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和平 椒江老城区南面、枫山东侧有一座小山,当地人叫屷崦,也叫屷崦山、屷崦屿山。山上有一条岭,叫屷崦岭,是出海门往南的必经之路。早些年,山岭凿开,修成大道,就是现在的屷崦路,路旁还有个屷崦村。 屷崦,当地人曾读作“乃演”。读音只有一个,写法却有多种。比如,《海门镇志稿》(1936年成稿)写作“乃堰”,如“乃堰山,与马鞍山毗连。乃堰岭,与白枫山毗连。”“乃堰井,在岭下,味甘美。”《椒江市志》(1998年)作“乃崦”,如“正德初(1506-1511)筑洪辅塘,北起海门乃崦,南至金清,长约25公里。”又作“乃堰”,如“乃堰岭”“乃堰港口”“乃堰岭脚”。2009年,台州土地交易中心挂牌交易时写作“乃崦”,如“椒江乃崦路104号地块”。《椒江地名志》(1987年)则作“屷崦”。 椒江民间文学作品中又写作“奶崦”,并有地名来历的相关传说。据陶棣华主编的《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浙江省台州地区椒江市故事卷》记载,很早以前,奶崦岭是荒凉的无名小山岭。有一年,岭下一户人家的媳妇因生奶毒而死,死后变成鬼,夜晚专在岭上诱惑行人吃其奶汁而毙命。后被一差役用火铳枪打死,从此不再作孽。后来,人们把这座山岭叫做“奶崦岭”,再后来,据说鬼修炼成仙,当地百姓为保一方平安又造了一座“奶崦殿”。另一版本是差役用烟枪打死鬼,这地方开始时叫“奶烟岭”,后来才叫“奶崦岭”。亦有异文说,此鬼是被一个杀猪人用杀猪刀捅死的,死后变成了一座奶状的小山岭。甚至还有版本说,行人吃了奶汁哽噎而死,所以叫“奶噎岭”。 另据《温岭县地名志》记载,温岭松门有个乃演村,“据传清代陶、王二姓从海门(今椒江市)葭沚屷崦最先迁居于此,原名屷崦,1981年改为乃演。” 《温岭民间文学》记载了相关故事。清同治年间,海门一户姓王的人家,为了生计,五个兄弟一起离开家乡外出闯荡。走了一整天,走到一个荒无人烟的海滩。他们就落脚在海滩边,开荒种地,建设家园。待生活稍稳定之后,把留在海门的家人也接了过来。因老家在海门乃崦,他们把这个新开辟的家园也叫乃崦。后来迁徙者越来越多,乃崦也变大了,就是现在温岭淋川东北部的一大片地方。 几年前,笔者曾到椒江屷崦村做过一次调查。一位七十岁开外的老者告知,清朝就有“屷崦”的写法。为此,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验证老人的说法。如《民国临海县志·卷四·疆域·叙水四》(1935):“海门新河:太平、黄岩二县河道旧至海门屷崦岭止,行旅货物俱登陆达海门。屷崦以上别有河通葭沚,故葭沚商务甲于临海,非海门所能及也……始成河,与屷崦通。” 实际上,清代开始就有多种写法并存。黄岩图书馆古籍部收藏了一部清代《椒江陈氏宗谱》,其中有《乃堰陈氏重修宗谱序》字样。在该宗谱光绪和宣统重修本中,“乃堰”、“乃演”字样多次出现,同时也有写作“屷堰”的。再如《民国台州府志·卷四十·山水略一》(1936):“(目)……周氏图枫山南有乃崦山”。在“枫山”条目中再次出现“乃崦”字样。民国张寅《临海县志稿》(1935年)所附地图中标作“乃崦”。浙江古籍出版社《民国浙江地形图》中记作“屷崦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