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是时候学学,批评孩子的套路!

 思乡思乡 2016-07-24

批评打骂孩子,其实并不能让孩子真正从心里接受大人的说教,相反容易让孩子对父母产生怨恨;甚至在暗地里进行父母所认为的错误行为。没能起到真正的教育效果。

1.饭桌上批评孩子

很多孩子吃饭时喜欢折腾、玩饭菜,被父母批评后,脾气暴躁孩子的第一反应是想摔碗筷而去,或故意捣弄得更厉害;那些被大人经常吼的孩子由于胆小会立即停止动作,但随后会寻找再捣弄的机会。

另外,饭桌上批评孩子,会对孩子的消化、胃肠都有伤害,容易让孩子产生厌食。

2.不上学被批评

孩子不想上学有很多原因,如果大人不了解清楚甚至呵责强迫孩子必须上学,大多数孩子会想“希望我生病就好了!”这样的孩子会装病,甚至往往会心想事成——突然发热、感冒或呕吐,实际上是在宣泄对大人的不满。

3.被批评做功课不认真

孩子做功课写字潦草或者粗心大意,如果父母妄加指责甚至暴跳如雷,孩子不仅听不进去还会故意唱反调,比如字写得更潦草,故意答错题甚至不做功课。

4.经常挨打

一些没耐心的父母,加上压力大,很多时候对调皮或屡教不改的孩子采取打骂的方式,父母注意了,即使孩子知道自己有错,但父母的殴打会让他们不服气,胆大的孩子会反抗,胆小的孩子会在心里埋下怨恨,他们会向一些弱小的目标下手,比如打家里的弟弟或妹妹,或者打家里的宠物或玩偶。

5.不睡觉被批评

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面对苦苦劝睡的父母无动于衷,自顾自地继续玩耍。父母火了,会呵斥孩子,有的父母还会通过恐吓让孩子乖乖睡——比如“再不睡,我让警察来抓你!”,“再不睡,我将你丢出去!”,“再不睡,怪兽就出来咬你!”……这时的孩子,最希望的是钻进被窝或希望父母紧抱着,他们太害怕了。这样的孩子容易出现夜惊。

6.在同学/朋友面前被批评

有时候父母不顾及孩子的自尊,会当着孩子同学或朋友的面,批评孩子,即使很小的批评,也会让孩子心灵受伤害,这时的孩子想找地方躲起来,越没人的地方越好;或者离家出走,不想见到父母。

我们批评孩子的目的是让孩子该掉缺点,以后不再重犯,并且能够做对的事情。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就必须把批评的步骤都做对,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当孩子犯了一次性的错误,并且是明知故犯的情况下,家长可以使用批评这个工具。但是如果孩子身上的缺点毛病是稳定的,已经形成了习惯,用批评这个工具是不好用的。而且会越批孩子的毛病越改不掉。事实上,很多家长就是用批评把孩子的缺点毛病给固定下来的。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批评是一个不好用的工具,必须经过系统训练才能使用。要想熟练地掌握批评的使用方法,就应该遵循以下几点:

1.适用批评的场合

对于孩子的行为,应该说犯错误是常态,把事情做对是特例。

如果孩子事先没有被教导或没有被警告,那么他做了在我们成年人看来是所谓的“错事”,是不应该被指责的。因为他不知道什么是错误,那么你批评他,他会不服而产生逆反心理,以后你正确的话他也听进去了;或者把他给批傻了,下次什么也不敢做了,变得唯唯诺诺,自卑怯懦。所以对孩子进行批评的场合是:

(1)孩子对其所犯的错误是明知故犯;

(2)该错误行为是初犯,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习惯。如果形成了稳定的坏习惯,批评这个工具就失效了,并且会越批越严重。

2.批评的矛头只能针对“行为”而不能指向“人本身”,才可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比如我们可以批评孩子不应该做出“撒谎的行为”,而不能说孩子因此就是一个“撒谎的人”。我们必须了解这两者有本质的区别。当我们批评孩子的行为时,那意味着只要他不再做此“行为”就可以了,他还可以成为一个诚实的孩子;而当我们说孩子是撒谎的“人”时,那就意味着今后他无论怎么做没有用了,都无法成为一个诚实的人了。

这等于给他判了“死刑”,使他感觉彻底没希望了。并且当我们破坏性地批评孩子时,扼杀的是孩子精神人格,伤害的是孩子的自尊和自信,贬损的是他的自我价值,使他失去改掉缺点把事情做好的动力。

3.批评公式:批评=陈述事实+确认可罚性+表达感受(痛苦)+保住孩子的自我价值+期望。

我们批评孩子的目的是让孩子该掉缺点,以后不再重犯,并且能够做对的事情。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就必须把批评的步骤都做对,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要实施一次有效的批评,必须做到:

(1)陈述事实。

就是说要直接告诉孩子他做错了什么事情,把他做错的事情说清楚,这是批评他的前提。

(2)确认可罚性。

这是告诉孩子为什么要批评他,确认错误的严重性和对孩子以及别人伤害性,给出批评的理由。

(3)表达感受。

主要是表达痛苦与愤怒的感受,这是要告诉孩子他的行为,使你感到非常痛心,由此让孩子找到痛苦,让他把他的错误行为与痛苦连接在一起。

(4)保住孩子的自我价值。

这是说让孩子认识到,虽然他的行为错了,但是你依然认为他是一个好孩子,并没有因为他犯了一个错误,就改变了你对他的看法。在你心中,他的“行为”虽然出了错误,但是他的“人”还是个好人。这样他才有改变缺点和错误的动力。

(5)表达期望。

这是告诉孩子,尽管他犯了错误,但是你依然对他有信心,并且你还期望他能够好起来。这是他往好的方向发展的动力源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