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傅狷夫绘画艺术作品

 书画雅苑 2016-07-25
狷夫画像 陈丹诚

       傅狷夫1910生于浙江杭州,西湖是他一生中不可磨灭的记忆,是他艺术创作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傅狷夫1949年离开大陆去台湾,1990年定居美国旧金山,2007年逝世于美国。早年斋号“心香室”,晚年号“飞梦草堂”。他的后半生身居海外,直到逝世也没有回到家乡。在他生前时时怀想家乡,以不能回乡而抱憾。在他的许多作品中常署“杭人傅狷夫”,以志对故乡的难忘之情。

       傅狷夫是一位善于思考、勤学不辍、勇于创新的艺术家,长期的艺术实践,形成了独特的绘画风格,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对台湾水墨画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和贡献。他毕生创作不辍,尤致力于艺术教育的推广,是开拓台湾水墨新境的导师之一,也是上世纪台湾“渡海名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7月19日,由浙江省文化厅主办,浙江美术馆承办的“心香·飞梦——傅狷夫艺术世界特展”开幕。本次展览也列入文化部2016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项目。

        为实现傅狷夫先生的遗愿,自2010年以来,傅狷夫先生的家属先后4次向浙江美术馆捐赠傅狷夫先生的书画作品、旧藏近现代名家书画作品和大量的美术文献资料。第四次捐赠则是在此次展览举办的前一周,向浙江美术馆捐赠了傅狷夫先生藏美术文献近80件。四次捐赠共计500余件。

       经过精心策划,浙江美术馆推出“心香·飞梦——傅狷夫的艺术世界特展”,展览从傅狷夫家属捐赠的傅狷夫书画作品、旧藏近现代名家作品和文献中遴选200余件展出。

       展览分为三个版块,分别是傅狷夫书画作品、傅狷夫藏近现代名家作品、傅狷夫的美术文献。

傅狷夫书画作品

       傅狷夫出生于杭州西子湖滨的书香世家,自幼研习书画诗文。17岁时进入西泠书画社,师从王潜楼先生学画七年。傅狷夫先生书画生涯即是从西湖边起步,他的画浸润着西子湖山的秀美和灵性。抗日军兴,傅狷夫避兵入蜀九年,受业于陈之佛先生,历览西南及蜀中诸名胜,在山水画的色彩运用上,融古写今,中西兼并,呈现出别具一格的面貌,确立其奇肆雄伟与清新淡逸兼而有之的艺术风格。1949年赴台后,他开始描画宝岛风光,目之所接,山水俊秀,云海壮观,创作逐渐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他以台湾山水实景为蓝本,自创“裂罅皴”“塔山皴”“点渍法”来表现台湾的风光,开台湾山水情境一代新风,是开拓台湾水墨新境的导师之一。

 

傅狷夫 无法之法山水(密林) 国画 123.5×66.5cm 1998年

 

傅狷夫 烟柳图 国画 21.2×33.5cm

 

傅狷夫 造景山水 国画 60×29.4cm 1992年

                                             藏近现代名家作品

       自上世纪初的弱冠入杭州西泠书画社从王潜楼游始,至本世纪初在美国逝世,傅狷夫先生的艺术生涯从杭州启航,中年渡海赴台,晚年定居美国,一生步履丰富。其早年先后受业王潜楼、陈之佛,留下了两位先生为他示范、通函的记录;在抗战时期受业陈之佛先生期间,与民国众多书画大家徐悲鸿、丰子恺等有过交往,或请益,或砌磋,书信往来,作品互赠,留下了许多艺坛佳话。1949年渡海后,1962年起执教于台湾艺术大学达十年之久,培育大量人才。在台时期,他与于右任、黄君璧等渡海名家以及政要、名流、文人梁寒操、王壮为等时有来往,书画互酬。上个世纪90年代他移民美国,筑“桦桦草堂”“飞梦草堂”,与旅美艺术家郑月波等过往甚密。傅狷夫先生一生,活跃于中国现代艺术界,与中国许多现代著名画家有过交往,收藏丰富。这批藏品反映着傅狷夫一生的艺术轨迹和他丰富的艺术世界,也可给现代中国书画史提供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

 

徐悲鸿 马 国画 108×46cm 1948年

 

黄君璧 山水 国画 65×27.5cm 1943年

 

陈之佛 斗雀图 国画 53.5×33cm

 

王潜楼 山水册(之一) 国画 33.8×39.4cm

 

于右任 澄心抱怀联 书法 140×40cm×2

 

赵少昂蝉竹

                                               傅狷夫的美术文献

        以陈之佛致傅狷夫69通手札为主。这批手札是时值中年的陈之佛先生1944年—1949年在重庆、上海和南京期间写给傅狷夫的亲笔信,内容丰富,极具文献和史料价值。为我们展现了民国时期美术家的艺术状况、生活状况及艺术市场状况,特别是傅狷夫艺术观的确立都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内容,具有相当高的文献史料价值。同时展出傅狷夫在重庆时期抄录的美术资料《耐烦室杂抄》5册、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南京、重庆、上海等地画展的请柬、展讯以及傅狷夫先生生前珍藏的字帖画册等文献资料。

1948年傅狷夫上海展 席德芳与陈之佛先生长女陈雅范女士合影

 

耐烦室杂抄,为傅狷夫抄录和评注四十年代重庆时事新报等刊出的重要美术资料

 

陈之佛致傅狷夫手札一通

傅狷夫与于右任互以“同志”相称

 

1961年 于右任题傅狷夫画展

        于右任是20世纪第一任的画家,傅狷夫是在书法和绘画上有双重高的人,非常少有的。这个我们通过这次展览,从傅先生的绘画还有他藏品里边,跟他文艺圈的交流里面可以看出来。于右任当时送给他的藏品里面,其中大家可以看看上面的称号,有老弟、有同志、有法家,其实这个同志并不是政治意义上的同志,而且是大家在艺术上尤其是在书法的研究上是志同道合的,所以叫同志。

于右任 陶诗四堂屏 书法 138×29cm×4

        在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书法的研究和探在台湾是比较寂寞的,大家都是侧重于绘画。于右任先生当时倡导的标准草书,领导的书法团体,在当时的情况下也是比较寂寞的。所以他跟傅狷夫在书法上的切磋和往来,称这个同志是有特别的意思的。

傅狷夫草書前後赤壁賦長卷后

 

1949年3月傅狷夫赴台前在上海与唐云告别时,唐云送他的藏品集

       唐云先生和傅狷夫先生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们都是杭州人,他们都对故乡杭州有浓浓的情,他们对故乡一个是在书画上都是一样的,傅狷夫的落款是杭人傅狷夫,唐云的画册也是杭人唐云。他们当年都是以王潜楼为师,是同学又是舍友,在老师的培训下都成为卓有成就的山水和花鸟大家,这么好的这些作品捐赠给浙江美术馆也好,唐韵艺术馆也好,他们隔路,都是结缘了,把宝贵的遗产都捐赠给我们,让我们后代来享受他们的艺术滋养。

 

       他们1949年话别,当时唐云送了一件画给傅狷夫,相隔50年后,唐云又送了一件画给傅狷夫,可以说两个人是非常好的朋友。

                                 观台湾海峡形成新的云水画法

                                               ------毛建波(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美术史论家)

       来到台湾以后,由于台湾独特的地域,尤其像台湾海峡的这种风光,对傅狷夫先生的影响非常巨大。在某种意义上他云水的画法开创了中国画一带新风。

海滨 傅狷夫 中国画 40cm×57.6cm 1998年

        大陆我们知道陆俨少先生在云水画方面非常有价值,那么陆俨少先生的云水更多从三峡过来的一种观察,傅狷夫先生是从台湾海峡那种变幻莫测的这种海水的风云变幻中得到的。所以他也把相关的水彩等等的方式融合进去以后,我觉得他形成了新的一种云水画法,或者在一定意义上突破了传统的云水那种以勾云为主的这样一种画法。所以应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

 

海浪 傅狷夫 中国画 30×60.5cm 年代不详

                                          傅狷夫对台湾画坛的影响

                                                              ------罗芳(台湾著名画家)

       傅狷夫老师对台湾画坛的影响,不下于黄君璧,为什么?因为黄君璧的学生多是夫人们来学画,多半是玩票性质,现在继续延续黄君璧老师画风的人不是很多,甚至于说没有。我算是延续黄君璧老师的画风,可是我又接受了现代的新的教育,所以我的画又把黄老师那一套东西丢掉了,所以在我的画里面,可以看出黄君璧的影响,可是没有他的面貌。

与黄君璧、陶寿伯同摄于画展中

        傅狷夫老师有两个高徒非常有名,一个是苏峰南、一个是罗振贤,他们两个后来在台湾艺术学校做校长教授,而且苏峰南是一直维持傅老师的风格,不管画花鸟也好还是山水也好,都还是傅先生的影子非常非常浓厚。罗振贤也画得很好,可是他也有傅老师的影子,现在从他很多写生的画作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傅老师的笔法。

傅狷夫 横贯公路一隅 中国画 90.2×44.8cm 1977年

        所以对于台湾的画坛的影响,我觉得傅狷夫先生比黄君璧先生影响更大,影响的更远。我觉得假如没有傅狷夫老师领导一些创新的做法,他创造了不同的“罅法”,如果没有傅狷夫老师的话,也许台湾现在的画坛会不一样。

傅狷夫阿里山 中国画 39.4×58.7cm 年代不详

捐赠作品对民国艺术研究大有益处

1950年代 (左一:黄景南、左二起:林玉山、曾后西、张大千、傅狷夫、陈丹诚)

        民国艺术的研究,在一定意义上可能比元明清更难,因为它错综复杂且资料的短缺。这一批捐赠,也弥补了我们原来对民国美术史料缺乏的困难。

1950年代 左起陈丹诚、傅狷夫、季康、于右任、陶寿伯、黄景南、强淑萍(陶太)

       这些作品的价值,不在于一般所说的那种价格或者商业上面的价值,而在于他的资料性,特别是有一些相对现在来说不是第一流,或者甚至纳入不了第二流的一些书画家,我们对他们的材料,对他们的作品了解是更少的。但是,一个社会的生态,一个艺术生态,是应该有这几种人共同构成的。这些人之间的交往,他们的书画的价值,可能形成了我们所说的民国那个特定时期的书画艺术的一个整体性繁荣。

1960年10月 第二届十人书展合影 左起陈定山、丁念先、朱龙厂、李超哉、王壮为、傅狷夫、曾绍杰

 

左起 傅狷夫、季康、高逸鸿、刘延涛

 

1964年5月 西泠书画社在台三友(左起傅狷夫、朱龙厂、高逸鸿)

邓白 梅鹤图 国画 106×36cm 1944年

 

王壮为“狷而书以”联

 

丰子恺儿童不知春

 

张书旂花鸟

 

陈定山贺傅狷夫画展

 

徐元白兰 中国画 94×36cm 1943年

 

郑月波(傅狷夫题)猫

 

杨善深双鹤

任薰 花鸟(四堂) 国画 166×36cm×4 1879年

 

潘韵 孤山遗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