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格与色彩
一 导语 每一位成熟的写作者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即便是“官腔官调”的报告文学,腔调也是一种风格 读者阅读文本,同样在感受着这种语言风格的辨识度 如果我们的语言都像人在树下听知了叫,千篇一律 世界将会变得多么嘈杂而乏味 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就是为了与大家探讨语言风格与色彩的问题。 本文作者Tootjastein,是一个最近正在单循“拉2”,并初涉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的装逼boy。作为一名自我修养良好的标题党,我要做的就是在一个哗众取宠的标题下面,奉献一篇实实在在的干货。 by the way,do not ask me what is "拉2",明者自明。 二 大家一起来玩个“文字游戏” 我一直秉持一个观点:每一篇文章,都是一则寻人启事。 作家写文章,表达自我是其中一个目的,期望被理解被关注被喜爱甚至被嘲讽,这是另外一个重要目的。每一位写作者都有他的理想读者。写一篇文章,就是为了找寻“知音”。 但是想要找人,你就必须提供一些必要的线索,例如体貌特征、说话口音等等。 语言特色就是一篇文章最重要的“寻人”线索,就像你在一群欧洲面孔中突然看到一个亚洲面孔一样的触目。 想要感受作者的语言特色,最好的办法就是选择几篇典型的作品,在读之前把作者名字盖住,看看你能不能从它的行文特色中猜出作者是谁。 现在我们就来玩这样一个游戏(以下篇章均为原文节选,涉及地名&人物名字处用字母代替) 作家一:
作家二:
作家三:
作家四:
作家五:
作家六:
以上列举的六位作家,都是中文写作的巨擘,但是同样是用中文字写,同样是优秀的作品,读起来感觉却大相径庭。 笔者稍微说一下我对这六种文风的印象,顺便给各位看官一点提示。
三 轻松修炼自我风格 梁静茹、李宗盛、刘德华、罗大佑、陈绮贞,他们一开口唱歌,你是不是不看人也能知道是谁在演唱呢? 成功的歌手都有自己独特的音色(其实每个人音色都不同,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成功的写作者也有自己独特的语色,也就是俗话说的“讲话的口气”。 成熟语色的养成自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如果没有这种意识,那更是天长地远。读者通过你行文的特色来对你进行认知和辨别,所以你必须为他们提供一些可供识别的特征,语色依赖于个人的写作习惯和平时说话的习惯。但也有些共同的地方可以加以研究。以下详细介绍三个实用方法。 方法一: 找准自己的节奏——药药药,切克闹~ 文章的节奏分两种,一是叙事节奏,一是语言节奏。 叙事节奏主要反映为故事推进部分(动作)以及阐述部分之间的篇幅比例。如果你一件事进行了一点,就要解释一大堆东西,然后再继续进行之前的动作,那么整篇文章给人的感觉就是慢!而整个故事看起来就是断断续续,不够紧凑。 这一点甚至会让读者失去耐心。因为读者开始读一个故事的时候,就有一种“入戏”的感觉,可是你不断插入各种解释说明,就会让你的文章“断气”,读者如同在美梦中被你吵醒,自然会觉得烦躁。 其次是语言节奏。有些文章的语言铿锵有力,有些文章读起来则舒缓平和。这就是语言节奏的问题。语言的节奏借鉴于音韵学,中国古代文人深谙此道,诗词曲原本就是为了演唱而出现,文学与音乐的结合,在我国已有千百年历史。 现代人谈语言节奏,也会用“拍子”来说明,音调变化,分句字数,都会深刻地影响篇章的音乐美。 此处借用李白的名篇《宣州谢朓楼饯别校叔叔云》来解释节奏的问题。 唐人写诗通常遵循非常严格的格律形式,其中最不按常理出牌的恰恰是成就最高的诗仙李白,看他这个名篇的头两句:
一开头就像江河决堤一般,连续打出两个气壮山河的十一字句,这套路别人实在学不来。 不过这么好的诗句也有被阉割的时候,下面看一个“自作多情”的断句版本:
被这么一断,就变成了一个“4+7”的模式,当你读完前四个字的时候,再接后面那7字,是不是就感觉气若游丝,一股气全消了? 按理说,“气消了”也不是说就不好,可能表达一种无奈吧。但问题是,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李白一行人登临高台,为其族叔李云饯别,哪有一开口就这么扫兴的? 何况像李白这样的理想主义者,人生大部分时候都是豪情满怀,随时准备荷枪实弹冲上前线为国效力的,他绝大部分作品也表达这种思想。 因此这两句诗,显然应该十一个字连着一口气读下去,表达一种愤慨或者感叹,一种与现实人生搏斗的勃发英姿。 由此也可以看出,节奏对于一句话,一篇文章的影响是有多大。另外,加入各种虚词副词助词也会影响整篇文章的节奏和速度,甚至可以从中揣测出作者是急性子还是慢性子。 方法二:注重语法——从最细微处开出最美丽的花 语法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但它又最能体现写作者的情绪和意图。以下着重列举三个主要方面: ① 强调主体的不同 实验证明,同样一个意思,用主动句和被动句表达出来效果迥异。
这是一个主动句。强调行为主体,表达一种强烈的担当和责任。这种句子一般是在“错误”发生之前所立下的豪言(也就是flag)。
这是一个被动句。意思基本与例句1相同。但是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句子隐藏了行为主体“我们”,而强调“错误”,割裂了“我们”和“错误”的联系,说话人有明显的掩饰和混淆的意图。这种句子一般用在事后追究责任的语境下,说话主体企图将自己立于旁观者的位置。 主动句和被动句的区别主要就在于强调部分的不同,而强调部分的不同就有一种明确的暗示性。它往往左右了一篇文章的指向,但也是一些聪明的写作者喜欢利用的技巧。接下来举一个相关的例子,感受一下改变强调主体的效果。 “它(指地坛)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摘自史铁生《我与地坛》) 原本地坛是个不动的没有感情的事物,但是作者把它写得好像专为等他出现,将地坛作为主体,却句句都是写他自己,写人生,写命运,也写出了自己于地坛之中是多么的渺小。 ② 描写顺序的不同 我们一般写事情,都是按时间顺序写,这一点没错。但是有些事情发生只在一瞬间,描写顺序的不同对表达效果影响深远,简单说,就是你是先听到打雷还是先看到闪电的问题。
这原本是一个极为惊险的场面,但却被写得疲软无力,作者要不就是写作水平不够,要不就是根本不在现场,凭空捏造,想当然。
这是一个经过修改的句子。大家仔细体会一下。前一个句子,作者先看到光,然后听到响,接着看到烟雾,最后才提到车被炸。我们可以推测,作者里现场比较远,所以烟雾散去之后才看到汽车被炸毁的惨状。 后面那个句子,作者先看到光,然后看到车被炸,之后才是烟和灰。说明作者站得很近,这句话连爆炸声都不提,但你却仿佛能够听到刺耳的响声。末尾“一片狼藉”仅仅四个字,画面感极强。 ③ 动词所展现的气场不同 动词是动作的组成元素,而动作对于一篇故事的支撑作用不言而喻。 首先,故事的主角是人物,而动作是人物身份的界定 其次,故事依赖情节推动,而情节主要是由一系列的动作组成 最后,故事的意义在于反映主题,而动作可以有效地将肢体与心理结合起来(行为反映心理),从而使故事饱满,深化主题。 动作如此重要,于是动词就尤为重要了,上文提到的第三位作家,虽然文章都是以白描为主,但通过精确的动词,使人物形象和内心跃然纸上。 我们的中文里对动词不大区分,此处借用英文中对动词的分类,即分为系动词、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 系动词:例如闻起来,看起来,听起来,系动词属于伪动词,无动势,不是真动作。 及物动词:“她噙着眼泪”。“噙”后面跟着宾语“眼泪”,是及物动词,有动势,活灵活现。 不及物动词:“他朝那个人打过去”。“车子重重地倒向右侧”。“打过去”后面什么都没跟,不及物。“倒向右侧”,“倒”后面无宾语,“向右侧”是状语,修饰“倒”。 及物动词因为后面跟着受体,所以动势和目标性更强于不及物动词,大家可仔细体会。 方法三: 依赖专业与地域——本世纪最强的调色盘 有些写作者并非科班出身,而是出自其它专业,在他的写作中,就会时不时出现一些与他本专业相符的特色。 例如十几年前风靡两岸校园的作家痞子蔡(蔡智恒),他是台湾成功大学水利系博士,虽然他写故事不外乎情情爱爱,还有点搞笑,但是时不时也会展现他作为一名工科男的本色。 日本许多推理小说家都有法律专业背景,所以各种法学专业术语信手拈来,而且还特别注重数据和证据。 村上春树虽然是文学专业,但是由于其个人喜好,他的小说中经常出现一些非常具体的数字,还经常探讨古典音乐,同样与爱好和专业有关。 而地域特色在行文语言中的表现就更为明显了。贾平凹的西北乡土风,王朔的京城“不务正业”青年风,张爱玲的旧上海风,琼瑶那特定年代的台湾言情风等等,而小说《海上花》更是一个极端例子,它完全是一部吴语小说。 往往的,地域语言特色才是最容易被识别文字风格,写作者不能一直刻意地模仿名家,应在积累的同时,结合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理出创作文脉,才能写出通俗又有自身特色的作品来。 四 结语 除了以上所提到的三个方法之外,带有鲜明特色的修辞运用和作者性别特点,甚至各种无来由的混搭,都是锻造语言利器的好钢,绝大多数名家也是通过这些途径去打造自我品牌,就像我前面举例的那六位作家。而现在也该到揭晓答案的时候了!!
哈哈哈,你猜对了几位呢? |
|
来自: 易良义 > 《语言 学习 写作 故事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