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爆发以后,英国迅速展开了对德国的情报战。在战前情报活动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对情报组织的投入,并且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采取了形式多样的情报战手段。 特别是在敦刻尔克撤退后,地面战场的失利迫使英国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全面发力。传统的靠间谍搜集情报的手段被保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的密码、信号破译等措施也得到发展。随着雷达、航空摄像等技术的出现,二战中用于搜集情报的手段达到了史无前例的多样化。具体而言,这些措施主要包括:间谍活动、密码破译、航空侦察、战略欺骗等。 敦刻尔克大撤退后,英国被迫全面发动情报战 间谍活动英国安全局作为国内反间谍机构,在二战期间共抓获了大约115名德国间谍,基本上确保了英国国内的安全。但英国设在欧洲大陆的间谍组织却遭到了德国情报机构的颠覆,损失很大,直到1943年秘密情报局才在欧洲大陆沦陷国家的帮助下逐渐恢复活动,在军事情报总局所搜集的情报总量中,秘密情报局特工所提供的只占5%。 此时,也有不少对德国法西斯政策不满的人,表示愿意为英国服务。这些人主要包括三种:一是德国人,他们有的是被安全局抓获的德国间谍,转而为英国服务,有的是潜入英国后主动自首充当双重间谍;二是德国在中立国招募的间谍,他们自告奋勇为英国服务;三是反对法西斯政策,对英国持同情态度的欧洲大陆其他国家的公民。随着双重间谍人数不断增多,英国专门成立了双十委员会,负责指导双重间谍的工作。战争期间,双十委员会指挥了大约120名双重间谍开展对德国的情报活动。 通过双重间谍,军情五局不仅可以获得德国的情报,而且还可以限制德国情报部门从英国获取的情报数量;德国情报机构下拨给双重间谍的活动资金也被英国情报机构转为自己的活动基金;德国分发给双重间谍的无线电通讯设备也帮助英国提高了破译德国密码的效率;根据德国情报机构给双重间谍的任务,英国情报部门可以获悉德国对英国哪些方面的情报有需求,并有针对性地示假;最后,双重间谍还可以用来从事战略欺骗,误导德国,使其无法了解英国真正的意图。 外号“白鼠”的南希·韦克,是希特勒最想除掉的女间谍 密码破译二战时期英国对德国情报战的最大成就是破译了德国军队使用的“恩尼格玛”密码机。 1919年10月,荷兰人胡戈·科赫发明了一种密码机,德国工程师阿瑟·舍尔比乌斯于1923年将该密码机进行改良并使之市场化。这种机器可以将一句话变成毫无逻辑关联的字母,接收者若要破译这个信息,必须要有一台同样的机器和密码本,还要了解当天所使用的密钥假如没有密码本,敌方密码破译人员就必须检验所有可能的密钥,即使是一批最优秀的数学家,也需要花一个月或更多的时间,才能把全部必要的排列计算出来。 “恩尼格玛”密码机 因此,“恩尼格玛”机被称为世界上无法解读的最可靠的保密机。但英国和法国对这种加密技术都没有兴趣。该密码机问世后,德国最先意识到了其潜在的军事价值。一战失败的惨痛教训,使德国不但高度重视军备力量的发展,而且还重视情报侦察和密码保密的工作。德国需要保密性强的通讯工具,以防止本身的军事情报遭到泄露,而“恩尼格玛”机从各方面来看,都符合德国军队的需要。 1926年,德国首先在海军中配备“恩尼格玛”机,并装备到了每一条军舰和潜艇,后来又陆续扩展到陆军和空军。1940年4月,在波兰和法国专家的帮助下,总部设在布莱奇利庄园的政府密码学校破译了德国所使用的“恩尼格玛”机密码。仅1941年3月13日到1943年1月20日,政府密码学校就破译了104410份德国密码电报,平均每天约150份。掌握了纳粹德国的核心机密,不仅可以在形势瞬息万变的战争中及时了解德军的军事部署和战争策略,更可以借助破译的德军情报制定相应的防御措施。英国按照对情报保密等级的划分,将破译的德国由“恩尼格玛”机发送的情报命名为“超级机密”。 为了防止泄密,在丘吉尔内阁的35位大臣中,只有6位大臣有资格接触“超级机密”情报,密码破译对盟军作战计划的制定起了重要的作用,“超级机密”情报的产生扭转了英国在战争初期因准备不足而导致的被动局面。“超级机密”情报在盟国与德国的几次大规模战役中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情报工作改变了战争双方的力量对比,影响了战争进程。 航空侦察由于技术的缺陷、设备和人员的匮乏以及观念的制约,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航空侦察一直没有得到英国的重视。直到后来德国加紧了保密工作,秘密情报局的海外特工不能再通过渗入的方式获取德国相关的情报,英国才把注意力转向空中,试图用航空摄像的方式继续获取德国的情报。 1936年,英国开始对德国进行航空侦察。 英军侦察机 战争期间,航空侦察成为英国获取德国军事情报的主要手段,间谍飞机一次飞行所完成的情报搜集任务,需要几十名甚至上百名间谍工作几个月甚至几年气在北非战场,通过航空侦察,英国获取了德军兵力部署和调动等方面的情报,及时采取措施应对,赢得了北非战役的胜利;而在欧洲战场,由于对大西洋沿岸各主要港口及海岸线进行了广泛的图像收集,英国基本上掌握了德军的防御工事,为后来的不列颠之战和盟军登陆奠定了基础。 战略欺骗二战期间,英国成功实施各种欺骗措施,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一是“双十体系”的建立,二是对“恩尼格玛”机密码的破译。 二战初期,英国通过军情五局反间谍处将国内的德国间谍一网打尽,确保了欺骗计划的进行。1941年1月2日,英国成立了双十委员会。在整个战争期间,双十委员会几乎掌握了纳粹德国派往英国的所有间谍,并利用他们从事间谍与反间谍活动。 二战期间,双十委员会控制下的双重间谍比较重要的有20多名,像“嘉宝”、“三轮车”、“饼干”,他们向德国情报机构提供一些真伪并存的情报,为德国情报机构分析盟军意图制造障碍,并将德国的情况反馈给英国。为了保护欺骗计划的成功实施,双重间谍有时会提供准确的情报,但这些情报要么无关紧要要么是时间太晚已经失效。 更重要的是,盟国可以通过双重间谍向德国提供假情报,诱导德军情报机构做出错误的决断,从而取得欺骗的成功。在“霸王”行动中,双重间谍向德国提供的情报使希特勒相信诺曼底登陆是一次佯攻,盟军的真正目标是加来。为了使希特勒确信,盟军特地组织了一些虚假的部队并把它们集中在英国的肯特郡和苏格兰等地,此外盟军还有意使德国截获相关的情报气后来的一份同样出自双重间谍的情报证实了这一判断,德军谍报局一名官员甚至断言,双重间谍的情报甚至决定战争的成败。 下面看具体战例 二战时期英国对德国的情报战的胜利带来了不列颠战役的胜利。 1940年6月法国沦陷后,德国又面临一个新的问题:如何能在短时间内使英国屈服,然后集中兵力进攻苏联。起初,希特勒寄希望于英国的妥协,但丘吉尔政府并未接受德国的“和平倡议”。为了避免两线作战,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入侵并占领英国。 从1940年7月10日开始,德国空军幵始对英吉利海峡中的舰船及英国的海岸目标实施袭击,欲引诱英国空军战机出动,以消耗英军的实力。7月16日,希特勒发布了入侵英国的“海狮”行动作战命令,德国陆军部认为,要实施海上登陆计划,必须先掌握英吉利海峡的制空权,然后再以空军力量为掩护,发动渡海作战。 战前,德国空军司令戈林曾夸口说,只要凭借空军力量德国就能攻克英伦三岛。戈林敢如此夸下海口,并非没有依据。根据统计,战前德国共有1361架轰炸机,1308架战斗机,而英国皇家空军能够与之对抗的至多不过646架轰炸机和704架战斗机。 德国战机越过英吉利海峡 6月23日,英国通过截获的“超级机密”情报获悉,德国空军的部分战机正在法国西北部和低地国家的机场进行休整,为轰炸英国做准备。 英国还通过“超级机密”情报了解到德军正在努力提高各航空编队的战斗力,但由于补给等相对跟不上,能执行作战任务的飞机数量只占整个编制数的75%左右,如果在战争中损失的数量超过补给的数量,那么这个百分比还会继续缩减气即便如此,德国的空军力量依然是英国的两倍。德国空军虽然在整体实力上占了优势,但在具体的作战形势上却处于不利的地位:若要空袭不列颠本土,德国战机必须要飞过英吉利海峡,航程较远,补给困难;一旦飞机被击落,飞行员就将面临两种结果——牺牲或被俘;此外德国空军还得不到地面炮火的支援。 根据“超级机密”情报,英国推断,如果希特勒想尽早结束“海狮”行动,把主力重新部署到东线,德军就必须在9月中旬之前发动对英国的攻势。为此,英国各地在丘吉尔的动员下积极备战。在不列颠战役爆发前,英国成立了防空指挥部,统一协调指挥全国所有的战斗机、高射炮和空军部队。 为了有效抵御德军的空袭,英军将全国划分为4个防务区,每个区又划分为若干防空分区,在每个防区部署1个战斗机大队,各分区则部署2个或3个战斗机中队。这样一来,一旦德军来袭,英国空军只需要监测到德国战机的具体方位,就可以派相应防区的战斗机队进行迎击,这样既可以弥补战机数量上的不足,又可以避免在作战过程中的盲目,节约战争资源。 为了让空军指挥部及时获得有关德军的情报,秘密情报局在斯坦莫尔地下空军指挥部设立了一个特种联络小组,直接和政府密码学校3号屋建立联系气这样,政府密码学校破译的德军情报,就可以直接传到时任皇家空军司令的道丁上将手中。通过对德国电文的分析,英国空军就可以推断出德军的作战意图并做好相应的防御准备。 此外,遍布英国各海岸的雷达站也在不列颠空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雷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一种新型侦察技术,它通过向外发射脉冲,脉冲遇到目标后被反射回来,以此来判定目标的距尚。1940年5月,央国已经成功研制出了可移动的雷达设备,到不列颠之战爆发的时候,英国在各海岸已经建立了50多个雷达站,可以探测到100英里以外的飞机的方位。 这样,袭击英国的德国战机在离幵法国海岸之前,英国就可以探测到它们的速度、方向、高度以及大小,在它们还未到达英国上空时,英国皇家空军就能派出战斗机去迎击。 1940年8月1日,希特勒和德国空军总参谋长约德尔联合签发了对英国实施全面空袭的作战指令,2日,空军总司令戈林也命令德国空军尽快用一切方法战胜英国空军。秘密情报局很快就截获了戈林的秘密电报,了解到戈林以“鹰日”为行动代号,定于8月10日对英国发起第一次大规模的空袭。 后来由于天气原因,空袭改到了13日。11日和12日,德国派出部分战机对英国的雷达站进行了攻击,后来发现攻击无效,因为英国的雷达很快就再次投入使用,这主要是因为德国只侧重炸毁雷达的外部天线,却忽略了雷达最重要的部分——内部指挥系统。 英军雷达站 8月13日,“鹰日”计划全面展开,这一天,德国共出动了1485架次空军战机,对英国的海峡舰队、港口和机场等进行狂轰滥炸。德国空军第五航空队负责攻击英国东北部地区,第二和第三航空队近1000架“斯图卡”、“海因克尔”和“容克88”轰炸机负责对英国南部进行攻击。 由于英国在海岸线设置了雷达,皇家空军司令部很快就发现了德军战机的行踪,道丁司令又借助“超级机密”情报获悉了德军当天投入战斗的总的力量。在东北地区,德军由65架“海因克尔”轰炸机和50架“容克88”轰炸机组成的编队遭到了英国皇家空军7个中队的“旋风”式和“喷火”式战斗机群的迎击,最终只炸毁了英国4个飞机制造厂和5个飞机场;而在南部地区,道丁根据情报显示的德军战机编制,集中2/3的“喷火”式飞机和一半的“旋风”式战机应对德军的“Me-110”战斗机,打乱敌机的阵式。“鹰日”战役结束时,英国空军以损失34架飞机的代价击毁德国空军75架飞机,德军还有80多架战机被击伤。截止到8月18日,德国空军损失了367架飞机,英国空军则损失了213架。 英国取得了不列颠战役的初次胜利,这次战役也使戈林意识到了雷达在空战中的巨大作用。后来德军想尽一切办法想要炸毁英国的雷达设施,但德军战机刚一起飞,就被雷达探测到,还没到达雷达站附近,就遭到英国空军的拦截,由此又造成不小的损失。 此后几天,德军每天出动战机1700架次以上,对英国的各大城市进行轰炸,在这一轮空袭中,英国有12个空军基地被炸毁,6个雷达站失去作用,7个飞机制造厂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但德国遭受的损失更大,“斯图卡”轰炸机在和英国“喷火”式战斗机的交战中损失了近1/3。 戈林摧毁英国皇家空军的战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轰炸英国南部的机场;二是诱使尽量多的英国战斗机投入战斗,以期借助德军战机数量上的优势快速歼灭它们。如果英国慌忙迎战,那么正好中了戈林的下怀。此时,英国空军司令道丁上将显示出了他特有的冷静与睿智。为了以最小的损失造成德国战斗机群最大程度的混乱,他决定每次以少量战斗机迎击敌军,同时靠雷达和观测部队搜集到的情报及时作出调整。 由于密码破译和雷达观测的效率日益提高,来袭敌机的速度、高度和方向都能被英国及时掌握,有时道丁对着一幅标满图标的地图就可以发布命令,作战命令随后被传达给各航空大队。英国空军正是靠着道丁的这种战术才在德军一次次猛烈的袭击中保存下来,戈林想要集中消灭英国空军力量的计划始终未能得逞。 随着时间的推移,德国进攻苏联的准备工作规模越来越大。为了迫使英国投降,德国统帅部采取了野蛮的空袭方式——将轰炸的重点从空军设施转移到英国各大行政中心,首先是伦敦。9月7日,德国空军投入625架轰炸机和648架战斗机组成战斗机群直逼伦敦。英国方面事先未能获悉德军的真正意图,当英国空军意识到德军此次空袭的目标不再是机场而是伦敦,并派出21个飞行中队进行抵抗时,德军已经成功地在伦敦上空投下300多吨炸药和燃烧弹,伦敦陷入了一片火海。这次的空袭使得伦敦几近毁灭,但也给了英国皇家空军一次宝贵的喘息机会。 到了11月,由于怀疑密码系统出了问题,为了检验“恩尼格玛”机的安全性,希特勒决定通过“恩尼格玛”机发布代号为“月光奏鸣曲”的空袭命令,对英国的工业中心实施夜间轰炸,这次轰炸的目标选定英国北部著名的工业城市——考文垂。政府密码学校通过“超级机密”情报事先己经掌握了德军的空袭计划,但为了使“超级机密”情报免遭泄露,丘吉尔在内阁会议上作出了沉重的决定:不加强考文垂的空防,不向平民发出空袭警报。14日,德军共出动449架轰炸机,向考文垂投下了394吨爆破弹和56吨燃烧弹。在这次空袭中,5万多幢房屋建筑被毁,554人丧生,864人重伤。由于考文垂有很多飞机零件制造厂,这些工厂在空袭中遭到严重破坏,致使英国的飞机产量下降20%。英国以牺牲考文垂的巨大代价换来了“超级机密”的安全。 综上整个不列颠战役期间,德国空军损失1733架飞机和6000名飞行员,英国空军只损失了915架飞机和414名飞行员。从某种程度上说,是“超级机密”情报和雷达拯救了英国。如果没有雷达,那么英国则需要5倍或6倍于实际需要的人员和飞机来进行防御,而当时英国根本没有这么多飞行员和战斗机气在不列颠战役中,德国空军情报机构始终未能准确了解英国空军的力量和弱点,这就使得在战争的决定性时刻,德国无法确定投入多少兵力来进行战斗。由于未能消灭英国皇家空军,希特勒的“海狮”计划不得不无限期地推迟。.后来,德国在西线战役还没有完全结束的情况下又转向对苏联的进攻,最终没能避免两面作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