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王”名帖摭谈【6】 | 墨池头条

 泉林书馆 2016-07-24

六、且道平安且增慨——《平安帖》

“此粗平安,修载来十余日,诸人近集。存想明日,当复悉来,无由,同增慨。”

1王羲之《平安帖》

《平安帖》为《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一纸三帖之一,帖中虽道平安,亦言及时增感慨,在东晋玄学背景下,此或为清谈之常谈。

就此帖细赏,在后人诸多鉴藏印镶嵌之中,透过斑驳的痕迹与残缺的笔画,可谓神龙见首不见尾,而其中或隐或藏,或飞扬或持重,或收或放,动静之间又给羲之尺牍增添了丰富的艺术信息。也正因为其丰富,致使大王之韵在一种时代格调之下帖帖有别。即便此帖心境“粗平安”,笔致往复,依然时见波澜,这也是经典的魅力吧。

仅仅三行半墨迹,书写节奏却有着很多变化。首行以舒缓的笔致渐起,作为引子,定下了全篇的格调,入“修载”变成如歌的行板,中间穿插一些如“近集”等略微跳跃欢快的细微波澜,至“明日当复”则渐渐开阔,舒展飞扬,节奏近似快板,成为乐章的激情昂扬之处,心情尽在此处展开,不复矜持,纵谈古今,“纵复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此处一过,节奏渐收,“无由同”处归为行板,而此处又与首行之行板略微有别,因为此处已是激荡之后的渐趋平静,是险绝之后的平正。最后“增慨”则现出轻松自如,轻盈收笔。或正是此二字的平静,与首行节奏形成呼应,总体归为不激不厉、风规自远之中。一个乐章,在慢—快—慢之中,在方圆曲直等形态里,倾听起伏变化的旋律,完成了一次契合完美的赏心之旅。

如果说后代书家从魏晋经典中走出了内擪与外拓两种典型的风格,大王、小王正可分别归入其中,大王以内擪为主,小王以外拓为主,大王之后有欧阳询、杨凝式等,小王之后有颜真卿、米芾等,但就一个法帖来看,字字还不能绝对以两类形式简单论之,羲之虽以内擪为主要结构特点,但亦有外拓之字,“粗”“想”“明”三字内擪,“修”“由”“同”等字外拓。因此,内擪虽显挺秀之美,不可一概论之。也正因为如此,羲之法帖方有无穷变化之妙,或具雍容大气,或具婵娟之秀,随机流露,不主故常。

该法帖体势以平正为主,但其笔势却有细微不同。以竖画为例,首行“平”字正,“来”字左凸,“十”字右凸,“集”字右凸,“想”字左凸等等,不一而足,在看似相同的笔路中现出向背变化,活灵活现。

笔势往来之中虚实相生,有断有连。通篇字字独立较多,仅见“诸人”“明日”两处字组。字内之笔势往还,以尚存半字之“近”字最可玩味。其“斤”部四笔呼应顾盼,不胜旖旎,骨秀之姿,风神宛在。

此帖仍有明显的大小之别,“看似寻常最奇崛”,大者以“安”“存想”“当复”等字为甚,小者“明日”“十余”等字较为明显,羲之状若算子之弊,诸帖少见。

赏析之际不能不赞叹帖中之“曲”,在诸多一拓直下笔法之中曲尽其妙。这在“当”字中堪为极致,笔致跳跃回旋之间,正如游龙,或见首或见尾,与正襟危坐之态不啻霄壤之别,这也是该帖传神写照之处。由此想到东方古典之审美,“曲”实乃一大范畴,比如园林之丑石之美,皱漏瘦透,尽显曲之魅力,曲径通幽之妙已深深印刻在古典园林乃至一切东方艺术之中。也正因为“曲”,至圆美、圆融、融通之境,婉约生动,筋、骨、气、血、肉存于一体。若臻此境,用笔、章法、墨法等等,何足论之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