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百大外来入侵种

 玉稻筱麦坊米 2016-07-24

本列表信息来源: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物种存续委员会的入侵物种专家小组(ISSG)所维护的世界百大外来入侵种名单。

水生无脊椎动物

中华绒螯蟹

学名:Eriocheir sinensis

中华绒螯(áo)蟹,也称上海毛蟹,俗名大闸蟹或河蟹,是一种主要生长在中国福建沿海河口地区的小型蟹种。这一物种的特征是蟹螯上的密集的绒毛。蟹体大小大致和儿童的手掌相当。2013年中国线上购物平台淘宝网曾推出过德国大闸蟹套装,但很快被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叫停,原因是这批大闸蟹并没有获得批准进口。

该物种对其他生态具有很强的侵犯性,已入侵至欧洲以及北美洲。大闸蟹造成原生无脊椎动物的灭绝,并会破坏栖地。以及挖掘行为会造成河堤侵蚀,造成每年数十万元的企业损失(钓鱼与养殖业)。雌蟹抱卵二十五到一百万颗,有人用电网防止螃蟹移入,但是无效。

克氏原螯虾

学名:Procambarus clarkii

原产于美国东南部,又名美国螯(áo)虾、路易斯安那州螯虾,中国大陆称小龙虾,是最具食用价值的淡水龙虾品种,也能作为宠物观赏用途,可培养出橘、白、蓝、红色甚至双色,在水族业获有很大好评与商机。但由于物种入侵,对当地生态带来影响,且生存能力强,建立种群的速度极快,易于扩散,对同一水域的鱼类、甲壳类、水生植物、水稻等造成了很大的威胁,甚至破坏堤坝。但在肯尼亚,此螯虾物种被引进来减少蜗牛的数量,进而降低血吸虫病的发生率。

淡海栉(zhì)水母

学名:Mnemiopsis leidyi

淡海栉水母是可食浮游动物(包含阶段性浮游生物meroplankton)、鱼卵以及幼虫的肉食掠食者,并会破坏水产养殖业。俗名为栉水母或海胡桃(sea walnut)。淡海栉水母原生于北美与南美大西洋沿岸的温带至亚热带河口。在1980年代初意外地经由船只压舱水传至黑海,并对当地生态系造成灾难性的冲击。在1980与1990年代,淡海栉水母入侵至亚速海、马摩拉海与爱琴海,最近更经由油轮的压舱水被引入了里海。

鱼钩水蚤

学名:Cercopagis pengoi

鱼钩水蚤原产于黑海和里海含盐量较高的边缘水域,在中东、欧洲与亚洲的交界点上。它从原产地侵入东欧与波罗的海的一些航道中。曾经被引进北美洲的大湖,很快地建立族群,现在正在增加它的分布范围与丰度。鱼钩水蚤是一个杂食性掠食者,而且可能与浮游食性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一起竞争。透过竞争,鱼钩水蚤可能会影响吃浮游动物的鱼与仔鱼的丰度与族群状况。它也会黏住渔网与渔具,妨碍渔业活动。

福寿螺

学名:Pomacea canaliculata

福寿螺又称金宝螺、苹果螺、大瓶螺。是一种淡水蜗牛,会大量吃掉水中植物,包括莲花、大黑慈菇、芋头与米。从它的原生地南美洲借由水族贸易广泛地入侵世界各地,也可作为人类食物的来源,它是一个主要的农作物害虫,在东南亚(主要是米)与夏威夷(芋头),而且经由可能带来的栖地改变以及与本土物种竞争,对全球许多洼地带来严重的威胁。

普通滨蟹

学名:Carcinus maenas

普通滨蟹,又名美娜斯滨蟹或三叶真蟹,原产于欧洲及北非海岸,东至波罗的海,北至冰岛及挪威中部,是分布地内最为普遍的蟹。被引入至美国、澳洲及南非。它们食量大且为广盐性兼广食性物种。在一些引入此种大食量捕食者的地区,已经造成其它螃蟹及双壳贝物种的减少。

黑龙江河蓝蛤(há)

学名:Potamocorbula amurensis

此种以悬浮物为食的双壳贝原生于日本、中国与韩国的热带至温带水域。以亚洲或中国双壳贝著称,此物种在旧金山湾与加州等地已建立高数量的族群,被视为造成主要生物干扰与生态影响的物种。

地中海贻贝

学名: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

地中海贻(yí)贝,壳颜色为紫蓝色或黑色,但向浅褐色渐变。原产于地中海海岸、黑海与亚得里亚海。它已经成功地在全球广泛建立族群,几乎出现在所有引入的温带地区,与大港口附近。经由船舶污水与压舱水传布,它对于本土族群与原生贻贝的影响,已经被一些研究与观察证明。

多棘海盘车

学名:Asterias amurensis

多棘(jí)海盘车,是一种原产于中国、日本、韩国和俄罗斯沿岸的海星。后来被船只携带,引入了塔斯马尼亚岛、阿拉斯加、欧洲和缅因州附近海域。在许多地区它都是入侵物种,更是世界百大外来入侵种之一。多棘海盘车对入侵地的生态和经济都有重大影响,它既捕食幼年双壳纲生物从而对当地经济捕捞产生影响,也造成了一些濒危物种的数量衰退。即使是在原产地日本,当地海洋养殖业每年也还会花去上百万美元来控制多棘海盘车的扩张。

斑马纹贻贝

学名:Dreissena polymorpha

斑马纹贻贝,的原生区域在里海与黑海。但现今其族群已扩及英国、西欧、加拿大以及美国。它们与浮游动物争食,对天然的食物链造成影响。同时也会干扰原生软件动物在生态上的功能,并造成经济上莫大的损害。

陆生无脊椎动物

阿根廷蚁

学名:Linepithema humile

阿根廷蚁已经侵入亚热带、温带,在全球六个大陆上建立族群。各地引入的族群,呈现不同的遗传与社会变异,使它具有高度入侵性。(由于蚁群中工蚁之间的合作增加)造成快速成长、高度密集的蚁群,对本土生态系统造成极大的压力。举例来说,阿根廷蚁对各种特有夏威夷节肢动物的生存是最大的威胁,而且替换掉全球原生的蚂蚁(有可能是重要的种子传播者或植物授粉者),结果造成蚂蚁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与本土生态系统的崩溃。

光肩星天牛

学名:Anoplophora glabripennis

原生于中国与韩国。在美国(14个州)及英国也从木材包装材料中拦截到光肩星天牛。大约在此物种第一次入进美国后10年,它们大量出现在纽约(1996)与芝加哥(1998)。估计在引入澳洲的2到3年后,也就是2001年,也在澳洲发现其侵害。

白线斑蚊

学名:Aedes albopictus

白纹伊蚊,也称做白线斑蚊、亚洲虎蚊,属蚊科,其特征是有带白色条纹的腿及小而黑白色的身躯。它们来自东南亚,散布于马达加斯加往东到新几内亚,北至朝鲜半岛的纬度地区。主要是经由轮胎进口传入美国与其它国家,起因于存放在外面的轮胎蓄积雨水。与许多人类疾病的传播有关,包括病毒:登革热、西尼罗河脑炎与日本脑炎。全球许多国家已被白线斑蚊入侵。欧洲一些疾病的发生,已经证实与二手轮胎输入有关(意大利、法国、比利时),而其它未知起源的国家(西班牙)与至少一个国家(荷兰)似乎导因于园艺进口植物。

褐大头蚁

学名:Pheidole megacephala

此种蚂蚁为最具侵害性的种类之一。已知原产于非洲南部,现在已经遍布全球温带、热带地区。它会取代原生的无脊椎动物,而且会吃种子与草食昆虫,是一个农业害虫,减少农作物生产力的,严重威胁生物多样性。热带大头家蚁也会喝灌溉水,吃电话缆线及电线。

疟蚊

学名:Anopheles quadrimaculatus

疟(nuè)蚊,在北美洲是疟疾的主要传媒。偏爱有积水床、漂浮的树叶或突出水生植物的栖息地。幼虫通常被发现于有丰富的生根水生植物的地方,例如稻田与毗连的灌溉沟渠、淡水的沼泽与湖、池塘、水库的边缘。

普通黄胡蜂

学名:Vespula vulgaris

胡蜂筑巢于地下、树洞或建筑物的隙缝中。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现已经引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它除了有引起人类刺痛的螫针,还会与鸟类及其它捕食性昆虫争夺昆虫与花蜜的资源。它也会在垃圾筒及野餐区寻找水果及腐肉取食。

长足捷蚁

学名:Anoplolepis gracilipes

长足捷蚁,亦称细足捷蚁、长脚捷蚁,原产地据推测可能是西非,已经被引入世界各地的亚热带和热带地区。该物种可以寄生在肉桂、柑橘、可可和椰子树等许多植物上,因为其巢穴就在树干中,因此极容易被运送木材的船只携带、进而传播到别的地区。已经侵入本土生态系统而且造成从夏威夷到塞锡尔群岛与桑给巴尔的环境损害。在印度洋圣诞岛,他们已经形成多蚁皇后超级蚁群。他们也大量消灭红色陆蟹(Gecarcoidea natalis)族群。发狂的蚂蚁也吃或干扰森林底层与顶层的多种节肢动物、爬虫动物、鸟与哺乳动物的繁殖。他们会饲养、保护吸植物汁液的有鳞昆虫,损害森林顶层,圣诞岛是较令人惊讶的例子之一。虽然目前圣诞岛只有少于5%的雨林被入侵,科学家担心濒临绝种的鸟类,例如亚培鸟,会无处筑巢,最后由于栖地变更与蚂蚁直接的攻击而消失。

柏蚜

学名:Cinara cupressi

柏蚜,是柏蚜属下的一种蚜虫,以吸食大型针叶树的树汁为食。其行为会对树木造成严重损害,甚至可以导致树木的死亡。它是在列的世界百大外来入侵种之一,入侵地主要在欧洲和非洲。

扁虫

学名:Platydemus manokwari

扁虫是一个掠食性扁形虫,威胁原生特有的腹足动物,例如稀有的太平洋岛蜗牛。无脊椎动物的保护研究,严重不足,因此对大多数无脊脊动物的基本知识缺乏了解。为避免灭绝的危机,必须强调这些议题,而且需要更多的教育倡导,使大众了解无脊椎动物(例如非海洋软件动物)的重要性与其角色,以及它们作为一个全球遗传基因多样性的主要组成。

台湾乳白蚁

学名:Coptotermes formosanus

台湾乳白蚁,又称家白蚁或台湾家白蚁,是一种原产于台湾(也是此生物的名称来源)以及日本、中国东部的白蚁。台湾乳白蚁的破坏能力相当强,又称为“超级白蚁”,这种白蚁会建立大群体,并快速消耗木头。大约在1600年代扩散到日本,并于1800年代后期到达夏威夷。在1950年代,南非与斯里兰卡皆有报告此物种的存在。1960年代以后,则出现在美国德州、路易斯安那、南卡罗来纳。1980年,佛罗里达也发现了台湾乳白蚁。

非洲大蜗牛

学名:Achatina fulica

非洲大蜗牛,为陆栖蜗牛,俗名褐云玛瑙螺、菜螺。原产地为非洲东部,但目前已经广泛分布于亚洲、太平洋、印度洋和美洲等地的湿热地区。非洲大蜗牛威胁到本土的生态系统与农业的持续,对本土动物有多种负面冲击,从竞争资源到传布疾病再到直接吃本土植物。脆弱的岛屿生态系统中的本土蜗牛,例如夏威夷与法属玻里尼西亚岛特别容易受到非洲大蜗牛及其它入侵蜗牛负面的影响。

舞毒蛾

学名:Lymantria dispar

舞毒蛾是北半球各地的耐荫树种、果树及园艺树种之最具破坏性害虫之一。也是阔叶林之主要害虫。其幼虫会造成严重的叶量损失,导致生长迟缓甚至树木死亡。所导致之落叶及树木死亡、排泄物覆盖危害地区及其所吐的丝会破坏当地的美感。曾经一度美丽的景色,因而被点状分布的枯木所破坏。而且,毒蛾幼虫及其卵块上的毛会引起过敏。

谷斑皮蠹

学名:Trogoderma granarium

谷斑皮蠹(dù),原产于南亚,是世界上最具毁灭性的农业害虫之一。因为即使没有食物也可以存活很长时间,所以这种昆虫很难根除。此外对许多杀虫剂都有免疫力。在美国甚至有专门为检测进口的大米中是否有谷斑皮蠹的联邦检疫措施。甲基溴烟熏法是最有效的驱除这种昆虫的方法,在印度也用使用印度楝粉末的驱除法,不过这种方法产生的强烈气味只能熏走昆虫,而不能将他们杀死。

小火蚁

学名:Wasmannia auropunctata

小火蚁,是一种小型的切叶蚁,原产于中南美洲,现已扩张到北美洲、以色列、和一些太平洋岛屿(加拉帕戈斯群岛、夏威夷、新喀里多尼亚和所罗门群岛),此外东北澳大利亚的凯恩也发现了其踪迹。小火蚁会减少自然界之生物多样性,尤其会减少飞行性及树栖昆虫的总量,以及蛛形纲动物的族群数量。以其能令人疼痛的螫针闻名。在加拉巴哥群岛,此种火蚁会吃掉刚孵化的小龟,并攻击成年陆龟的眼睛和泄殖腔。现今这种火蚁被认为是太平洋区域中最具威胁性的蚂蚁。雌雄两种都可以无性繁殖,是世界上首个被发现两性都可以无性繁殖的动物。

红火蚁

学名:Solenopsis invicta

红火蚁是一群广食性的掠食者,发生时常常以具大的数量出现,且能掌控大部分的食物资源。它们的繁殖及扩展的速率非常快;一旦巢穴被干扰,它们能很快的移居以确保整个群体的存活。它们能善用螫针而让猎物瘫痪或驱赶与其竞争的大型脊椎动物。也是农业及医学害虫,源自于南美洲。它在1930年代传入美国,并于2001年及2002年透过货柜运输及草皮外销等途径从美国蔓延至澳大利亚、台湾、中国广东省吴川县,继而蔓延至广东省其他城市以及香港和澳门。

玫瑰蜗牛

学名:Euglandina rosea

玫瑰蜗牛,是食肉动物,捕猎其他蜗牛和软体动物为食。原生于美国东南部,特别是佛罗里达。现已被引入太平洋与印度洋岛屿以及百慕达与巴哈马,引入目的是作为另一种入侵物种非洲大蜗牛(Achatina fulica)的生物控制手段。然而,它并不专吃非洲大蜗牛,也不是一个有效控制手段。在法属玻里尼西亚,行动迅速的玫瑰蜗牛,很快地移除本地的特有种。另一群受威胁的物种是Partulid树蜗牛,它们是彼此隔离在山谷里,展现多种特殊特性的蜗牛。许多Partulid树蜗牛已经灭绝了,现今生还者活在动物园,与世界第一个野生蜗牛保护区中。为了引入一个生物控制剂,造成一个生物多样性严重的损失。

烟草粉虱

学名:Bemisia tabaci

烟草粉虱除了南极洲以外已经遍及所有大陆。烟草粉虱已入侵超过900个宿主植物,据报导会传输111个病毒品种。一般相信它经由运输植物产品已经传遍世界各地。一旦建立族群,烟草粉虱很快地传布,而且经由它的食性与传输疾病,破坏全球农作物。一般认为烟草粉虱是一个复合种,有数个公认的生物类型,其中两个为现存的未发现种。

两栖动物

美国牛蛙

学名:Rana catesbeiana

美国牛蛙是相当凶猛的动物,在台湾有“蛙界暴龙”之称,以无脊椎动物、小鱼和其他的小蛙为食,有时也会吃水鸟的幼雏;体型较大的牛蛙甚至会捕食蛇、鼠、龟等。主要生存于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的洛矶山脉东边。虽原产于北美,但也被引进欧洲部分地区,分布于北意大利、法国的阿基坦地区,另外还分布于西班牙及荷兰等地,少量分布于意大利沿海。在中国,作为一种入侵物种,亦有广泛分布。

海蟾蜍

学名:Bufo marinus

海蟾蜍,又名美洲巨蟾蜍、甘蔗蟾蜍、蔗蟾蜍或蔗蟾,是原产于中美洲及南美洲一种热带地区陆生的蟾蜍,被引进至世界各地,以作为对甘蔗或其它作物之害虫的生物防制之用。但其本身却也在被引入的地区成为有害的动物。蔗蟾会捕食任何它能取得的生物,也会捕食其它原生的两生类物种,并与原生物种竞争食物与繁殖地。他们的毒液会使接触到他们的家畜与野生动物,例如狗、猫、蛇与蜥蜴,生病与死亡。当它面临危险时,他们能喷射毒液,距离超过1米,如果毒液揉进眼睛会引起极端的痛苦。曾经纪录到,人类因食用蔗蟾或蔗蟾卵,而造成伤亡。

多米尼加树蛙

学名:Eleutherodactylus coqui

多米尼加树蛙是原产于波多黎各的一只相当小的树青蛙。他们能适应于各种海拔的生态区。因为它们响亮的叫声而被认为是有害的动物。多米尼加树蛙求偶的叫声就像它的学名一样,有二个明显的高音“co-qui”(ko-kee'),在0.5米的范围内可达将近100分贝。由于这种树蛙有极大的胃口,被引入夏威夷后喜食夏威夷当地特有的昆虫,如此一来不但对夏威夷特有的昆虫与蜘蛛种类造成威胁,也等于是和捕食这些昆虫的夏威夷特有种鸟类与其它特有动物竞争食物。

鱼类

褐鳟(zūn)

学名:Salmo trutta

本鱼广泛分布于欧洲,借由水产业引进并散布至全球,养殖作为游钓渔业用。它会极度地降低当地原生的鱼类族群,尤其是掠食或取代其它鲑鱼类及食物竞争。他们是相当普遍的垂钓鱼种。

鲤鱼

学名:Cyprinus carpio

鲤鱼,鲤属下的一种,其原产自欧亚大陆,但已经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水域中,在许多地区成为了入侵物种,更被列为世界百大外来入侵种之一。鲤鱼被当作食用与观赏鱼种而引入全球各地的温带淡水域。鲤鱼因为它们的数量多以及会减低水域的清澈度、破坏与拔除被许多水生物种当作栖地的水生植物的特性,使得它们被视为是有害的动物。

大口黑鲈

学名:Micropterus salmoides

大口黑鲈,原分布于北美洲美国中部、东部至墨西哥北部的淡水流域,因为具有发展休闲渔业的特质,加上肉质美味,已被广泛地引进到世界各地。引进的鲈鱼会猎食较小的原生鱼种,有时会造成某些鱼种数量降低或灭失。它的饮食包括鱼、小龙虾、两栖动物与昆虫。

罗非鱼

学名:Oreochromis mossambicus

罗非鱼,又名:非洲鲫鱼、非鲫、越南鱼、南洋鲫等,原指以莫桑比克为模式产地的口孵非鲫属鱼类物种,原分布于非洲等区域。借由水产养殖目的传至全世界。由于放生以及从养殖场逃逸等原因,得以建立野生族群。吴郭鱼为杂食性动物,从藻类到昆虫,几乎无所不吃。该等鱼种在1954年前后传入到中国南方,作为一种淡水塘养鱼类,因其形似鲫鱼,原产非洲,称为非洲鲫鱼,简称非鲫。又一度因自越南传入,而称之为越南鱼。罗非鱼得名自越南语中鱼的发音为“罗非”,可能是广西养鱼者对此鱼来自越南的称呼。

尼罗尖吻鲈

学名:Lates niloticus

尼罗河尖吻鲈是最大淡水鱼之一,体重可达200公斤,长两米。它们在埃塞俄比亚界生物地理区分布很广,会出现于查德湖、刚果河、尼罗河、塞内加尔河、图尔卡纳湖及其他河川流域,亦曾在埃及马雷奥蒂斯湖带微咸的水中被发现。

在1954年由于经济(渔业和粮食)上的目的,被宗主国英国引进东非的维多利亚湖。尼罗河鲈的引进造成了维多利亚湖数百种的原生鱼类完全灭绝或接近灭绝,约有超过200余种维多利亚湖的特有鱼种由于尼罗河鲈的掠食和竞争而完全野外灭绝,只有少数种类仍饲养在北美和欧洲的水族馆,等待未来可能的复育工作。

虹鳟

学名:Oncorhynchus mykiss

虹鳟是世界上最广泛引入的鱼种。本鱼原产于北美洲北部和太平洋西岸,主要生活在低温淡水中,已经为运动、商业的水产业引进很多的国家。虹鳟是高价值的运动垂钓鱼种,规则性成群出现在许多地点,但野外族群难以支撑垂钓压下。在一些地区,已经出现引入鳟鱼的影响,由于他们能透过强夺与竞争影响原生鱼类与无脊椎动物。

蟾胡鲶

学名:Clarias batrachus

蟾胡鲶(nián),是东南亚一种原生的贪食掠食者,原产亚洲湄公河、湄南河流域及马来半岛、印尼苏门答腊、婆罗洲、爪哇岛。并引入美国、日本、欧洲等地,但已造成部分地区的生态问题。蟾胡鲶的英文俗名称为步行鲶(walking catfish),是由于它们能在地面上移动的能力而命名。

食蚊鱼

学名:Gambusia affinis

原产美国东南部、墨西哥及古巴,上世纪初被引入许多全球的水道,作为蚊子的生物控制剂,最终变成为一个有害动物。起先食蚊鱼被误认为控制蚊子的效果胜于原生鱼。但其掠食习性会吃目标经济鱼种的卵及濒危稀有的原生鱼类以及无脊椎动物。大肚鱼一但建立族群一般是难以根除的,因此减少其影响的最好方法是控制其更进一步传布。

鸟类

家八哥

学名:Acridotheres tristis

家八哥原产于印度与中东。八哥被翻译成“蚱蜢猎人”反映它吃虫习惯;它被引入许多太平洋岛屿,用来控制农作区的害虫。不幸的,结果是八哥更喜欢吃农作物。在澳洲,它们会和其它种类竞争产卵的所在,又会杀害小鸟,破坏鸟蛋,以及驱逐小型哺乳动物。

黑喉红臀鹎

学名:Pycnonotus cafer

黑喉红臀鹎(bēi),俗名黑头公、红臀鹎。是一种喧闹的群居性鸟类,尾巴根部有明显的红色。具侵略性,会驱逐其它鸟类,也可能协助散播其它入侵种的种籽。它被认定为对农业有害的入侵种、破坏果实、花、豆、蕃茄和豌豆。原生于巴基斯坦到中国西南方,被引入到许多太平洋岛屿,因食用水果、农作植物以及花蜜、种子和芽而造成严重的问题。

紫翅椋鸟

学名:Sturnus vulgaris

紫翅椋(liáng)鸟,又名欧洲八哥,原生于欧洲、亚洲与北非,但如今已被引至全世界,除了新热带区以外。欧洲椋鸟偏好低洼栖地,而且是具攻击性的杂食动物。它们每年造成数亿美元的农业损失,并由于竞争资源与筑巢空间,造成当地原生鸟类物种的减少。

爬行动物

棕树蛇

学名:Boiga irregularis

棕树蛇,原产于澳大利亚东部和北部沿海、印度尼西亚东部、巴布亚新几内亚和美拉尼西亚西部多个岛屿上。夜行性、树栖性、隐藏性高。会藏匿在国际货运或空运货柜中。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可能经由货船传布到关岛。由于此蛇食欲很大,现在关岛的洼地、沿岸地区与森林中的原生鸟类,损失了3/4(原生蜥蜴2/11)。棕树蛇是一种不挑剔的捕食者,可能会驱使更多物种灭绝。

红耳龟

学名:Trachemys scripta elegans

红耳龟,也叫红耳彩龟、巴西龟,其原产地并非位于巴西,而是生存于北美密西西比河及格兰德河流域。是受欢迎的宠物,由于被释放到野外,已经在世界上许多地方建立族群。它是发现在淡水与半咸淡的水中,包括海岸的沼泽池塘而且被认为与本土水生的海龟竞争。它是杂食性动物,会吃昆虫、小龙虾、虾、蠕虫、蜗牛、两栖动物与小鱼以及水生植物。

哺乳动物

刷尾负鼠

学名:Trichosurus vulpecula

刷尾负鼠,是体型最大的负鼠。其学名的意思是“毛尾的小狐”,因为它们的外观像狐。此种由澳洲所引进的独居、夜行并栖息于树木间的有袋类动物。借由选择性食用树叶以及果实来伤害纽西兰的原始森林。也破坏鸟巢并且是牛结核病的传染媒介。

学名:Felis silvestris catus

猫,俗称猫咪,通常指向家猫,为小型猫科动物,是为野猫(又称斑猫Felis silvestris)中的亚种,家猫约在三千年前即于东地中海区域被人类饲养。由于猫被视为宠物,自然而然地被人类运送至世界各地。猫威胁本土的鸟类与其它动物,尤其是在海岛上,由于海岛上本土种相对地与掠食者隔。

家山羊

学名:Capra aegagrus hircus

山羊早在10,000年前就在伊朗西部的高地被驯养。这些草食动物食用的植物种类非常多样,比其它家畜吃更多种植物。山羊改变植物社群与森林结构,而且威胁易受伤害的植物品种。对于原生种植物以及利用植被作为掩蔽的原生种动物,造成严重的影响。野生的山羊,也会将疾病传染给原生的动物。岛屿上的本土的动物特别易受影响。

灰松鼠

学名:Sciurus carolinensis

灰松鼠原产于在美国落叶林,已经被引进英国、爱尔兰、意大利与南非。在被引入的地区,灰松鼠会吃树皮而伤害树木,在欧洲他们透过竞争与疾病使当地的红松鼠消失。

食蟹猕猴

学名:Macaca fascicularis

原产于东南亚,被引进毛里求斯、帕劳(安格尔岛)、香港以及部分的印度尼西亚领域(Tinjil岛和巴布亚岛)。在引入区域,它们被视为是入侵者或可能入侵者,他们是随机觅食的哺乳动物,在退化的森林区域达到较高的族群密度,包括被人类干扰的栖息地。在引入区域,少有自然天敌。吃原生植物、和鸟竞食果实与种子,冲击本土生物多样性。此外,他们也帮助散布外来植物的种子。

小家鼠

学名:Mus musculus

家鼠可能是除人类以外在地球上分布最广泛的哺乳类。家鼠与人类之间至少八千年的共生关系便利了它们扩展地理分布。家鼠破坏农物,吃食或污染人类的食物来源等行为对人类造成了不小的伤害。它们相当多产,有时会壮大到足以造成瘟疫的比例。当家鼠侵入或移入其它生态系统时,往往造成当地原生物种的灭绝。

海狸鼠

学名:Myocastor coypus

海狸鼠,又称河狸鼠、狸獭、沼狸,是一种原生于南美的半水生性哺乳类。但由于从毛皮畜牧场逃逸,现今在北美,欧洲与亚洲都有为数庞大的野生种。它们的地道会穿越并破坏河床、堤坝与灌溉设施他们以湿地植物为食,可大范围地破坏芦苇沼泽地。栖息地损失使得海狸鼠冲击植物、昆虫、鸟类与鱼类。

野猪

学名:Sus scrofa

野猪又名山猪,猪属动物。它们广为分布在世界上,适应多种栖息环境。会破坏农作物、家畜与私人财产,并会传播疾病。由于它们会大范围地挖掘原生植物以及帮助野草散布,野猪干扰了正常生态程序,如物种连续性与组成性。

穴兔

学名:Oryctolagus cuniculus

穴兔,是一种原产于西南欧(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兔子。它被广泛地引进其他地方,在许多国家,它们因过度啃食牧草及挖洞严重侵蚀土壤,影响本土种的生存。但其种群在原产地的衰减(也导致极度依赖它的捕猎者,包括伊比利亚猞猁和西班牙帝雕的数量下降。

欧洲马鹿

学名:Cervus elaphus

欧洲马鹿,又名红鹿、赤鹿、八叉鹿。原产于欧洲到中亚以及北非。被引进数个国家,包括北美洲与南美洲、纽西兰与澳洲。在阿根廷,它们已经入侵数个国家公园,对原生的动植物造成影响,并可能破坏了某些生态过程。尤其重要的是,它们可能与一种在智利与阿根廷南部属于特有种的鹿产生竞争。他们也与家畜竞争。

赤狐

学名:Vulpes vulpes

原产于欧洲、亚洲,北非与北美洲的极北区,红狐已经引入澳洲与北美洲的温带区域。他们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食肉动物,带给许多原生种负面的冲击,包括北美洲较小的犬科动物与地面筑巢的鸟类,与澳洲的许多小型中型的老鼠与袋鼠。

黑鼠

学名:Rattus rattus

黑鼠原生于印度次大陆,现今已传播至全世界。广泛分布于森林与林地中,也可在建筑物内外栖息。它们会食用并破坏人类的任何食物。船上的家鼠,常被视是岛上鸟类减少的原因。它的活动力敏捷,时常爬至树顶觅食并在枝叶丛中筑巢。

红颊獴

学名:Herpestes javanicus

红颊獴(méng)是小型、身体纤细的掠食者,原产于伊朗、印度、缅甸与马来半岛。它被引进到岛屿,例如毛里求斯、斐济、西印度群岛与夏威夷,用来控制老鼠,不幸的是,本土的哺乳动物、鸟、爬虫动物、两栖动物与无脊椎动物,已经证明是其容易猎杀的对象,已经造成至少三个物种完全灭绝,以及许多地区性灭绝。它也是狂犬病的载体之一。

白鼬

学名:Mustela erminea

白鼬(yòu),是猎捕小型哺乳类及鸟类的高手,相当聪明又难以捉摸。白鼬不怕攻击体型比它大的动物,而且还会储存多余的猎物以渡过周期性的猎物短缺时期。分布于从欧洲和前苏联到达日本和北美北部以及中国。在新西兰,它对本土物种族群,造成显著的伤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