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平凡的世界

 圆角望 2016-07-26

◎ 陈思呈 (广州 专栏作家)

上大学那年,路遥刚去世不久。在他去世前一年,《平凡的世界》刚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这个事情曾让我暗暗地为路遥高兴,倒不是我有多喜欢这小说,而是因为,大家都觉得这部书是他用命换来的,他是被这部“三部、六卷、一百万字”的长篇小说给累死的。那么,起码他去世前一年就知道了它获奖的消息,这是最好的安慰。

那一年或者说那几年,《平凡的世界》很红火,我们班的同学基本分成两个阵营,一个是非常喜欢的,一个是很无感的。我后来总结了一下,无感的人群,多数是因为“出身”比较好,家庭环境优越,他们对底层人的奋斗故事感到隔靴搔痒。而非常喜欢的,则多数是质朴的同学——这种“质朴”有两层含义,一是生活的质朴,他们经历过相对困难的生活,二是心灵的质朴,他们的心灵更容易被打动,尤其容易被美好单纯、简单温暖、积极向上的事物所打动,他们同时也经常被《读者文摘》打动。

其实这个小说的故事模板是很容易总结出来的,底层的人们在奋斗中为自己挣得了幸福,他们的幸福是一手一脚换来的,因为他们的勤奋、忠厚并且英俊,他们先后都获得了高官子女的青睐——他们的对象的父亲确实都拥有某个职位,那个职位,我想大概是路遥心中的一个象征吧。

如此看来,这个波澜壮阔的六卷本长篇小说,似乎也可以视为一个成年人的童话。大家也知道,模式化的故事究竟是不高明的,种种模式后面,甚至可以窥见作者本人以及对此大为欣赏的读者们的某种心理,在创作和阅读中,主人公都可以在某程度上代表作者和读者。当年某个青年报曾做过一个调查统计,得出结论是全国青年受影响最大的小说名单中,《平凡的世界》名列榜首。我们班上的小V同学是一个聪明过人又嘴巴不饶人的女生,她得知这个数据之后,一边用“摩丝”倒饬她那永不驯服的刘海,一边撇嘴说:那就说明全国青年人之中有很多都想得到省委副书记女儿的青睐。

实话说,在当时我觉得小V同学的见识和观察力都很赞。年轻人是最容易看不起人的。小V是其中之一,我也是其中之一,一旦听人说“我写文章不为利不为名,是为了理想”这样如此之类的言论,我和小V便交换一个撇嘴的表情,心里想,他这样代表理想,理想知道吗?

直到后来,应该说很久以后了,我无意中阅读了路遥写的一篇长篇散文《早晨从中午开始》,那个时候,我的某些看法已经有所改变。

路遥用半本书的篇幅,仔仔细细地写了他创造《平凡的世界》这个长篇的历程——包括写作历程和心路历程。他说到,那十年时间,他完全过着“非人”的生活,光是查资料,便使手指头被纸张磨得露出了毛细血管,搁在纸上如同搁在刀刃上,只好改用手的后掌(那里肉厚一些)继续翻阅。他抛家弃儿住到煤矿去,那里粮食很有限,他却抽不出半小时的时间到河对面的小卖部去买。每天中午吃完两个馒头一碗稀饭,然后“就像丢下襁褓中的婴儿一样匆忙地赶回工作间”。他甚至说,在那种状态中如果家中老人出什么事,他也无法抽身回去处理。小说写到最后,他的手痉挛如鸡爪,完全握不住笔,要在热水里泡很久才恢复正常,小说彻底完成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他的精神都处于崩溃状态,智力像几岁孩童,连过马路都需要思考良久。

看到这些,我都心里暗暗紧揪,一方面觉得所为何来?另一方面又隐隐觉得,这样的代价,由外人来评说值不值得,是不应该的。

后来我自己也写作,知道了人有才气高低之分,天才是很少的,而且有一些东西也未必靠学习能够得到。像无数写作者一样,当我觉得自己写得不好,最简单最直截的做法就是不写了。而且这个做法也最骄傲,也最清高,姿态也最优美。反正我用别的活法也饿不死。

但我还是愿意写,为了啥呢,反正肯定不是什么高尚的理由,也许就是惯性吧。但也许正因为我知道像我这样的人为数不少,慢慢地我知道,一些话语,未必只有才气很高的人才有权说出。人活着,以财富和地位去判断别人,是一种势利眼,以才华和天分去判断别人,也是一种势利眼。势利总是愚蠢的。卖命去写,疯狂去写,充满野心地写,耗尽生命地写,如路遥,他这么做,对他个人,就是最大的意义了吧。

每个人只对他自己的生活负有责任,与他在这个社会上的坐标并无关系。他的牺牲只是为了他自己,但同样,也是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他没有伤害任何人,他的选择,不应该受到嘲笑。当年那种自以为是的嘲笑,不但是功利的,也是轻佻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