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近代风云]辽沈决战前夕东北局势分析

 alanho61 2016-07-26

在辽沈战役的前半年,东北局势已发生了根本逆转,东野拥有百万大军,及强大的军工生产能力,成立了我军第一支铁道兵,第一支装甲兵,第一支炮兵,拥有火炮上千门,反观国军,由于早前陈诚的错误治军,把大量日伪军,保安部队清楚出队伍,又将新一军等主力部队拆散,充入新兵,使国军的战斗力严重下滑,这么一来一往,双方实力对比已一目了然。国军55万部队,为了逃脱被歼灭的命运,不得不龟缩于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城市。

  
   因此,辽沈决战是在一个基本前提下展开的,即东野实力 > 长春+沈阳+锦州国军的实力。在这点认识上,国共双方的决策者都是相当清醒地,在辽沈战役前夕,国军的决策层面存在三种意见:
  
   第一种是廖耀湘提出的,将主力部队撤至营口,然后从海上撤退到关内。从纯军事角度讲,廖的方案是最正确的,既然在东北国军已无任何优势,还不如把主力撤回关内,集中力量扼守山海关,把共军封锁在关外。但廖忽略了当时东北在整个中国的地位,一方面东北曾是日军在中国的大本营,军工发达,弹药充足,另一方面东北靠着苏联,因此完全放弃东北,短期上能保住军队一时,但长久计终归还是要失败;
  

  
   第二种是卫立煌提出的闭城不出,这个方案和廖的方案正好相反,长远讲,能牵制住东野的兵力,同时也不让共军得到整个东北,一直拖着,待解决了华东问题,再增兵东北与共军决一雌雄。但问题是共军已于48年8月秘密往锦州调兵,再继续这么闭城不出,就以后都别想出去了。因此卫的方案是能顾长久,但顾不了一时;
  
   第三种是老蒋的孤注一掷方案,即抓住东野劳师袭远的弱点,组织东进兵团救援锦州,同时东北部队尽出,在锦州和敌人决一死战。其实综合来说,无论是廖和卫的方案,都死路一条,横竖是死,还不如象老蒋那样赌一把。但老蒋的方案有个最大的致命伤,就是其组织的东进兵团实力太弱,战斗力最强的也就一个所谓的“赵子龙师”,其实该师并不是老蒋的嫡系,战斗力也只算平平中拔高一点,就跟别说其他部队的战斗力,还有除了侯镜如这么一个地下党了。

  
   综上所述,我认为东北的被动局面,其实是由于GMD在华东战区的劣绩间接带来的,老蒋的74军,黄百韬,邱清泉兵团竟然全部被牵制在了华东,使其对于具战略地位的东北一直无从支援,直到最终落败。可以说,在华东的失败,就决定了老蒋的命运。
  
打赏

小小赏金只为给深夜码字的楼主买杯咖啡!

  唯一办法是出动驻日美军紧急登陆营口
  如果国民政府能认清形势,对共军按照日军对待,把胜利的希望寄托在国际形势变化上(类似希腊)。认为敌强我弱,可以放弃东北保证关内或者放弃北方保证江南以观国际形势变化。如果保证江南的话,北方在tg的大跃进失败的民心丧尽的形势下,国府北伐应当不成问题。红色高棉得了政权不是马上就完蛋了。
  55万人撤退能撤出多少?
  长春包饺子,锦州好一些,沈阳的部队把能打的弄走,装备只怕是大部要丢弃。这样算的话,损失二十万左右,大部器械损失,东北全境丢弃。这个结果共军也可接受。
  况且东北不大打,东野可提早入关,淮海可能会延迟,提前打平津,东北、华北、中原一路打下来,不觉得会有多大改变。且不经大战而弃东北,对国军士气打击甚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