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悲鸿留学法国,达仰大师指点他绝秘的“俩”字,令其成为大画家

 闲庭斋阁 2016-07-25

1917年12月,徐悲鸿拿着康有为的介绍信,他和妻子薇乘船到天津,再坐火车来到了北京。

徐悲鸿到北京后,他找到了康有为的大弟子罗瘿公。罗瘿公就给当时的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傅增湘写了一封信,请他为国举材,给徐悲鸿一个官费出国留学的机会。

傅增湘看过徐悲鸿的画后,他说:“只是现在世界大战未停,等将来有机会,一定会第一个通知你!”

徐悲鸿为了等这个机会,他就暂时到 “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 任职,果然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徐悲鸿就收到了公派留学的通知。

1919年1月1日,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为徐悲鸿举行了一个隆重的欢送仪式,大画家陈师这样说:“希望徐悲鸿此去沟通中外,能成为世界著名的画家。”随后,《申报》也对徐悲鸿做了报道,消息说:“徐悲鸿为中国公派留学美术第一人。”

3月17日,徐悲鸿领着夫人蒋碧薇,乘坐一艘日本货轮起程直奔英国。

50多天后,徐悲鸿领着夫人首先到达了英国首都伦敦,然后他们两个人坐火车直奔法国巴黎。

徐悲鸿来到法国这个艺术之都后,他就一头扎进了卢浮宫,在这儿,看到了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拉斐尔的《圣母》等经典名作,他对这些大师的绘画技巧惊叹不已的同时,也为自己的艺术造诣的不足,而感到了深深的愧欠和不安。

徐悲鸿在国内的时候,没有受过系统的绘画专业训练,故此,他来到巴黎朱利安学院,准备从最基础的素描ABC开始习起。

1918年,徐悲鸿曾在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发表了一篇演讲——中国画改良的方法,他说:中国画发展到今天,已经非常颓败了,而颓败的原因就是守旧。想要改良,须要:“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可采入者融之。”

可是刚学画素描,徐悲鸿就感觉很不习惯,中国画写意的技巧和西洋画写实的要求,完全就是两回事。他为了尽快入门,首先去博物馆看提香、大卫、达仰等大师们的作品,研究西洋的画法,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努力,徐悲鸿西洋画的技法大进,更重要的是,他还结识了68岁、法国当时最著名的大画家达仰。

达仰是一位大师级的画家。他是法国学院派艺术的代表人物,面对态度真诚,一心学画的徐悲鸿,达仰就收下了他这个东方弟子。

徐悲鸿得到了达仰的指导后,画技的进境可谓一日千里,可是达到了一定的阶段后,就到了瓶颈期,徐悲鸿觉得自己的绘画成绩,出现了停滞不前的现象。

这一日,苦闷的徐悲鸿将自己的画作,拿给老师达仰审阅,达仰看罢了徐悲鸿的作品,说:“我知道你瓶颈的所在了,你的作品里缺乏一种“受苦”的精神!”

达仰怕徐悲鸿听不明白,就给他举了一个法国画家穆落拓的例子:穆落拓是一个天才的少年,他家境优越,画途顺遂,可是画画的成就,却不由出生贫寒的画家费音希和帝切纳,原因只有一个,穆落拓并不知道受苦为何物!……

徐悲鸿懵懵懂懂地离开了达仰的住处,他回自己租来的房子时,路过一段挖开的水沟,嗅着水沟中传来的臭味,他忽然一下子明白了“受苦”的含意。

他今日一早,吃饱早餐,离家去达仰处,他并没有觉得这段挖开的水沟有多臭,可是晚上回来的时候,他饥肠辘辘,水沟的臭味却让他难以忍受,可见,饱腹和饿肚子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换句话来说,就是贫穷时候的感觉比身在富贵中的人感觉要灵敏得多,作为一个艺术家,真的不应该拒绝贫穷,穷则工诗,就是这个道理。

徐悲鸿在法国求学的这一段时间里,日子过得绝对是捉襟见肘,他需要自己买画布,买昂贵的油画料,遇到心仪的书画作品,他宁可节衣缩食,也要买下来,再加上有一段时间,因为国内战争,北洋政府给他的资助款也断掉了,徐悲鸿的日子过得非常艰难,正因为徐悲鸿学会了“受苦”,他有时候,一天只能吃到一只面包,他也能忍饥挨饿地作画,一画就是一整天,就在这坚苦的环境中,他的画技日进,精品叠出,成就斐然。

当时,有一个西方学生,曾经看不起来自东方的徐悲鸿,说:中国人愚昧无知,即使把你们送进天堂深造,也成不了才。”

徐悲鸿很生气,说:“我现在不与你争,我代表我的国家,你代表你的国家,等学业结束时,看到底谁是人才,谁是蠢材!”

几年过去了,徐悲鸿不仅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巴黎高等美术学校的结业考试。而且他创作的油画在巴黎展出时,轰动了整个画界。

那个外国学生,羞愧地找到徐悲鸿,鞠了一躬说:“我承认中国人是很有才能的,看来我犯了一个错误,用你们的话来说,那就是有眼不识泰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