死的不尽其数,甚至C轮死的也大有人在。

在创业早期,有很多重要问题往往容易被忽视,近日执一资本李牧晴在以太创业集训营互联网金融专场讲到了这个问题,真心希望每位创业者都能渡过寒冬,迎来自己的春天。


执一团队过去10年投了60多家公司,或者是我们自己投的,或者是我们曾经看过的,但是我们没投,一直跟创业者保持沟通。这些公司在拿了钱之后,走过一些弯路,交过一些学费。

我今天会讲三个问题,也会举三个真实的例子。

我们自己总结,拿了钱之后做事赚钱挺不容易的。过去两年融资比较容易,但其实做业务都比较难,同一个领域十几家创业公司都拿到了钱,大家都在抢客户。最近,市场融资环境逐渐变冷,钱不会像以前那么充裕。

执一成立之后投资的部分项目,跟金融有关的,我们分两类,一类就是直接做金融的公司,包括有美利金融、加油宝;另外一类是做消费场景公司,比如链家、我爱我家等。投资跟消费场景结合的公司,两头会有两种人,一种是像淘宝、京东,有消费场景,可能也会延伸做金融,或者和合作伙伴做金融;另外一种就是直接提供金融服务的。

关于早期创业,我们今天就讨论三个问题。

不要重新发明轮子

这是创业里面非常重要的一条,即创业公司应该尽可能少去创新。

千万不要说今天我要干10个事情。最好的情况是,10个事情里面9个是别人已经干过或者验证过,我就干1件事。

因为你干10件事情有两个悲剧或者说不确定性,一个是把资源消耗掉了,另外一个是如果做每件事只有90%的成功概率,做10件事下来成功概率是非常低的。所以一定尽量少做创新,集中精力只做1件事情。

举个例子,某个做餐饮的公司,之前融资都非常顺,融了两千万美金,但他们今年烧完钱之后,创始人总结了一句话。他说:“从今天我们开始,我们开始学习做菜,然后我们才能再做餐饮”。你首先得知道人家是怎么玩的。

过去我们其实看到了身上有光环的创业者,或者是跨行业做的创业者,他们的确是发现了一些行业的问题,但是他不知道人家做的好的地方是什么,就跳进去了。他确实解决了那1个他发现的问题,但这个行业内99个优点他都不知道。最后的结果是什么?

其他人做得也许有问题有毛病的,但有99个客户,你可能就只有1个客户,甚至连1个客户都没有。

所以说尽量少做创新,先把这个行业的知识学会。怎么学呢?其实就是找最懂这个行业的人,先去从他那儿请教经验,然后接下来再组建相关的团队,这个其实效率非常高。

我们投的很多公司都会犯一个毛病,很多业务是在公司里想出来的,没有人想下到一线做业务。一线是很艰难的,所以大家为了逃避这个困难,创业者就回来做产品。这似乎获得一些用户,但这些用户可能是亏损买过来的。

这位创业者回忆了他09年在阿里巴巴做B2B的生意。他们曾经有一次开展会,第一天有点客人来,第二天、有三天没有任何客人来,只有他们公司三个人坐在展台上。他给我看了一下他当时的照片,他说他要到找回到归零的状态,他今天就回到了最开始的地方。

在这个过程中,最痛苦的永远不是没钱、没人,而是你曾经有过钱,你也曾经有过人,但是你今天要裁员,这个时候是非常痛苦的。所以说其实有一个负担,远比什么都没有要更加困难。上面是聊的第一个事情,不要重新发明轮子,而要快速学习行业内现有的知识,为我所用。

找到单元盈利模型

创业在找到新的模式之下,要使得最小单元是能够盈利的。而要实现这个结果,一定要到一线去。

举个例子,什么叫到一线去?我们后来发现在每个垂直领域做得好的创业公司,比如说在房产领域,产品经理去经纪公司当了一两个礼拜的经纪人,回来做产品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另外举个例子,有一个做搜索的高管,当时创业去做互联网教育。其最开始的逻辑,一般通常是说:我是线上做产品出身,于是去找一个做教育的合伙人,我们俩做一个黄金组合,我有互联网,他有+,似乎这就是一个互联网+。其实这根本就不是。

为什么?因为你找到了合伙人,但你们双方都不能理解对方工作的本质。这个之前做搜索的高管,以前是做纯线上的,他自己去当了三个月的家教老师,他自己去跟家长互动。他搞懂了每一个环节,所以他是我见过的极少数的在互联网教育领域行业做成功的。

很多人创业者的BP都是这么写的:XXX有10年的互联网经验,XXX有10年的教育经验,所以团队就是20年的互联网+经验。其实这个是假的,如果双方各自都不理解对方的工作,磨合成本极高。

真正的“+”是什么?是真的理解你的团队的合伙人在干什么。刚刚举的互联网教育的例子,这位创业者目前应该是全北京做家教做得最好的一个人,他真正的明白业务本身。

再举个Airbnb的例子。

Airbnb当时拿了天使之后,团队每天就在硅谷做产品。有一天投资人问了他们两个问题:你们的客户在哪儿?在纽约。那你们怎么在家中?然后投资人说,你们不要只待在办公室,你们三个创始人都去纽约,到用户家去、客户家去,去看看产品中的问题是什么。

他们去了纽约后,发现很多很基础的问题。他们发现,有很多客户是白天上班,晚上回家拍照片,因为找不到专业的摄像师,使得上传的照片质量就很差,影响了消费者的决策体验。

于是,Airbnb优化了房屋照片,甚至请了摄影师,使得产品界面非常美。另外一个问题是,他们发现纽约50%以上的租客根本就不是美国人,于是消费者就会有语言、汇率方面的痛点,于是这个问题也得到了解决。而这些问题都是在一线中解决的。

当创业者面对电脑上的后台数据,这些数据只会告诉你,用户留存很差、成交率很高。但这些数据不能告诉你,用户的痛点到底是什么。无论做任何行业,用户的痛点有时候是想不到的。所以这若干的问题,都有赖于创业者一线去解决。

大家一定要把单位经济模型想明白,每个人创业的时候都是因为发现了一个痛点,但我们后来发现,痛点可能是一个局部的痛点。

为什么呢?

举一个例子,比如最开始苹果手机出来的时候,有很多功能是非常弱的,不能多任务。苹果公司为什么要选择不能多任务?是因为多任务会非常容易造成崩溃。这其实是做了一个权衡,并不是说创业者解决了多任务的功能,就能击败苹果。苹果公司负责开发系统的工程师,已经做了非常多的权衡,可能做一个事情,有一千个考虑的因素。

另外很多创业者并没有任何的创新,但是能够牺牲利润,因为有VC投。比如说我卖手机我不挣钱,但是我可以放现金贷。但也许有做现金贷的创业者,说现金贷我不挣钱,我可以靠卖手机挣钱。

当这个系统里每一个人都是这么想的时候,这个系统里就没有业务会赚钱。公司要找到一个基本单元的盈利,比如在一个城市赚钱,比如在单项业务赚钱,接下来就考虑如何去增长。

以上是第二点,到一线去,找到单元盈利模式。

起于创新,成于合规

过去一年有一些公司倒在了B轮。这些公司在经济模型上已经完全跑通了,但是公司被监管部门直接吊销牌照。做金融的创业公司,监管部门不光是罚掉他们的利润,而且把他们的所有股东投进去的钱全部罚完了,而且法人直接被职业禁入了。

金融行业是一个高度监管的行业。而且杠杆非常大,监管的力度会来得远比很多人预想的很快。很多人低估了政策的凶猛程度,整个公司业务没有了,个人也无法再进入这个行业。

所以我觉得在未来的一两年,大家如果要创业,我给大家的建议其实是,一开始可以选择慢一点的行业,叫做深积粮,缓称王。包括PR尽量的低调,尽量把业务人数控制在一个精简的范围内。

另外,在找基本单元的经济模型的时候可以更耐心一点。因为金融行业在历史上,很多公司成长起来并不需要靠VC。国内包括像信托,像小贷公司,并没有靠烧钱起家,因为本身这个行业是有盈利模式的。

过去几年像滴滴等公司,烧钱补贴做营销,靠再融钱来填坑,然后一轮一轮这么融下去,的确给人一些误导。

金融行业,就其本身的模式、规律而言,压力并不是很大,而且生意本身很低频、价格高相对。针对这个市场,只要有积极的心态,和自己的团队奔向一线去,肯定是能找到商业模式的。

本文转载于以太学堂(ID:xuetang201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