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迟是古代一种极其残忍的酷刑,一般用于大逆不道、罪大恶极的犯人。此刑明朝最盛,创纪录者当属祸国殃民的大太监刘瑾,据说一共挨了4200刀。到了清朝,凌迟仍然延用。因此刑过于残酷,到光绪31年宣布废除。在大清使用凌迟酷刑的260年中,被处死的犯人无计其数。但创纪录者却是一位顶天立地的女英雄,她被割了3650刀,到死都没哼一声,堪称“大清第一剐”,催人泪下,令人痛心!
清朝嘉庆初年,由于朝廷官吏和地主残酷盘剥,差役士兵又敲诈勒索,百姓没有活路。王囊仙平时除了给人看病,帮人祈福之外,还练了一身好武艺。朝廷不让老百姓活,她便以为人祈福之机,鼓动大家起来造反。 嘉庆二年(1797年)正月,在王囊仙等人的串联下,苗、汉各民族便揭竿而起,发动了震动黔西南的大暴动——南笼布依族起义。参加起义的苗、汉、彝族贫苦农民达数千人,公推王囊仙为首领。南笼起义暴发后,黔西南各州厅布依、苗、彝各族农民也纷纷响应,义军很快发展到数万之众。
在押解王囊仙进京过程中,嘉庆皇帝怕她跑了,传旨沿途知府、知县,必须亲自受解。囚车每出一省,总督、布政使还要专折奏明交接日期、地点。 王囊仙被押到京城后,刑部对她进行审讯。最后以“谋反大逆”之罪,判处凌迟处死。嘉庆二年十一月初七(1797年12月24日),王囊仙被押到刑场公开行刑。
王囊仙死后,南笼百姓无不泪奔痛哭,纷纷在家里设摆香案祭典。直到上世纪80年代,每年的十一月初五到初八,册亨、望谟、兴义、贞丰等地上万名各族群众还自发地汇集王囊仙起义之地歌会,对王囊仙进行悼念。1998年8月,安龙县人民政府为王囊仙竖立了雕像。如今,每年三月三,洞洒村仍要进行祭山和纪念仙姑活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