洁白如玉,光滑细腻的蛋壳上,配以精心绘制的国画花鸟山水,一只精致美妙的彩蛋就在您面前栩栩如生了。在中华世纪坛举办的北京民间艺术展览上,北京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工艺美术大师刘锦茹,通过与观众的互动向大家一展彩蛋绘画绝技。 刘锦茹在绘制彩蛋 刘锦茹说,是独具特色的彩蛋绘画技术带给了她莫大的快乐与荣誉,也使她的晚年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然而,在她的生涯中,彩蛋绘画并非家传,也非师传,这一切只是缘于她的美术天赋和退休后的毅然选择。 刘锦茹出生在人间仙境的山东蓬莱,后来幼时随父亲迁到北京。由于蓬莱当地绣花非常盛行,妇女们经常在月光下聚在一起比赛看谁绣的花最好。正是因为从小受到母亲刺绣的熏染,家里兄妹都对美术有着特殊的喜好,她从四年级就开始在北京“少年之家”学习刺绣,虽然路途较远,但是她一直坚持到小学毕业。当刘锦茹在女子12中读到初中毕业时,她主动放弃了被保送到解放军总医院护士学校的机会,毅然选择了报考北京市工艺美术学校刺绣专业,并意外地由于入考的素描成绩优秀而进入了学校的雕塑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工艺美术工厂从事玉雕花卉鼻烟壶的设计制作工作。刘锦茹告诉我们,这些看似与现在所从事的彩蛋艺术并无直接联系,但事实上,经过三年,学校良好扎实的专业教育给她奠定了坚实的造型和绘画基础,再加上个人的勤奋好学与美术天赋,这些对日后所从事的彩蛋绘画艺术大有裨益。 参观者欣赏精美彩蛋 刘锦茹第一次接触彩蛋还是在1975年,她所在的北京工艺美术工厂里为了安置一批原国画院的画师,专门成立了一个国画车间,负责 生产出口国画、绢片和彩蛋。当时出口彩蛋供不应求,彩蛋加工任务十分繁忙,工厂许多干部职工都参加到抽取蛋清加工蛋壳的工作中。多年的耳濡目染,刘锦茹从1991年开始在业余时间也尝试着自己画彩蛋。 刘锦茹真正从事彩蛋艺术是退休之后,在退休前刘女士还从事过很多门类的工艺美术,在很多方面都颇有造诣,1993年到1998年间她和科研人员合作,相继研发了四项新产品新项目获全国轻工总会优秀新产品奖、北京优秀工业设计二等奖,其中“琉璃雕琢饰品”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也正是由于这项设计, 1997年北京工美集团总公司授予刘锦茹工艺美术三级大师的称号。 刘锦茹彩蛋作品 所有这些都闪烁着刘锦茹美术生涯的光辉和荣誉,也是她美术素养逐渐提高慢慢走过的路。刘锦茹退休后最终选择了绘画和彩蛋艺术,把它作为自己晚年的艺术追求。2003年,市政府认定刘锦茹为北京民间工艺三级大师,同年她的彩蛋系列作品获首届北京工艺美术展工美杯“优秀奖。”2005年市政府认定刘锦茹为北京民间工艺二级大师。 刘锦茹在从事彩蛋创作的闲暇时间还画些国画,虽然她的彩蛋绘画多采用小写意的风格,但是国画给刘女士的创作灵感和绘画技艺都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她绘出的彩蛋如同将国画变活一样,在薄薄的一层鸭蛋壳上画出如此精致的图案,显示出她很深的国画美术功底。 刘锦茹彩蛋作品 据刘锦茹介绍,彩蛋的制作并不复杂,先在鸭蛋上钻上一小孔,用针管将蛋液抽空、清洗干净后,再用石膏粉将小孔堵平,然后在壳面上精心描绘,或一条奔腾的江河,或一只可爱的花猫,都马上跃然“蛋”上,呼之欲出。彩蛋的魅力就在于它的曲面感让人有着想要转动的欲望,转着转着,画面就动了起来,彩蛋的感觉也就出来了。 刘锦茹教孙女绘画 如今,在刘锦茹的美术熏陶下,她的儿媳,她的小孙女都学画彩蛋,在刘锦茹家中时常会出现祖孙三代一起画彩蛋的热闹场景,给人一种其乐融融的祥和气氛。 刘锦茹及其学生接受本网记者(右)采访 谈到今后的彩蛋创作和发展时,刘锦茹非常感谢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领导的关心、鼓励,感谢原工作单位对她的大力支持,感谢所有关心她、支持她、帮助她的家人和师友,并且她会将彩蛋绘画传承下去,她带的三个徒弟中,今年54岁的周红鹰最令她满意,由于技术功底好,又有修养,并且十分努力,最擅长中国画中的工笔人物,画工非常细腻,现在在北京彩蛋绘画行业中已经小有名气。(记者高杨 实习记者许周) 原文章登载于2006-7-11,今发布稍作修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