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术| 北宋后期书论的三维向度

 伯乐书香小屋 2016-07-25


昔人屡云“宋人尚意”,严格来讲,这是就欧阳修和苏黄米三家而言的。《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评述说:“在欧阳修之前的宋人文集中,论及书法的内容寥若晨星,显示出整个社会对书法超乎寻常的冷漠。只有欧阳修出现,我们才读到了较多关于书法方面的论述。

 

欧阳修力图振兴书法,他撰写了许多有关书法的零篇短语,较为集中在收录在《集古录跋尾》和《欧阳公试笔》之中,发表了许多颇具真知卓见的书法史论见解,声称写字为“人生一乐”,突破了写字的实用功能,转而进入了艺术的层面。同时,他深感当时书学不振:“自唐末干戈之乱,儒学文章扫地而尽。宋兴百年之间,雄文硕儒比肩而出,独字学久而不振,未能比踪唐之人,余每以为恨。”这种想法,与他感慨文学之弊进尔倡导古文运动相似。借助他的政治地位和文坛领袖的双重身份,很快获得了极大的认同。北宋书法的高峰就是在欧阳修身后形成的,出现了“苏、黄、米”三大书家,不仅在书法创作方面彪炳史册,而且,他们的书法理论的贡献,虽然各有侧重,但同样与欧阳公的见解,一起构成了宋代尚意书风的各个方面。欧阳公领风气之先,但是,真正具有时代特色的书法美学思想当数“苏、黄、米”三家。

 

一、我书意造本无法:苏东坡的书意论

 

所谓“尚意书风”,大概源自东坡《石苍舒醉墨堂》诗,“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不须临池更苦学,完取绢素充衾裯”。其时,东坡三十四五岁。所谓“意造”,当即“臆造”,凭主观意想制造,据“不须临池更苦学”可知,东坡之书意在自成一局,不必从古法中来,这与他29岁所说的“常谓不学可”一致,说明他的书学观念是一以贯之的。东坡在《评草书》中坦率地声明:“吾书虽不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

 

东坡还有这样的诗句:“诗不求工字不奇,天真烂漫是吾师。”“自言其中有至乐,适意我异逍遥游。”倘用“适意烂漫”来评论东坡的书法,在《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李白仙诗卷》《黄州寒食帖》等作品,都有很好的体现,能把闲适与雍容融为一体的作品在传统书法史上是不多见的。进一步说,这又何尝不是“尚意”之“意”的真谛呢?

 

东坡同时,黄山谷是“江西诗派”的宗祖,尚格律,喜典故,矻矻于字词之工,不遗余力,其书虽以长枪大戟的清瘦著称于世,但不免稍紧,较之东坡的无意求工的雍容,气局不免稍逊。米海岳集古字,晚岁始成家,人不知所出,以八面出锋的刷字自喜。其书虽沉着痛快,姿态横生,却不免驰马叫嚣之讥。东坡29岁在凤翔时就高呼“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而这时的米芾似乎对书法还不得其门而入,从少量的早期书迹中实在看不出有过人的天赋,幸喜积古而化,人不知所出,成就了米海岳,他是苦学派的杰出榜样。东坡评蔡襄的“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态无穷”,以此观点来比较三大家,东坡可谓“天资既高”,山谷的天资与积学相当,海岳则“积学深至”,至于“心手相应,变态无穷”则三大家都丝毫不愧。至于蔡襄,反而是不能不有愧受东坡之评的。因此,我们只说“三大家”,而不提“四大家”。天资与学力的讨论是北宋以来一直讨论不休的话题,并由此衍生了许多有个性化的美学观念。虽然“苏、黄、米”三家在天资和学力方面微有差异,但都是他人难以并肩跂望的。三大家互有交往,在师友之间,艺术上互有影响,而东坡的长者宗师风范无可动摇。他们的书学观念虽各有所长,终究不出东坡划定的尚意格局。


[北宋]苏轼  获见帖(局部) 

27.7cm×38.4cm 

纸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二、书画以韵为主:黄山谷的书韵论

 

黄山谷(10451105)也有过人的文学才能,但他作诗主张无一字无来历,喜用僻典奇字,造拗句,押险语,作硬语,诗意生涩奇怪,以此定苏黄优劣。黄山谷论书的名言:“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自成一家的愿望与东坡是何等的相似乃尔,但山谷多半是建立在师古妙悟的基础上的,自称“予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薮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虽不能说与他的诗一样,字字都有来历,但总归是有明确渊源的。不仅在格辙法度上渐追上乘,在体悟认识上也是如同登山般的一步一进的。山谷还会说把笔如何,结字如何等,很具体的形而下的,东坡恐怕是不屑深论的。套用禅家语,山谷是渐修,而东坡却有着天骨带来的洞明。这不是菲薄山谷,没有任何一门艺术像书法这样强调师古。我们只想提醒:山谷首先是一个诗人,又耻居人后,只有他这样的富有文艺才情的,才能在师古中幻化出如此般的奇伟境界。

 

以韵论书,其实也是当时书法界(甚至是诗文书画界)的一个普遍的话题。蔡君谟说“晋人书法惟风神难及”,苏东坡与蔡君谟书,也说写字的妙境是“神气完实而有余韵”,甚至认为李杜诗歌不及陶渊明的原因在于“韵而已”。特别是把“余”与“韵”联成一语,实具深意,实际上已经提出了范温“有余意谓之韵”的见解。苏黄相知颇深,他们之间未必没有就“韵”有过交流。只是,动辄以“韵”论书,仍首推黄山谷。黄山谷似乎无意指出什么叫“韵”,也没有说清楚如何才能“韵”,如何才能不韵,只是指出无论如何都绝不能“俗”。

[北宋]黄庭坚 花气薰人帖(局部) 

30.7cm×43.2cm 

纸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三、放笔皆一戏:米海岳的书戏论

 

“北宋三大家”之中,只有米芾(10511107)很少涉及文化修养的话题。米芾自称有《山林集》百卷,欲与东坡争胜,但只是争强好胜的一时赌气罢了。尽管他的诗文不俗,亦有可观之处,但自古以来,谁也没有把米芾的诗文放在苏黄的层面上。米芾只是一个纯粹的任情适性的艺术家,有些见解,如“要之皆一戏,不当问拙工。意足我后足,放笔一戏空”,与六一、东坡、山谷岂不有着惊人的相似吗?但要知道,米芾在诗文上没有过人之处,他的艺术天分也不足以让人羡慕,“放笔一戏空”是建立在高度纯熟的笔法的基础上的。他是典型的“技进于道”,甚至在大年初一举家欢悦的时候也没有放下手中的毛笔,这份执着、这份勤苦,令人敬佩。

 

真性情使得米海岳不期然而然地达到了庄子“与道逍遥”、禅宗“本心流露”的艺术精神。米芾自诩“放笔皆一戏”,依仗的正是几十年练就的真本领,他的书论,一个“戏”字可谓精髓。他的书法也是如此,自称“刷字”,后人多称道恣肆奔纵,与其“戏”的心态互作表里,但不若拈出“戏”独得本真。米友仁的书法有愧家声,但他的云山画却轶出乃翁,屡屡题写的“元晖墨戏”四字,可谓独得米芾的真精神。

[北宋]米芾 紫金研帖(局部) 

28.2cm×39.7cm 

纸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结语

 

“北宋三大家”书论,东坡尚意,山谷尚韵,海岳尚戏,既有共同之处,又无妨各自彰扬自我,共同构成北宋后期书法艺术高峰的内在理路。苏黄富有文人书卷气,米颠富有才子风流气,俱不失文士本色。唐人书法的最杰出的代表当数颜真卿、张旭,颜真宏阔整穆,张草奔放奇逸,宋人想要建立自已的书法风规,欲与唐人争衡,就不能不放弃颜真张草,转而建立一种“以意为之”书法审美观念。尚意、尚韵、尚戏,这三者虽然有各自特有的内涵,却都是北宋后期书法创作和理论的组成部分,从不同的维度建构了后世心目中的北宋书法形象。

【节选自《中国书画》2016年7期】


点击此处订阅《中国书画》杂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