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家|冯骥才:故乡都不存在了怎会还有乡愁

 H时光机 2016-07-24

如果你的村落都瓦解了,都面目全非了,都变成现代化的建筑群了,什么样的历史痕迹都找不着了,那么你就没有载体了。你的故乡都不存在了,怎么还有乡愁呢?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是古诗里的村落。现实中,却是另一幅场景。这村里站着最后一座房子,荒凉得像世界的最后一家。古村落消失的速度,让人心疼。

2000年全国有360万个村落,2010年是270万。10年我们失去了90万个村落,世界任何一个民族没有这么快的速度失去它的村落。

最大问题是,我们村落没有村落历史,比如山西最近扒了一个泽州的村子,就是陈廷敬、《康熙字典》作者那个村子,那个村子也没有村落史,就是村民一点记忆,但是大量的,没有考证、没有调查的那些村落,实际上就是扔在那里的,没有人管。

不仅如此,愈来愈多的村落因农民外出打工而出现“空巢现象”。有的古村落经年历久,多已破败,重修无力;有的在匆匆忙忙开发旅游;还有的古村落早已从地图上消失。古村落的保护,难在哪儿?难在方方面面,不仅涉及建筑,更涉及文化、民俗、生产、生活等。

我们开始对所有的村落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认定,根据专家们提出的一整套传统村落定义、标准,从去年开始认定了三批,2550个认定为国家传统村落。所谓认定国家传统村落就是国家已经确认是历史农耕文明时期留下来的重要的历史财富,必须后代传承保护。凡是认定了都不许动,然后再制定规划。

古村落保护过程中,古村落开发成了时髦的话题,一些商机、一些不良政绩随之而来,有的把古村落当成“摇钱树”,随意新建,破坏了村落的古貌。甚至把真古村落搞成假古村落。如何避免这样的悲剧?立法保护。

现在整个国家认定的标准都有了,有些村落认定为传统村落以后也开始进行规划设计,现在我认为比较重要的就是有一个科学保护体系。科学保护体系首先得有我们认定的标准,其次得有责任人,谁负责,第三有监督机制,第四有规划,长远的规划;第五,最重要的是立法,中国古村落法,这样保护才有凭据。

古村落的保护各个地方都应该有各式各样的办法。比如说西塘,保持它的原建性。比如丽江的束河,它是新旧分开的,老村落不动,另外开一个新区,老百姓可以住在新区里,然后老村里可以做买卖,可以运作老的村落,这个方式有点像巴黎。无论哪一种保护方式最重要的是把人留住,文化留住。

不能让他们走,他们走村子就变成空的了,不知道原来有什么了,连记忆都没有了,那你何谈乡愁啊,连春节都没人去了。

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个必须通过劳动有生活来源,生产必须取得收益;还有一个必须生活要值得改变,现代科技文明给城市人提供的便利输入到村落,不能上厕所还是提着裤子穿过院子,都得改变。像阿尔卑斯山那些人,他们的村落一丁点不比城市差,还要更美,用各种各样的花变成篱笆,房间进去最现代的设备都有,还是古色古香的。窗台上还有木头鸟窝,和自然还是和谐的。

(作者系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新快报20160313

声 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