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世界上第一台电脑是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的ENIAC,然而,英国在二战期间研制的电子计算机Colossus(巨人)却要比ENIAC早两年,这是英国情报部门的超级机密。虽然许多报刊也经常提及这台电脑,但由于资料来源不尽相同,有的甚至互相矛盾。更有甚者,就连严肃的史学家也得不到翔实的资料。英国学者温德博瑟写过一本《超级机密》的著作,法国专家贝特兰德也出版了专著《爱尼格玛——1939年到1945年这场战争里最大的谜》,当美国军事史学家多伊奇觉得这些书尚不足以披露真情时,曾于1970年只身闯进英国外交部,只拿到了一纸空文,其上明明白白地写着:“文件到了2015年才能解密”。许多年来,英国人对自己研制首台电脑的荣誉始终保持着缄默。
随着时间的推移,“超级机密”逐渐被人向外批露:研制“巨人”的团队,是一个人才济济的英雄群体;研制“巨人”的历程,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有的军事学史家甚至认为,“巨人”参战改变了二战进程。

一、布雷契莱庄园
距英国伦敦西北约70公里,有一处悠静的庄园名叫“布雷契莱”(Bletchlet
Park),一幢维多利亚式的建筑古色古香,深藏在茂密的树丛中,鸟语花香,人迹罕至。二次世界大战打破了庄园的沉寂,自战争初期,这里悄悄聚集起越来越多的人,最多时竟达到12000人的规模。庄园里渐渐布满了仓促修建的窝棚,又被精心伪装成一所简易战地医院。

布雷契莱庄园的秘密名称叫“政府密码学校”,真实身份则是战时英国的情报破译中心。志愿者们夜以继日地工作,截获、整理、破译德国的军事情报,当然主要是从空中监听到的无线电通讯密码,并把破译的情报直接报送给英国最高指挥当局,甚至直接送达丘吉尔首相本人手里。

志愿人员来自英伦各地,其中有英国著名的科学家,如数学家马克斯·纽曼(M.Newman)教授,以及在一战中曾破译敌军几乎所有密码的解密专家迪尔文·诺克斯。此外,还有语言学家、电器工程师等等。但是,更多的人则显得稀奇古怪——有博物馆长,有餐馆跑堂,有银行职员,甚至还有国际象棋冠军和猜字谜的江湖艺人。人们随时都能碰到身着各色军服的军人,也经常能撞到着装不伦不类的老百姓。

在布雷契莱庄园名册里, 阿兰·图林(A.
Turing)的大名也列在其中,人们都称他“教授”,并不一定知道他的真名。布雷契莱庄园最关键的一项任务,是对付德军的密码机。约200名精干人员集中在“3号棚屋”,四班轮换,24小时值守,用无线电收报机从空中截获密码情报。图林和象棋冠军休·亚历山大则领导“8号棚屋”负责解密。图林手下还有100多名姑娘使用机械计算机运算,被图林善意地称为“计算奴隶”。从这些棚屋里报送的情报属于特殊密级,也就是英国军方所谓的“超级机密”。

布雷契莱庄园密码破译室

二、爱尼格玛与图林炸弹
图林和布雷契莱的破译高手,最感到头痛的东西,首推德军各兵种使用的通讯密码机——爱尼格玛(Enigma)。“爱尼格玛”是个希腊名词,译成中文就是“谜”,其原型为荷兰人科赫发明的“秘密写作机”,柏林一位工程师买到专利后,把它改造成专用密码机。爱尼格玛结构坚固,便于携带,外形像一台老式打字机。破解密码的关键是找出机器转轮组合的规律,爱尼格玛能变换出8万亿个密文字母,如果改动接线,它的变化将超过2.5千万亿亿。战争期间,德军配备了10万多部爱尼格玛,并宣称谁也不可能把它破解”。

1939年7月24日,距离德军入侵波兰的五周前,布雷契莱遇到意外的惊喜。波兰情报部门送给他们一台爱尼格玛的仿制品,并且交给图林一种叫“炸弹”(Bomba)的装置,即波兰译码员雷吉威斯克(M.Rejewski)研制破译机。然而,若想破译一份德军情报,至少需要60台“炸弹”同时工作10小时。

面对德寇即将入侵的严重局势,波兰想继续开展这种破译显然力不从心。波兰密码破译局局长对图林说:“在波兰即将倒下前,我把‘炸弹’转交给你们,它寄托着我们战胜‘爱尼格玛’的最后希望。”

在波兰同行研究基础上,图林研制出一台更先进的译码计算机——“图林炸弹”(Turing
Bomba)。这台机器主要用高速继电器构成,据说也用了80个电子管,有三个水平鼓装置,由光电阅读器直接读入密码。图林称它是“罗宾逊”——海斯·罗宾逊是英国著名漫画家,以画一些稀奇古怪的机器而闻名。

1939年底,
“罗宾逊”交由英国制表机公司制造完成,它长宽均为8英尺左右,能以每秒2000字符的速度阅读记录在穿孔纸带上的情报,一举“炸”开了爱尼格玛的秘密。于是,英国空军司令道丁上将迅速掌握了德国飞机的行踪。1940年,德军发动了入侵英伦三岛的“海狮行动”
,9月15日总攻开始,德国空军元帅戈林派出1100架飞机,倾巢出动袭击伦敦,还未飞出海峡就遇到英军截击,残酷的空战进行了整整一天。虽然英军飞机数量只有德军的三分之一,最后的结果却是德国空军遭到毁灭性打击。两天后,希特勒只好决定无限期推迟“海狮行动”,处于劣势的英国军队一举扭转了败局。

三、“鱼”和“巨人”
可惜,“罗宾逊”好景不长,德军很快有了警觉。1941年,与布雷契莱相应的德国密码破译机构研制出另一种更先进的保密电传打字机Lorenz
SZ, 采用了32字母加密方法。爱尼格玛密码机只有3个转轮,而Lorenz
SZ有10~12个转轮,它内部装有数以百计的金属接线柱,每一个都可以设置不同的开关状态,具有159万亿种可能的加密方式,是爱尼格玛的26倍。在它面前,英国人用继电器组装的“图林炸弹”顿时丧失了威力。希特勒高兴地称Lorenz
SZ是“一种绝对安全可靠的密码机”。
从1940年秋开始,德军邓尼茨元帅率领“阿尔卑斯山的狼群”潜艇部队实施“海狼行动”,不断地在大西洋疯狂地追杀英国运输船队。到1941年4月,船队损失达到65.4万吨的惊人数字。维系德国潜艇部队通讯的Loernz
SZ,其“密钥”也光怪离奇翻着花样,代号有“九头蛇”、“海神”、“美杜萨女神”等等,使破密更加艰难。

布雷契莱庄园直到1941年9月,才从空中载获了新的密码,他们把德军Loernz
SZ新机器称为“鱼”。面对强敌挑战,英国破译人员同仇敌忾,把目光准确地投向了研制先进的电子管计算机。1942年,在图林即将被派往美国前,他提议由马克斯·纽曼教授和邮政研究所工程师托马斯·弗劳尔斯(T.Flowers)承担这项工程。纽曼教授负责对“鱼”进行译码处理,弗劳尔斯工程师则负责设计一种“捕鱼”的机器。

弗劳尔斯接受了任务,设计出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巨人”(Colossus)。“巨人”机在邮政研究所里制造完成,于1943年10月秘密运到布雷契莱庄园。这台机器用1500个电子管组成十进制计数器,阅读速度提高到每秒5000字符。“巨人”安装在两个用支架架起的7英尺高、16英尺宽的箱子里,中间隔开6英尺,总重量约1吨,功率达4.5千瓦。“巨人”的程序均以接插方式运行,有的是永久性的,有的是临时插入。密码文本则由5孔纸带输入,经打字机输出译文。由于它产生的热量很大,因此有人建议操作员不要戴帽子,以免热得汗流满面。

1944年2月,
“巨人”计算机正式启用。布雷契莱庄园依靠“巨人”向英国和盟军指挥部发出了48000份“超级机密”
电报,平均每小时破译的德国情报超过了11份。由于“巨人”及时提供准确的情报,德军“海狼行动”遭到惨败,600余舰只被击沉,2万余官兵葬身鱼腹。
1944年初,盟军准备展开“霸王”战役,由英美联军横渡英吉利海峡,在法国登陆开辟第二战场。盟军统帅艾森豪威尔将军希望德国人相信,盟军攻击方向是加莱而非诺曼底。要想欺骗德军总指挥“沙漠之狐”隆美尔可不是容易的事情,于是,盟军统帅部宣布组建虚乌有的“巴顿***群”
,摆出要在加莱登陆的假象。为配合欺骗行动,布雷契莱又制造出一台威力更强的“巨人”机,电子管增加到2400只。
为了打消德军顾虑,盟军用“巨人”破译的德军密码,频频发出假情报,并且将所有“超级机密”情报都伪装成来自其他渠道。隆美尔终于上了钩,把精锐部队调往加莱。最后,当盟军各集团军诺曼底登陆胜利会师后,司令官们拿着“巨人”拍给他们的电报,伸出拇指夸奖道:“我们靠的就是它!”军事史学家认为,这是战争史上前所未有的最成功的欺骗行动。当希特勒固守海岸的最后一线希望被彻底粉碎时,说“巨人”参战改写战争进程并不过份。

四、重建“巨人”
据说,整个二战期间,英国一共启用过11台“巨人”机,但都被丘吉尔首相下令销毁。
战争结束后,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已改建为博物馆的布雷契莱庄园,在科学家萨勒(A.E.Sale)领导下,开始着手重新建造一台“巨人”电脑。“巨人”图纸已被全部烧毁,再说他同样无法获得军事机密档案,萨勒只得根据照片,用计算机三维图形设计技术来重绘图纸。最困难的是光电阅读装置的重建,萨勒说,他收集到的所有照片都没有提供一个原型,只好参考雷恩奇(A.Lynch)博士1942年的设计方案。80岁高龄的雷恩奇亲自来到他的家中,用CAD系统帮助萨勒设计。

广泛征集到的老式电子管

重建的电子管计数器

重建的巨人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